-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记者水荇牵风 通讯员滕风华
留住吧,三三O;留住吧,几代人的精神财富。
今年4月10日,西陵区葛洲坝街道长樵溪社区发起葛洲坝记忆老物件老照片征集活动,三三O人纷纷捧出家中的珍藏。至今已收到老物件老照片近百件(张),征集活动仍在继续。
社区为这些征集来的老物件老照片专辟了一个展示区。每一个老物件、每一张老照片都是三三O人关于青春与奋斗的记忆。
吕忠国捐画作
欢呼
土法围墙堰
万炮齐鸣
拓荒者
芦席棚、干打垒
三三0建设者方水胜,捐出了珍贵影集《葛洲坝人的老照片》。张张照片,往事历历。
1970年,水电大军开进沉睡的葛洲坝,坝上“长”出了成片的芦席棚,芦席棚、干打垒,是三三0人最初的“家”。
86岁的沈克潜回忆住芦席棚的日子,当时他30多岁,大女儿还小,小女儿刚出生。芦席棚冬冷夏热,生活十分艰苦。没有蔬菜,中午就着两个辣椒就是一顿饭。
创造者
站在历史的画面里
我们在画外看历史,而三三0人就站在历史的画面里,创造着历史。
1970年12月30日,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动工,万人誓师。
今年72岁的高级工程师张新生,当时只有20岁,是一名瓦工。誓师大会的主席台他再熟悉不过。主席台上搭架子的竹竿是他和工友砍来的,围在竹竿上的,是他们搬来的芦席。主席台的台子很简单,用石头在江滩上打个围,再填上沙土就成了。
三三0指挥部对誓师大会的要求是三个万:“万众一心、万人大会、万炮齐鸣”。
工地条件有限,万炮齐鸣如何实现?当时40岁的王一尘想出了一个绝招:工地上有很多巨石要爆破,何不将爆破时间和开工仪式同时呢?
于是,有了当年开工仪式上的“万炮齐鸣”。
奉献者
难忘光辉岁月
72岁的梅义书捐出了自己珍藏的军用水壶。水壶、电工包、柳藤帽,是电工梅义书每天出门的装备。
三三0人是熟悉的,这水壶是艰苦岁月的见证。
三三0人是坚韧的,肩挑人扛建起伟大的工程。
三三0人是精益求精的,以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做好每一道工序。以清基工序为例,清过的地基用白手套一抹,不变色。
三三0人是智慧的,大国工匠,名副其实。有人曾将一枚五分硬币放在运行的一号发电机外罩上,硬币稳立不倒。
三三0人是无私奉献的,他们献了青春献子孙,甚至献出宝贵的健康与生命。
葛洲坝人朱海泉已经去世。他的女儿朱新珍将工伤证捐给了社区。朱海泉是修建通往葛洲坝工区铁路的工人,1979年,在潜江施工时因接触疫水感染了血吸虫病。
滚滚长江,记得无数个朱海泉的默默奉献。
1981年1月3日,对于三三0人来说,是一个太熟悉不过的日子。10年奋战,葛洲坝工程迎来历史性时刻,大江截流成功。
长缨缚苍龙。胜利时刻,跳跃欢呼的人群里就有方水胜。他记得当时的水利部长钱正英跑来跑去的身影,他记得四面体联成“葡萄串”堵住急流的壮美画面。
孤勇者
转型再续辉煌
历经18载春秋,葛洲坝工程于1988年底建成。此后,葛洲坝人面临没有工程可做的局面,三三0人经历了巨大的转型阵痛。
为了闯出新的天地,三三0的每个家庭再次经历聚少离多的日子。
离家千万里,家书抵万金。在通讯还不发达的年月,很多三三0家庭都有厚厚的家书。
周明丹的父亲是葛一代、哥哥周明江是葛二代,她的侄女,现在奋战在南水北调工程。
1998年底,周明江在深圳工地写来的一封家书,反映了三三0人当时的困境和走出困境的决心。
信中说:
“我们这个工程可以干到明年6月份,以后日子就不好过了,其实整个葛洲坝都一样。只有走一步看一步, 每个人都过得好艰难。我们单位领导一年大部分时间都在跑工程、找信息。最近在怀集县中标一个小型水电站,可一公司人太多,也只能安置少部分人。还有海南完工后剩余的近千人没有饭吃。
听妈说,弟弟他们单位和五公司合并,人员安排不下去,我也很着急,虽然我人在外面,心总是挂在家里。爸妈更是心急,不过,路总是要走下去的。
暂时的困难一定会过去的。比我们家困难的家庭不知有多少,我想只要好好干,打开局面。我们的命运会一天天好起来。”
走出阵痛,再创辉煌。葛洲坝集团已成为中国能建核心子企业集团:世界水电建设的王牌军,水电工程遍布全球;环保企业综合实力居全国前三强;水泥企业成为区域产销龙头;民爆企业工业炸药产量行业排名第三。
传承者
葛洲坝精神永流传
长樵溪社区发起老物件征集活动后,目前已收到老物件老照片近百件。
葛二代王四维已经61岁。他见证了父辈的辉煌,也亲历了转型的阵痛。
王四维说:我参加这个活动,就是希望葛洲坝人的精神得到传承。葛洲坝人精神是什么?坚韧不拔,奋发图强,自力更生,面对困难不等不靠,不断创造辉煌。
葛一代吕忠国捐献了自己的画作,画作真实再现了他年轻时施工的场景,他说:希望给子孙后代留一个念想。
赵文军的父母是最早的一批葛洲坝建设者,一直居住在西坝的老平房里。去年房子拆除,他特意留下了一块老电表,这次一并捐给了社区。
为什么发起征集活动?长樵溪社区党支部书记龚爱军说:在与辖区居民接触的过程中,感觉葛洲坝人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群体,很多人都表达了留住历史记忆的想法。我们去年就开始谋划这次活动。一是为留住记忆,传承葛洲坝人的大国工匠精神;二是增强宜昌与葛洲坝人在感情上的融合。
家在三三0,最爱葛洲坝,葛洲坝精神永流传。留住吧,永远的三三0。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