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档案工作者谈武汉长江大桥:工匠精神筑起“红色奇迹”
湖北日报 2023-06-07 20:25:26

长江滋养了两岸人民,也阻隔着两岸交通,自古被称为“天堑”。在长江上架桥,成为中华儿女千百年来的梦想。

6月6日,湖北、江苏跨省联动举行“同饮一江水、共护两座桥,奋进新征程、兰台谱新篇”——庆祝第十六个国际档案日宣传活动。湖北省档案馆档案宣传处副处长王尹芹介绍了武汉长江大桥从动议到建设的档案研究成果。

湖北省档案馆馆藏有一份1948年制订的《武汉大桥计划草案》。王尹芹介绍,从《草案》得知,武汉建长江大桥动议于上世纪初。在《草案》中,对建隧道、轮渡与桥梁进行了比较,倾向于建桥。桥址选择:武汉区域内有三条路线,第一条是武昌蛇山至汉阳龟山;第二条是武昌凤凰山至汉阳龟山,第三条是徐家棚至汉口。《草案》还对桥梁设计标准、桥式选择、工程预算方面也作了详细规划。

上世纪初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长江大桥曾进行过4次勘测、选址和设计,但都因经济、战乱原因而搁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京汉铁路与粤汉铁路之间被长江阻隔,现有轮渡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要,建桥事宜终于提上日程。

根据中央人民政府的指示,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责成铁道部对武汉长江大桥选址及建设进行勘测和设计,铁道部成立了大桥专家组,委任茅以升为专家组组长兼总设计师。

王尹芹说,通过查阅馆藏档案发现,1950年7月3日,铁道部印发了《关于武汉长江大桥桥址根据经济条件以采用武昌蛇山至汉阳龟山为宜的函》,还组织绘制了武汉大桥桥址及联络线测量钻探工作示意图。

1950年7月,为配合武汉大桥工程,拟定各种建设计划,成立了武汉大桥建设委员会。

1953年4月,铁道部成立武汉长江大桥工程局,直接负责武汉长江大桥的设计与施工。随后,从全国各地抽调大批建桥人员云集武汉,组成了全国第一支以桥梁为专业的建桥大军。根据多次实地勘测、钻探,经过缜密研究,初步形成了武汉长江大桥桥址方案。

1954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正式通过了《关于修建武汉长江大桥的决定》。《决定》中确定了大桥选址为龟山蛇山线;大桥修建为公路与铁路两用桥,公路位于上层,铁路双线位于下层;设计载重:铁路为中24级,公路为汽18级,轮载重80吨。并要求在1958年底铁路通车,1959年9月底汽车通车。当时有报道称:“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中的一件大事,全国人民都将以无比的热情来祝贺和支援这个伟大的建设工程。”

武汉长江大桥建设被纳入国家“一五”计划重点工程。1955年9月1日大桥正式开工建设。为了保证长江大桥建设进度,全国各地全力以赴支援。据统计,建桥工人最多的时候有约13000人,技术人员有300多人,同时还有28位苏联专家做技术指导。

“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奋战和科技攻关,武汉长江大桥在1957年9月25日建成,10月15日通车,比计划整整提前了两年!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筑起了这座‘红色奇迹’。”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周志兵 曾雅青 通讯员 陈杰)

责任编辑:赵琳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