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唐宋时期西塞山地名考证——以唐宋地理总志与地方志为中心
全景西塞 2023-06-25 18:38:19


唐宋时期西塞山地名考证

——以唐宋地理总志与地方志为中心

刘金林


作者简介:刘金林,男,湖北黄石人,工信部国家工业遗产专家库专家,湖北师范大学地方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工业遗产研究中心主任、资源枯竭城市转型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黄石港地方文化研究会会长,地方文化网、工业遗产网负责人,《中国地方文化论坛》(互联网平台)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地方历史文化与工业遗产研究。

本文系2022年度湖北师范大学地方文化研究中心重大研究课题“西塞山地名考证”(项目编号DF2022ZD01)研究成果。



摘要


通过对唐宋时期中央官方编修的《括地志》《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等地理总志的考证分析,明确了武昌西塞山地名的唯一性。通过对南宋两部私撰地理总志《舆地纪胜》《方舆胜览》的考证分析,进一步确认了武昌西塞山地名的唯一性。通过对唐宋时期有关武昌的地方志《江夏风俗记》《武昌土俗编》以及湖州地方志《石柱记》《吴兴志》等的研究与考证,最后确认了武昌西塞山地名的唯一性,湖州没有西塞山的记载。总之,通过对唐宋时期全国地理总志以及武昌和湖州地方志的研究与考证,得出唐宋时期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等官方文献以及地方官员确认唐宋时期西塞山地名只有一个,就是位于唐宋时期鄂州武昌县,即今湖北省黄石市的西塞山。唐宋时期湖州不存在西塞山。


关键词


唐宋时期 西塞山 地理总志 地方志


193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简称《1931年地名辞典》)“西塞山”词条为:


(1)在浙江吴兴县西二十五里。唐张志和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即今慈湖镇道山矶也。(2)在湖北大冶县东九十里,一名称道士洑矶,虞溥《江表传》:“刘勋闻孙策等已克皖,乃投西塞。”《水经注》:“黄石山连经江侧,东山偏高谓之西塞。”韦应物诗:“势从千里奔,直入江中断”咏此。按西塞有二,宋陆游合而为一,误。


2005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简称《2005年地名词典》),“西塞山”词条为:


(1)在浙江省湖州市西。系唐张志和垂钓处。《野客丛书》云:天下有两西塞,一在霅川(今湖州),一在武昌,按张志和词:“愿浮家泛宅,往来苕霅间”,又张志和词中有“霅溪湾里钓鱼翁”之句。(2)一称道士洑矶。俗称鸡头山。在湖北省黄石市东、长江南岸。据《水经注》载,“山连延江侧,东山偏高,谓之西塞”。《读史方舆纪要》载,因“状若关塞,乃吴楚分界处”,故名。南北走向,白云岩组成。直插江中,最高点海拔168米。东面岩壁存明代“西塞山”题刻。为著名古战场,孙策、周瑜等曾结寨于此。传晋太康元年(280年),王濬率晋军船队沿江东下,在此烧熔吴国所设横于江面的铁链,直取金陵,统一全国。有桃花洞、唐龙窟寺、报恩观遗址,黄石市风景区之一。


两部辞书有关“西塞山”地理位置的解释基本一致,西塞山地名有两处,一处在今浙江省湖州市(原吴兴县),系唐张志和垂钓处,即“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之地。一处在今湖北省黄石市(原大冶县),为著名古战场。


一、唐宋时期地理总志


1、《括地志》

《括地志》是唐朝官修的第一部地理总志,主编为唐太宗李世民第四子魏王李泰,全书共555卷,包括正文550卷、序略5卷。按贞观时期的10道排列,当时有358州,以州为单位,分述各县沿革、山川、物产、古迹,风俗、人物、掌故等,多为历代著作所引用,到南宋后,此书散佚。清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孙星衍将历代文献中征引的遗文辑为《括地志》八卷,1980年中华书局出版的贺次君辑校本,虽然比孙星衍辑校本多出几十条,但与原著相差甚远。


《括地志》卷8《鄂州���武昌县》云:


“武昌县,鄂王旧都,今鄂王神即熊渠子之神也。”[②(唐)李泰撰,(清)孙星衍辑:《括地志》卷8《鄂州���武昌县》,清光绪七年(1881)崇文书局正觉楼丛刻本。]当时武昌县管辖大冶县三乡及西塞山。


康熙《湖广通志》卷7《山川志���大冶县》西塞山条引用了《括地志》原文:“孙策攻黄祖、周瑜破曹操、刘裕攻桓玄……皆于此。”


《括地志》卷8《湖州���乌程县》(乌程县,即吴兴县,今湖州市区)通过《太平寰宇记���乌程县》的引用记载了何山。宋嘉泰《吴兴志》卷四也引用了《括地志》介绍何山的原文。


“何山在县南十里,山下当何山等路。何山,亦曰金盖山。晋何楷居此习儒业。楷后为吴兴太守,改金盖山为何山。山口有次山曰金口山,今曰何口山。”


从《括地志》保存下来的部分内容来看,唐朝第一部地理总志记载的武昌县西塞山地名得到中央政府的认可。《括地志》遗文没有找到有关湖州西塞山的记载,只记载了何山。


2、《元和郡县图志》

《元和郡县图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古代地理总志,为唐朝官修。宰相李吉甫撰修,名称来源于该志完成于唐宪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


《元和郡县图志》原书42卷,今传本34卷。对古代行政区划历史沿革有比较详细的介绍。全书分10道47镇,记述了各府州县的户口、沿革、山川、古迹以至贡赋等。此地理总志各镇都有图,称为图志,到两宋以后图已失佚。


《元和郡县图志》在中国的古代地理总志中,不但是保留下来的最早的一部,而且也是编写的最好一部。特别是编写的体例最为完善,为后代地理总志的典范。


《元和郡县图志》卷27《江南道���鄂州���武昌县》介绍了西塞山,“在县东八十五里。竦峭临江。”


《元和郡县图志》卷25《江南道���湖州���乌程县》介绍了霅溪水,“霅溪水,一名大溪水,一名苕溪水,西南自长城(今长兴)、安吉两县东北流,至(湖)州南与余不溪水、苎溪水合,又流入于太湖,在(湖)州北三十五里。”


我国现存最早的古代地理总志《元和郡县图志》对西塞山的介绍,说明西塞山地名得到唐朝中央政府的认可,当时官方认可的西塞山地名在全国具有唯一性,《元和郡县图志》只记载了位于武昌县的西塞山。该地理总志记载了湖州的霅溪水,湖州没有西塞山的记载。


3、《太平寰宇记》

《太平寰宇记》是北宋初期官修的一部地理总志。乐史撰。200卷,《太平寰宇记》体例以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为蓝本,行政区划以太平兴国后期行政区为基础,记载了北宋初年全国13道的行政区建置。《太平寰宇记》引用了大量历代地理总志、地方志,史书、诗词歌赋、文集以及碑刻等珍贵的资料。是考察北宋初期行政区划建置沿革变迁的主要历史文献资料,由于所引用的大量书籍散佚,《太平寰宇记》的记载,对于研究从秦汉时期到宋朝,特别是唐朝和五代十国时期历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太平”是指宋太宗赵光义的太平兴国年号,从976年12月—984年11月,共计近8年。该书是宋太宗时期中央官修的一部宋代最完整的地理总志。


《太平寰宇记》卷112《江南西道���鄂州���武昌县》引用了三部文献资料介绍了西塞山。


“《江夏风俗记》曰:西塞山,高一百六十丈,在州西水路二百九十二里,峻崿横江,危峰断岸,长波所以东注,高浪为之西翻。袁宏《东征赋》云:沿西塞之峻崿。又《江表传》云:刘勋败於彭泽,走入楚江,闻皖已没,遂投西塞。”


《太平寰宇记》卷94《江南东道���湖州���乌程县》记载了北宋初年乌程县的卞山、石斗山、西陵山、温山、毘山、衡山、垄山、三山、白鹤山、小雷山、金山、升山、西余山何口山、岘山、石城山、黄蘖山、杼山。


《太平寰宇记》记载北宋初年全国只有一个武昌县的西塞山,这种唯一性得到宋朝中央政府的认可。五代十国时期的湖北地方志《江夏风俗记》已散佚,《太平寰宇记》保存了该地方志唯一一条“西塞山”的记载。同时《太平寰宇记》记载表明,中央官方确认北宋初年,湖州乌程县没有西塞山,该地理总志记载了乌程县多达18座山,被众多文人墨客书写的全国名山西塞山不在其列。


4、《元丰九域志》

《元丰九域志》是北宋中期官修的地理总志,主编王存,曾肇、李德刍参与编撰。该地理总志共10卷,包括4京,23路,按照各路的顺序,记载所管辖的府、州、军、监以及距离京城的里程、四至界限地方、各地户数、土贡、领县数和名称;每个县下面详细列举距离府州的方位和里程、管辖的乡镇堡、寨名称及数量以及名山大川概况。每个府州县还表明其等级。该地理总志详细记载各州县的历史沿革,以元丰年间以前的沿革为主,略写唐代、五代的历史沿革。


“元丰”是宋神宗的年号(1078—1085年),这部书反映了北宋中期的全国行政区划和地理概况,和《太平寰宇记》相比,记述内容增多,文字简略。


《元丰九域志》卷6《荆湖北路���鄂州���武昌县》有关武昌县的记载:


“州东北一百八十里。九乡。金牛一镇。有西塞山、大江。”


《元丰九域志》卷6《江南西路���兴国军���大冶县》有关大冶县的记载:


“军西八十八里。四乡。磁湖、湋源二镇。富民一钱监、一铜场,磁湖一铁务。有白雉山、磁湖。”


《元丰九域志》卷5《两浙路���湖州���乌程县》有关乌程县的记载:


“一十一乡。乌墩一镇。有卞山、衡山、太湖、苕溪、霅溪。”


《元丰九域志》卷六《江南东路���太平州���当涂县》有关当涂县的记载:


“一十四乡。采石、慈湖、黄池、青游、丹阳、薛店六镇。有牛渚山、青山、丹阳湖、慈湖。”


《元丰九域志》简明扼要的列举了武昌县有金牛一镇,有西塞山、长江。大冶县有磁湖镇、湋源镇二镇,有白雉山、磁湖等山水。乌程县有乌墩一镇,有卞山、衡山、太湖、苕溪、霅溪等山水。当涂县有采石、慈湖、黄池、青游、丹阳、薛店六镇,有牛渚山、青山、丹阳湖、慈湖。


中国历史地理学科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谭其骧先生,治学严谨,他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是迄今最权威的中国历史政区地图集。该地图集明确标注的北宋磁湖镇位于大冶县。通过我们的考证进一步了解到《元丰九域志》列举了全国唯一的西塞山在武昌县,磁湖镇在大冶县。当时西塞山位于磁湖镇的东边。此外当涂县有一个慈湖镇,有牛渚山、青山。北宋时期湖州乌程县只有一个镇,即乌墩镇,湖州既没有西塞山,更没有磁湖镇、慈湖镇。


《1931年地名辞典》认为西塞山在浙江吴兴县西二十五里。唐张志和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即今慈湖镇道山矶也。通过上述分析,浙江吴兴县即今湖州市区没有磁湖镇、慈湖镇,更没有西塞山。《1931年地名辞典》记载的慈湖镇道山矶,都是错误的。正确的应该是磁湖镇道士矶,即西塞山位于大冶县磁湖镇东边,北宋时期属于武昌县管辖。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进士王周作《西塞山二首,今谓之道士矶,即兴国军大冶县所隶也》,说明当时西塞山,名为道士矶。由于西塞山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南唐建大冶县时,武昌县只划给大冶三个乡,到南宋时期,西塞山一直属于武昌县管辖。位于大冶县磁湖镇东边的西塞山在大冶县境内,归武昌县管辖,实际上是武昌县的一块飞地,包括王象之等地理学家都分不清楚西塞山到底属于武昌县,还是大冶县管辖,就出现《舆地纪胜》等地理方志书在大冶县、武昌县同时介绍西塞山的现象,王周误认为西塞山属于大冶县管辖也是正常的。


5、《舆地纪胜》

南宋中期的一部私撰地理总志,王象之编纂,200卷。约成书于宋理宗宝庆三年(1227)。记述范围只有南宋的统治区域,不包括中原和北方地区,体例上也与前几部官修总志有比较大的区别,“名为地记,实则类书”。略于历史沿革而详于人文诗词内容,尤其注重收录人物、诗文、碑记资料,还列出各州府所在地的各种称谓,以便赋诗作文时引用。该地理总志在体例上的重大变化,比如细分景物、人物、官吏、古迹、碑记、诗、骈文等类别,对元、明、清三代地理总志以及地方志的撰修有很大影响。


《舆地纪胜》卷33《兴国军���景物下》“西塞山”条云:


“在大冶县东五十里,张志和诗云:‘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舆地纪胜》卷81《寿昌军���景物下》“西塞山”条云:


“西塞山,在武昌东百三十里,介大冶于两山之间为关塞也。《土俗编》云:‘吴楚旧境,孙策击黄祖子射,曹王皋复淮西,寨于此。’张志和《渔父词》‘西塞山前白鹭飞’即此。袁宏赋:‘沿西塞之峻崿。’”[②(宋)王象之撰:《舆地纪胜》,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2007页。]


《舆地纪胜》卷33《兴国军���诗》云:


“西塞山边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


《舆地纪胜》卷33《兴国军���人物》有“张志和”条云:


“张志和,字子同,婺州金华人,年十六,擢明经,以策于唐肃宗,后坐事贬南海浦尉,遂不复仕,居江湖,自称烟波钓徒,著《元真子》,曾往来垂钓于大冶县西塞之下。”


《舆地纪胜》卷4《安吉州���仙释》有“张志和”条云:


金华人也。《唐书》云:“张志和,擢第不愿仕,游江湖自称烟波钓徒,又号元真子。”颜真卿守湖,志和来谒,真卿以其船敝请修之,曰:“愿以为浮家泛宅,往来苕霅之间。”有渔父词五首,其三曰:“霅溪湾里钓渔翁,舴艋为家西复东。江上雪,浦边风,笑著荷衣不叹穷。”李文饶称其隐而名,显而无事,不穷不达,其严光之比欤?又《吴兴志》云:“志和于湖州刺史颜真卿坐上,云鹤翔集,飞升而去。”


南宋王象之是金华人,和张志和是同乡,介绍张志和《渔父词》最详细,南宋时武昌县改为寿昌军,湖州改为安吉州,西塞山当时属于寿昌军(武昌县)管辖,寿昌军、兴国军(大冶县)都有西塞山的介绍。


《舆地纪胜》非常客观的说明了张志和《渔父词》的西塞山是湖北的西塞山,这也是该地理总志记载的全国唯一的西塞山。通过《兴国军���人物》“张志和”介绍,张志和曾往来垂钓于大冶县西塞之下。同时介绍了张志和在湖州与颜真卿交往,以及表达“愿浮家泛宅,往来苕霅之间。”“霅溪湾里钓渔翁”愿意在湖州生活的情景。


《2005年地名词典》通过张志和词:“愿浮家泛宅,往来苕霅间”,又张志和词中有“霅溪湾里钓鱼翁”之句作为论证唐朝湖州存在西塞山的最有力证据是站不住脚的。


通过以上分析,唐朝时期,全国唯一的西塞山位于武昌县、湖州没有西塞山与“愿浮家泛宅,往来苕霅之间”“霅溪湾里钓渔翁”是同时并存的,进一步说明《2005年地名词典》论证唐朝湖州存在西塞山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


6、《方舆胜览》

《方舆胜览》和《舆地纪胜》一样都是南宋中期的私撰地理总志,祝穆编撰,成书时间与《舆地纪胜》同时代,也是南宋理宗时期,时间略晚,大约嘉熙三年(1239年),全书共70卷。该地理总志与《舆地纪胜》一样,只记载了南宋的统治区域,包括南宋都城临安府以及浙东路、浙西路、江南东路、江南西路、荆湖北路、荆湖西路等17路所管辖的府州军等地的名称、形胜、山川、风俗、土产、学馆、亭台、楼阁、馆驿、寺观、古迹、人物、祠墓等,是了解南宋时期各地的历史、经济、文化、山川、风俗、民情、土产等重要地理文献资料。


《方舆胜览》卷28《寿昌军》记载了武昌县西塞山:

“西塞山在县东百三十里,介于两山之间为关塞也,土俗编吴楚旧境,孙策击黄祖子射于此,袁宏赋:‘沿西塞之峻崿。’”


《方舆胜览》卷4《安吉州》云:


“西塞山即慈湖镇道山矶,详见张志和注”,“张志和,郡人自称烟波钓徒,又号元真子,有渔父词云:‘西塞山边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篛笠,绿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祝穆认为张志和所游之西塞山属安吉州,南宋宝庆元年(1225)曾改湖州为安吉州。


祝穆介绍西塞山出现了两大错误,一是前面分析的《1931年地名辞典》记载的慈湖镇道山矶,是错误的。正确的是磁湖镇道士矶,即西塞山位于磁湖镇东边,属于武昌县管辖,又名道士矶。还有一个错误,祝穆把《土俗编》云:“‘吴楚旧境,孙策击黄祖子射,曹王皋复淮西,寨于此。’张志和《渔父词》‘西塞山前白鹭飞’即此。袁宏赋:‘沿西塞之峻崿。’”《土俗编》最关键的一句“张志和《渔父词》‘西塞山前白鹭飞’即此”删掉了。《土俗编》全名《武昌土俗编》,是南宋初年的武昌县地方志。


祝穆的这两大错误实际上进一步证明湖州根本没有西塞山,西塞山是位于大冶县磁湖镇东边,当时属于武昌县管辖。


二、唐宋时期地方志


1、《石柱记》

《石柱记》,又名《吴兴地记》,唐朝湖州地方志。湖州刺史颜真卿(709—785)撰修。作者系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撰写完成《吴兴地记》后,碑刻在石柱上,故名《石柱记》。石于清初佚。现存文字载于《颜鲁公集》。内容包括管辖的乌程、长城.(今长兴)、安吉三县的历史地理、山川、陵墓、故宅、文物等。德清、武康二县的内容遗失。


南宋地理学家王象之《舆地纪胜》记载了《石柱记》:“旧在乌程县西南三十里之杼山,今在墨妙亭。”北宋熙宁四至六年(1071-1073)湖州知州“孙莘老守湖州,聚境内碑碣筑墨妙亭贮之,凡三十余通,《石柱记》其一也”。


颜真卿担任湖州刺史的时间是唐代宗大历七年至十二年(772-777),《湖州石柱记》完成的时间是大历十二年(777)。欧阳修在《集古录跋尾》中称《湖州石柱记》,“文字残缺,其存者仅可识读,考其所记,不可详也。惟其笔画奇伟,非颜鲁公不能书也”。


唐朝湖州地方最高长官颜真卿撰写的《石柱记》历史价值很大,颜真卿是张志和《渔父词》(又名《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的见证者,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详细介绍了这一过程。


《唐朝名画录》又名《唐画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唐代画史,也是最早记载《渔歌子》的文献资料。编撰者朱景玄,吴郡人,曾任翰林学士,主要活动于唐宪宗元和至唐文宗大和(806~835)年间。《唐朝名画录》记载:


“初,颜鲁公典吴兴,知其高节,以渔歌五首赠之。张乃为卷轴,随句赋象,人物、舟船、鸟兽、烟波、风月,皆依其文,曲尽其妙,为世之雅律,深得其态。”


从文字行文看,颜真卿赠诗渔歌五首,张志和作画。颜真卿应该很清楚《渔歌子》中的“西塞山前白鹭飞”的西塞山。颜真卿担任湖州刺史五年时间里,对湖州的名山应该再熟悉不过了,他离任的大历十二年(777)完成了《石柱记》撰写及刻碑工作。


颜真卿在《石柱记》巻3《山川》部分,记载了卞山、衡山、岘山、杼山、升山、金盖山,他确认湖州没有西塞山,颜真卿是位刚正不阿的公正官员,他把《石柱记》刻在石柱上,要天下人了解湖州的名山,唐朝的人通过《石柱记》以及石碑都知道了湖州没有西塞山。颜真卿确认湖州没有西塞山,实际上进一步说明他“以渔歌五首赠之”的张志和也认定湖州没有西塞山,全国唯一的西塞山就是唐朝《元和郡县图志》记载的武昌县的西塞山。


清朝的湖州学者郑元庆撰写《石柱记笺释》,为《石柱记》笺释,由于注释找不到西塞山,只能在杼山下面解释,但不能直接出现西塞山,通过写颜真卿与张志和交往引出西塞山,再来判定张志和词中西塞山在湖州的方位,评论历代文人有关西塞山的对错。在湖州地方官颜真卿确认湖州没有西塞山的情况下,郑元庆在一个没有西塞山的唐朝湖州地方志《石柱记》中,注释西塞山的这些历史文献,成为当今湖州市官方论证唐朝湖州有西塞山的有力证据。[]《石柱记》《石柱記笺释》实际上已成为证明唐朝湖州没有西塞山的重要地方志文献。


2、《武昌土俗编》

《武昌土俗编》之前记载武昌县西塞山的地方志有《江夏风俗记》,该志详细记载了西塞山的情况。“西塞山,高一百六十丈,在州西水路二百九十二里,峻崿横江,危峰断岸,长波所以东注,高浪为之西翻。”这是唐朝现存记载武昌县西塞山最详细的地方志文献资料。


《武昌土俗编》,南宋初年的武昌县地方志,由武昌县令薛季宣撰修,完成于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按薛季宣在《书武昌土俗编序》一文介绍:“《武昌土俗编》,锓木于绍兴壬午。走既才庸学寡,加县出兵荒馀烬,无藏书以考阅往事。士非耆旧,无所质疑,姑尽所知,搜罗野老之说,草创编秩,垂被代而出之。凡闻之所未周,或知而未悉,皆不及著。”薛季宣到武昌当县令时,正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的年代,武昌县的方志典籍绝大部分被焚毁,薛季宜为此“本《记》披《图》,旁求稗说,参诸故老,订以前言,附见土风,成《武昌土俗编》二卷。”由于《武昌土俗编》一书已亡佚,薛季宣书写的上述序文被收录到他的《浪语集》中,成为研究武昌县地方志的珍贵史志资料。


薛季宣任武昌令时,历史上纂修武昌县的志书主要有三种:一是晋《武昌记》,史筌撰。薛季宣“本《记》披《图》”之《记》当指此书。二是隋《武昌记》,佚名撰。此书成书于隋初武昌郡被废以后,早已亡佚。三是五代《武昌记》,雷氏撰。此书附有图经。薛季宣“本《记》披《图》”之《图》是指此书。


《武昌土俗编》有关西塞山的记载在其后几十年刊印的《舆地纪胜》中完整的保存下来,并且在康熙《湖广通志》还找到五代《武昌记》的《图经》记载西塞山的内容。


《舆地纪胜》卷81《寿昌军���景物下》“西塞山”条云:“西塞山,在武昌东百三十里,介大冶于两山之间为关塞也。《土俗编》云:‘吴楚旧境,孙策击黄祖子射,曹王皋复淮西,寨于此。’张志和《渔父词》‘西塞山前白鹭飞’即此。”


康熙《湖广通志》卷7《山川志���大冶县》“西塞山”条云:“《图经》,峻屿横江,危峰对岸,长江所以东注,高浪为之飞翻。唐张志和《渔父词》:西塞山前白鹭飞。”


薛季宣不仅是武昌县令,他还担任了湖州知州,他又是浙江永嘉(今温州)人,当时全国唯一的西塞山在武昌县,他作为地方官员,撰修的《武昌土俗编》是论证唐张志和《渔父词》西塞山在武昌县的有力证据。他又是位诗人,写了多首有关西塞山的诗词,如《酬朱张二秀才皆次其首章韵二首》《和贾簿》《送韩国器登舟至石门视洼樽逮暮乃返》《雪》等。


3、嘉泰《吴兴志》

嘉泰《吴兴志》是南宋宁宗嘉泰年间(1201-1204)湖州地方官方编修的一部地方志,由湖州知州李景和等邀请归安(今浙江湖州)谈钥编撰。全书共20卷,分建置沿革、分野、城池、坊巷、乡里、山川、官制、公廨、邮驿、学校、军营、祠庙、寺院、郡守题名、古迹、著姓、贤贵事实、释道、物产、土贡等60个门类。


嘉泰《吴兴志》是现存最早的比较完整的湖州地方志。此书明中后期失传,清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


嘉泰《吴兴志》以湖州历代地方志为蓝本,参照历史著作,在此基础上进行考证、纠误、补遗,完成于嘉泰元年(1201年),即嘉泰《吴兴志》20卷,其内容上涵盖了湖州境内历史沿革、山川古迹、人事物产以及当时的社会现状,是南宋时期一部较为完善的湖州地方志书。


从历史上看,湖州非常重视地方志的撰修工作,从三国两晋南朝到唐宋时期,湖州方志源源不断。三国两晋南朝时期的地方志书有:三国时期的《吴兴录》、两晋的《三吴土地记》、南朝的《吴兴记》《吴兴郡记》。唐朝的方志有:颜真卿的《石柱记》、陆羽的《吴兴图经》、张文规的《吴兴杂录》、郑蟠的《吴兴镜见录》以及邱光庭的《吴兴遗事》等10余种。宋朝湖州府曾十修府志,种类达15种之多,北宋有左文质的《吴兴统纪》,南宋有绍兴《吴兴续图经》《(吴兴)图经》《吴兴郡图经》《吴兴地理志》《湖州志》《(吴兴)郡志》《吴兴新录》《吴兴人物志》《吴兴园林记》《吴兴地志》等,但这些志书均已亡佚。

由于嘉泰《吴兴志》是湖州现存最早而较为完备的方志,在湖州方志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保存了湖州宋代及宋代以前的资料,不仅对了解和研究湖州这-一时期的历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对研究江南乃至全国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亦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


嘉泰《吴兴志》引录《吴兴统记》230余条,《吴兴(志)旧编》200余条,绍兴《吴兴续图经》80余条,陆羽《吴兴图经》80余条,张玄之《吴兴山墟名》80余条,山谦之《吴兴记》50余条,《余英志》50余条,其他还引录了祥符《吴兴图经》《石柱记》《吴兴录》《入东记》《三吴土地记》《舆地志》《吴兴郡图经》《归安县图经》等。


嘉泰《吴兴志》记载了乌程县28座山,即卞山、毘山、衡山、道场山、何山、西余山、杼山、孺山、岘山、法华山、仁王山、垄山、车盖山、白鹤山、别鲜山、西陵山、吴疁山、石城山、黄櫱山、九乳山、泽山、温山、小雷山、三山、包山、白石山、葛仙山、菁山,这是当时记述山川最为全面的湖州地方志,充分说明南宋时期湖州官修地方志以及地方政府最高长官确认湖州没有西塞山,由于该志引用了大量唐宋时期湖州官修地方志的内容,实际上湖州地方官方已确认唐宋时期湖州没有西塞山。当代有部分学者引用大量嘉泰《吴兴志》文献资料作为证明唐宋时期湖州有西塞山的文献依据。嘉泰《吴兴志》引用了从三国时期到两宋时期的几十种湖州地方志文献,这些地方志都没有西塞山的记载,进一步说明三国到两宋时期湖州没有西塞山,由于这些地方志文献绝大部分已亡佚,嘉泰《吴兴志》已成为证明湖州没有西塞山的最有力的地方志文献资料。


三、结论


通过对唐宋时期《括地志》《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舆地纪胜》《方舆胜览》等地理总志、《石柱记》《武昌土俗编》《吴兴志》等地方志的研究与考证,《1931年地名辞典》《2005年地名词典》有关唐朝西塞山地名有两处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不仅在唐朝,在唐宋时期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等官方文献以及地方官员确认唐宋时期西塞山地名只有一个,就是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的西塞山。今湖北省黄石市的西塞山不仅是著名古战场,还是唐朝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之地。唐宋时期湖州没有西塞山。



(来源:地方与文化研究、区文联、区机关事务服务中心)

责任编辑:娄雅玲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