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家,乃社会之基。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在发展中逐渐形成的风范,对个体的思想意识、价值观、道德规范、为人处事等多方面产生影响,更对社风构筑发挥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指示,要“继承和弘扬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向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等同志学习,做家风建设的表率。”
红色家风是指一代代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岁月中建立和倡导的家风,彰显的是爱国爱党、忠于人民、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等优良作风。红色家风伴随着中国革命而发展,铸就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成长,引领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挖掘红色家风的价值意蕴,解析以红色家风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原则,探索有效路径,是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举措,更是弘扬革命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凝聚精神力量的现实需要。
一、红色家风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
1、红色家风内容契合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具有育人性。
高校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主渠道。德,乃为人之基。品德塑造伴随人的成长,植根于日常生活。家庭是个体主要的日常生活空间,家风即成为影响个体品德构建的重要力量。倘若一个家庭家风和睦,处处散发着与人为善、诚实上进、孝亲敬老、勤俭朴实之风,其所发生的潜移默化作用将以一种隐性力量催人向善向上。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组织,加入共产党是许多优秀青年学子的由衷愿望。而个体成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基本前提是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道德精神,就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红色家风能为优秀共产党员的成长提供重要滋养,同时也能为青年学子的品德发展、人格铸就引领方向。
2、红色家风内容可发挥意识形态培铸价值,具有型塑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讲到: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塑就有理想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是其本然使命。红色家风中激荡的爱国报国热忱、救亡图存抉择、矢志不渝信念都将有力促进青年大学生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理想观塑造。
3、红色家风资源富有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内蕴,具有传承性。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也成为中华民族最独特炫目的精神标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千百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不竭来源,也将导向美好未来。今天,历史传承的接力棒到了新一代青年人手中。
高校思政课肩负使命,通过文化传承,教导青年一代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明确走向哪里去。都说“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植根于家和家族生活的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最基本表达。将红色家风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历史的线索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既能带来鲜明革命思想的启迪,更能让青年学子铭记历史、不忘初心,自觉主动成为接力文化传承的一份子。
二、红色家风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原则
1、学史明理,让高校思政课教学具有历史厚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课程,有其自身的内在逻辑体系,也就是教材体系,这是教学的前提,也是教学的基本遵循。也就是说,教学必须在参照教材体系的基础上进行。然而实践中,采用同样教材的教学效果却可能是千人千面,其关键是如何有效实现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这样的转化必须服务于课程及教学目的。
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目标,自然是以掌握理论知识、增强思想理论认同作为首要任务。都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况且历史线索明晰,史实确凿,更能助力于掌握理论知识、达成思想认同。“四史”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内容,而党史教育是其主要抓手。通过党史教育,让青年大学生知晓新中国来之不易,明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红色家风不仅反映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风范,更是中国革命流动鲜活的历史写照,具有丰厚的思想内蕴。
2、旗帜鲜明,让高校思政课教学保持政治高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属性决定了,如何通过旗帜鲜明的教学达到更高的政治认同是其重要目的。认同是人的一种主体活动,具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发生发展过程。政治认同亦不例外。在政治认同的形成过程中,它也分为不同层次水平,包括本能认同、情感认同、理智认同;其中最高形式是理智认同,即在理性指导之下的认同。一般来说,理智认同表现为对某一理想的追求,或自身主动投入到某项事业中的高度自觉。
政治认同的对象复杂丰富,包括国家、政治制度、政治理想、政党等方面,其中国家认同是最基本的内容,政党认同更趋理性层面。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确立国家认同指向国家生活的方方面面,但首要前提是对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认同。将红色家风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凸显教育的鲜亮底色,将使青年学子直接主动地浸润领受坚定的革命理想信仰,筑牢家国责任担当,自觉确立“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青年心向党”“自觉跟党走”的认同与志向。
3、榜样感召,让高校思政课教学具有鲜活温度。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培根铸魂工程,需要各方协同,一以贯之。就课程体系而言,如今,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在积极推进中。在此过程中,各学段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而有其不同侧重。高校思政课面对的是心智相对成熟的青年学子,因而,通过教学促进学生的理性认知与认同就成为其应然之目的。即便如此亦不容忽略,无论在个体发展还是教学实践中,理性与感性都是交织在一起的,它们彼此联系,相互促进。所谓“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依然是达至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的不二选择。某种意义上说,正是由于有了来自于情感的认同,理性认同才有了生成的温度,点燃了学生向学、乐学的希望与热情。榜样教育能够融通感性与理性,其关键作用的发挥,有赖于恰当的榜样选树。而兼具时代性、先进性与创新性的榜样,方能绽放日久弥新的光彩,真正感召与引领个体的成长。
红色家风植根于生活,红色家风故事诉说着共产党人的日常。放眼历史长河,中国共产党建党百余年,此百年历程可谓波澜壮阔,也书写着历史的宏大叙事。但是,透过红色家风故事,展现的更是一组组栩栩如生的个体叙事。当然,也可以说,红色家风故事通过宏大叙事和个体叙事的有机融合,使个体充分感受到自身与祖国之间休戚与共的关系,进而自觉投入建设祖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业。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无数共产党人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默默践行着,以优良家风熏染着家庭成员,也指引着更多先进分子的前行方向与行进道路。伟人毛泽东主席及其家人的家国情怀演绎了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禄家庭在普通的工作岗位上诠释了共产党员的担当;新冠疫情爆发后,无数普通共产党员及家人义无反顾走上抗疫前线,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奉献华章……在红色基因的传承中,在榜样力量的激励下,学生感受到远方有灯、脚下有路、心中有光。
三、红色家风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探索——播撒红色基因,培育家国情怀
家庭是个体精神成长的沃土,家国情怀的逻辑起点在于家风的涵养、家教的养成。古往今来,中国人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为基础,以治国平天下为旨归,把远大理想与个人抱负、家国情怀与人生追求熔融合一。在传承红色家风中筑牢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砥砺道德追求和理想抱负,是探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契入点。
1、一条主线贯穿。
家国情怀是立身养德之本,它映照着革命者的理想信仰与初心使命,彰显着奋进者的坚忍不拔与无悔奉献,激荡着一个又一个爱国者的昂扬斗志与报国热忱。浓郁的家国情怀,背后是深厚的家国责任、强烈的家国担当。高校思政课可以将家国情怀作为教学主线,将“小家大国 、家国一体”作为最基本的教学遵循,主要体现为“三小三大”理念——
其一,小世界、大视野。古往今来,家风传递的不仅仅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风尚,更是影响社会风尚的重要风向标;家风正,民风淳,则国家强。透过红色家风,更可能展现着穿越时空的画卷,百年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熠熠生辉。
其二,小生活、大情怀。个体的成长无不置身于真实的家庭生活,凝聚而成的家风有细水长流的节俭持家、尊老爱幼的和睦相处,也有诚实守信的待人之道、顾全大局的无私奉献,更有迎难而上的拼搏精神、爱党爱国的赤胆忠心……
其三,小叙事、大道理。家是成长的港湾,家是最温情的空间。作为情境化的日常生活,家风也许叙述的是一个个鲜活的家长里短故事,承载的却是促人向善、奋发向上、忠诚报国的大义事理。在生动的叙事中,高校思政课更加有亲和力,红色家风传递的大道理也更加有说服力。
2、双线融合驱动。
青年时期是人生重要的拔节孕穗期,高校思政课应成为大学生成长的助推器,助力大学生成长为有能力、懂担当的个体。然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特点。新时代青年置身于一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网络生活已然成为青年人的惯常样态。今天,当我们探寻高校思政课有效路径时,网络已成为不可回避的重要空间。可以说,现时代面向青年人的教育,得网络者得天下。红色家风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一方面要立足与坚守于线下,另一方面也要开拓创新线上渠道,坚持线下线上双线融合驱动,产生“1+1>2”的最大化育人效果。
近年来,高校思政课混合教学探索博采众长,呈现多元化样态。武汉理工大学思政课(《思想道德与法治》)举办主题为“演绎红色家风、传承革命精神”的“家风故事汇”特色宣讲活动;活动贯通课堂内外,线上线下混合,学生全员参与,分工合作。宣讲分为“小组红色家风宣讲”、“个人说家风”、“总结反馈”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小组成员群策群力、全情投入、积极沟通、分工配合,围绕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焦裕禄、钟南山等时代伟人的优良家风故事展开宣讲。宣讲立足课堂,微信公众号“理音有你”同步推送。第二阶段,同学们围绕自身优良家风故事进行分享。宣讲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与逻辑思维能力,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形式和内容,而且让学生在自我实践中深切领悟红色家风对自身成长的影响。第三阶段,交流活动感言。学生纷纷表示在活动中收获颇多,受益匪浅,写下感言。
来自信管2003班的李同学表示: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家风反映作风,作风影响家风。老一辈革命家以浓浓的家国情怀感染着后人,红色家风蕴含着每一名共产党员在前进道路上不能忘记的初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他多次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把红色家风一代代传承下去,把红色基因转化为继续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人工智能2002班叶同学表示:通过这次红色家风宣讲活动,我深刻了解了老一辈革命工作者对自己和家人的严格要求以及他们对国家、对人民的深刻情感。他们真正做到了带领家人与祖国和人民始终在一起。虽说“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但身处重要岗位的他们,对于自己的亲友要求却更为严格。这也彰显出他们自身的清醒意识。他们的家风传承对于今天的我们依旧有着借鉴和警醒作用。身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不仅要传承自己家庭的优秀家风文化,更要严于律己,继承先辈的优良品德,争做新时代的优秀青年。
化工2001班的刘同学表示:在了解了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之后,我深深感慨家风对立德树人的极大作用,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不仅因为他们严于律己,舍己为人,还在于他们对他们的家人及后人有着精神上的鼓舞与指导;他们教会我们有些东西比物质生活富足更为重要,也教会后人应该做怎样的人。参与这次宣讲,能感受到红色家风带给我很多力量,让我的内心充实而坚强。
3、三方协同育人。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发展也是受多种因素、多重环境影响。这就决定了育人是系统工程,任何单方努力的奢想都会局限育人效果。虽然不容否认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作用,但是毋庸置疑只有在坚守主渠道同时,协同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作用,才能更好地实现育人。也就是坚持“大思政”思想引领。
“大思政”之大,不固守于课堂,而是走出学校、关切社会。红色家风宣讲不是一项孤立的课堂行动,也不只是一项单纯的学习任务。为了进行第一阶段的红色家风课堂宣讲,学生们课外或者上网搜集资料,或者走近身边优秀共产党员家庭,在聆听中,在交流中,在资料整理中,思想一次次受到冲击、回荡与升华。在宣讲焦裕禄同志的家风时,一次次讲起或播放焦裕禄同志的生活点滴,同学们都肃然起敬甚至潸然泪下。植根于真实生活的共鸣与启迪,也让同学们认识到,其实生活中如同焦裕禄同志这般对党忠诚、对人民尽责的精神,也是千千万万优秀基层干部的生动写照,它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心向祖国、奋发努力。
“大思政”之大,不拘泥于教材,而是走向生活。继第一阶段的红色家风宣讲之后,第二阶段是个人家风分享。部分学生在活动之初有些茫然,有的还向老师诉苦,“我家没有家风”。为了引导同学们探寻家风,老师鼓励学生写家书,和家人交流,产生了超出预想的效果。同学们不仅由此认识了自己的家风,还惊奇地发现,写家书不同于其它交流方式,这样的方式让自己更能够沉淀思考,家人也获取一份意外的惊喜与感动。受到孩子家书的感召,有些家长欣然提笔回复,与孩子共同探讨人生及成长问题。不得不说,这其中许多内容与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相符。当教育有了越来越多来自家庭与社会的协同支持时,拥有家国情怀的人才将代代辈出。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风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来源与构成,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红色家风高扬红色旗帜,其所激荡传递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优秀品质,展现着社会主流价值取向,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更有历史传承的迫切性。挖掘红色家风资源,弘扬优秀家风文化,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高校思政课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者: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季爱民 高莹莹)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