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郑慧:从一杯凉虾里品味宜昌
湖北日报 2022-12-04 18:46:30

湖北日报记者冯汉斌 通讯员邓宏颖 文/图

就像没有哪个武汉人不吃三鲜豆皮一样,只要是土生土长的宜昌人,一定品尝过宜昌凉虾。

作为极富网红品质的特色小吃,它似虾非虾,滑糯清爽,柔软清甜,喝一口,齿颊留香,满满的宜昌味道,也当之无愧地成为“舌尖上的宜昌”小吃界的代表。2020年,宜昌凉虾制作技艺被列入湖北省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宜昌凉虾用大米制浆煮熟,用漏勺漏入凉水盆中而成。因头大尾细形似虾,因而有此形象之名。作为解暑神品,宜昌凉虾历史悠久。清末以来,宜昌成为鄂西湘北渝东区域经济中心,同时也加快了人口流动迁移的步伐。因本地盛产稻米,一系列米制小吃顶顶糕、搅搅糖、糍粑等流行于民间,清凉可口、解渴润喉的“宜昌凉虾”应运而生。凉虾最早由个体商贩挑担于市井叫卖,后来在自立路、东门、北门等老城区渐渐有了店面,以社会化的方式传承至今。而郑信记凉虾则是家族传承的佼佼者,其第三代传承人郑慧女士是该非遗项目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郑慧的祖母黄开珍年轻时就一直摆摊,做凉虾补贴家用,后来凉虾制作手艺经郑慧的母亲传到郑慧一家手上。如今,郑慧的丈夫袁鸿斌和女儿王媛都是该项目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一家三口,诞生省市两级非遗传人,成为宜昌风味小吃界的佳话。

“1996年,我在航海仪器厂下岗了,那时才30来岁,得有份工作养家糊口,于是,想到小时我妈妈做的凉虾,觉得这个事儿还不错,就立即尝试,其间慢慢摸索慢慢搞,经过蛮多挫折,也有成功的喜悦,经过这么多年,一直走到现在。”11月29日下午,在王媛经营的郑信记凉虾南北天城店,郑慧对记者说。

郑慧在指导女儿制作凉虾。

郑慧介绍,制作凉虾要将上好的大米研磨成米浆,再将米浆倒入特制木质漏斗中,米浆流出漏斗便有了两头尖、中间饱满的虾状造型。从备料到制作成型,一共要经过二十多道工序。“郑信记凉虾的特点主要是比较滑爽,很软糯,有嚼劲。要说有什么绝招,主要是我们选的是早稻米,然后经过熬煮,熬煮要掌握火候,注意调好干稠度,另外,我们选的是广西的红糖,所以口感比较纯正。”

作为最深入人心的宜昌百年小吃之一,宜昌凉虾既是远离家乡游子的一份乡愁,也是来宜昌旅游创业外地人的一份体验。作为省级非遗传人,郑慧在坚守宜昌凉虾手工制作传统的同时,还特别注意到当代人特别是年轻一代对口味的追求,这些年来,他们创新研发玉米、黑米和其他稻米品种凉虾,并将传统小吃赤花籽、龟苓膏、酸梅汤等引入凉虾小吃中,丰富了品种体验。为适应女性顾客对美容养颜的要求,他们将红糖改良成老红糖熬制,在冰糖中加入蜂蜜,能调节人体肠胃,并创新出桂花糖,将新鲜桂花加入冰糖熬制,喝一口,桂花香味扑面而来。现在,以郑信记凉虾为代表的宜昌凉虾四季皆宜,盛夏时节,冰镇凉虾解暑解渴;饥寒之时,一杯烫热的红糖凉虾,甜蜜浓香,饮之即温。

“今后,我们想做几件事,一是开展田野走访,完善对传承群体的登记、确认、建档和对凉虾制作技艺的保护性传播;二是坚持手工制作,保护本地传统风味;三是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其中,提升传统手艺的活力。”郑慧胸有成竹地说。


五问“守艺人”

记者:您的座右铭是什么?

郑慧:郑信记秉承的信念:郑记扬名调六饮,信字传家百余年。

记者:从事这项手艺有多长时间了? 是从谁手上学的?

郑慧:郑氏家族自老祖母制作凉虾,至今已传承4代以上。第三代郑慧等人将其发扬光大为宜昌凉虾特色品牌。

记者:请讲讲守艺史上亲身经历的小故事。

郑慧:1996年刚开始传承凉虾技艺时,为了迎合大部分人的口味,在不改变传统的情况下尝试改变口感,每天收摊后仍不停地去熬煮米浆去尝试,一直都不能突破,那一段时间经常熬夜到三、四点钟,一锅一锅地打,一锅一锅倒,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研究了近两个月才让凉虾变得滑糯弹牙有嚼劲,改变了以前不好的口感,最后将改进了的配方进行售卖,得到了市民的喜爱。

记者:为了传承和弘扬这门手艺,作为传承人,您做了哪些工作?

郑慧:从去年开始,我们不断地进社区、进校园,宣传宜昌凉虾的制作技艺。

记者:这门技艺在传承上还存在哪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郑慧:在外来洋品牌充斥市场的当下,对本土风味特色食品更需要有意识加以大力保护。

责任编辑:陈晏良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省委常委活动报道集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