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乡村振兴的榆林实践① | 榆阳赵家峁:小山村里的大变革
湖北日报 2023-06-27 09:44:49

编者按:陕西省榆林市是农业大市,素有“陕西新粮仓”美誉。近年来,这里正以农业为沙地披上“绿衣”,并斩获多张国家级名片:全国马铃薯生产第三大市、全国非牧区养羊和山羊绒产量第一大市、国家级杂交玉米种植基地、全国五大红枣产区……

榆林羊绒被誉为“软黄金”,米脂小米“汁如凝脂”,大明绿豆被誉为“绿色珍珠”,横山羊肉上了中国-中亚峰会晚宴。现代农业发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林业碳汇、乡村建设等多项工作走在了陕西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为进一步挖掘榆林市乡村振兴的好经验、好做法,今日起,推出《乡村振兴的榆林实践》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榆阳赵家峁:小山村里的大变革

农村新报全媒记者 郭习松

小小山村竟然有高空索道、玻璃桥、游乐场、德式滑道、民宿、美食街区等高档“配置”,还是是远近闻名的景区。

6月26日,全国农民报社长总编调研采访活动走进榆林市榆阳区古塔镇赵家峁村,被这一“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的变化震惊。

赵家峁村,面积17.8平方公里,由两个行政村合并而来,距离榆林城区38公里。很难想象,10年前,这个户籍人口不足千人、常住人口不足百户的陕北小村,还是传统小农经营为主,村集体经济负债2万元,多数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村庄“空壳”、集体“空心”、居民“空巢”的“三空”现象十分严重,是当时陕西省级建档立卡的贫困村。

变化源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在赵家峁村改革展览馆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征求群众入股意见签字表上的红手印格外醒目,也无声诉说着每走一步的不易。

2013年,榆林市榆阳区以赵家峁村为试点,大胆探索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该村借此机会,大力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筹集资金435万元,形成村庄发展的“原始资金股”,建起33座设施果蔬大棚、35亩集中养殖小区;新栽植山地葡萄150亩、山地苹果150亩、酥梨30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2017年,“赵家峁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成立,由此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巨大转变,打通了脱贫致富的关键一步。

除了改革助力,乡村旅游的发展也给村集体经济发展和村民增收创造了更多机会。

锚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赵家峁村着打造了以“杏花溪谷、峁上人家”“难忘乡愁、老家记忆”为主题的休闲度假村,开发出了集“观光、采摘、休闲、旅游、户外运动、学习”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

如今的赵家峁村,峁上,青山掩映,绿树环绕,112间红瓦灰墙的新居鳞次栉比;峁下,山水田园,瓜果飘香,彩虹滑道、丛林穿越等旅游项目广受欢迎。

“村集体经济主要来自景区营业收入。”赵家峁村原驻村第一书记王奋堂兴奋透露,景区游客每年在30万人次左右,营业额达1400万元。

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年的不足3000元,增长到2022年的超过2.3万元,高出周边村庄平均1万多元,村集体累计收入也增加至1753万元。2018年至今,该村已实现了6次分红,户均分红3万元。

赵家峁村富裕后,还吸纳周边3个贫困村和10个自然村,建成更大规模、更大体量的“泛赵家峁田园综合体”,带动周边农民增收致富。

今年37岁村民赵阳阳之前在外打工,没有稳定收入,随着赵家峁村乡村旅游越来越红火,回到村里就业——开景区观光车。

“现在一个月能赚4000多,每年还可以参与村集体经济分红6000多元,平时还能在景区做一些小买卖,现在收入可观,日子越过越好。”面对镜头,赵阳阳开心地笑了。

凭借区委文明办评定的“栓正人家”(注:文明家庭),赵永海和邻居们开起了农家小院(农家乐)。如有游客前来体验民宿,村里就按500元/天的保底收入,从他们手里短租过来,统一运营。

门口菜园子种的菜,赵永海都给在城里的子女吃。“因为村里给满了65岁的老人,提供了幸福食堂,家里不用开伙。”

“现在的日子,真是比蜜甜!”面对记者们的来访,赵永海幸福地重复着这句心里话。

责任编辑:江车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