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天门北湖,碧绿的湖水荡漾着美丽的梦想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2-11-11 11:38:10

情满北湖

向金祥

今年的夏天,酷热时间漫长,读小学的孙子、孙女从北京回来天门度暑假。

傍晚,我们带着兄妹二人来到北湖游玩,一见到湖里的碧荷,二年级的哥哥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一年级的妹妹抢着说:“这是宋代杨万里的诗!”“哇!老家真是太美了!”

看到有人摘荷叶当伞,奶奶弯下腰,也要给他们摘一片,哥哥和妹妹急忙拉住奶奶伸出的手:“不要摘!”“不能摘!”“我们不让摘荷叶!”

绿荷随风轻曼舞,北湖公园快乐游。兄妹俩兴冲冲地绕着“玉如意”般的北湖竞走了一圈。几天后,又来了第二次、第三次。

孩子们眼里的世界很纯净。回北京前,兄妹俩依依不舍地说:“爷爷奶奶,我们明年暑假还回来游北湖!”

北湖,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城中湖。

说她古老,因为她的源头在云梦古泽,自唐代起有个古典的名称叫“官池”。东湖、西湖、南湖、北湖,都是古竟陵所处湖泊的方位称谓,只是东湖、西湖太亮眼,北湖才被忽略。说她年轻,因为她在保护性建设中“从农村进城”才五年时间。

《湖北省湖泊志》有关于北湖的记载,她的面积曾经上千亩,清澈的湖水中水生植物和鱼类生物种类繁多。几度围湖造田翻来覆去,原有的中华鳖等20余种鱼类和水仙、睡莲等10余种水生植物消失,鸟的种类和数量锐减,生态结构呈单一化;水质持续恶化,湖泊淤塞严重,防洪状况堪忧。2012年,北湖被列入湖北省第一批湖泊保护名录。

2017年,是北湖史上不寻常的一年。市委市政府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投资4.19亿元拯救北湖,保护“生态绿肺”,刷新天门建设“城中湖”的最高记录。

为了重现北湖风光,退林还湖、退耕还湖、退渔还湖,谱写生态保护的恢宏篇章。

——100万株树木迁移;

——10多个大小渔场转场;

——20余家农家乐餐饮搬家;

——500多亩藕塘还湖……

数字,似美妙的音乐,如灵动的史诗。

一枝一叶总关情,为民情怀最动人。北湖公园,总占地面积1845亩,水域面积约1064亩,形状像一把绿色的“玉如意”,寓含吉祥和美之意。“以人民为中心”是“玉如意”的核心,周边依次分布内陆侨都文化广场、纸花现代艺术公园、水韵北湖湿地公园、侨都国际度假酒店、五洲风情园等,学校、幼儿园、养老院、医院、商业和金融网点都纳入重大民生工程。这里,是湖泊保护与治理示范区,也是生态宜居地、休闲旅游区。

——500多公顷片区“农村变城市”!

——120多公顷沼泽变公园!

——10余万农民变市民!

碧水风荷,鱼戏鸟鸣。汉北河以东、竟陵城区以北的湖区,荷花、芦苇、蒲草等几十种水生植物再现历史湿地风貌。这个“绿肺”,血脉的河流畅通无阻,肺叶的翅膀迎风欲翔,梦想的世界越来越敞亮!

公园以原有乡土物种为生态基底,绿化面积40万平方米,打造出垂柳道、早樱道、乌桕道等9条特色风景道和百果林、杉林、玉兰林等10余片特色绿植林,形成“春花烂漫、夏日浓荫、秋日如染、冬季常绿”的醉人风景,春华秋实,夏蝉冬雪,和谐生态,良性循环。

绿色发展理念在北湖中厚植,绿色发展效益在巨变中显现,绿色发展动能在市民中积蓄,经济增长“含金量”“含绿量”同步提升的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

湖水连天天接水,我见北湖多妩媚。初建成的北湖公园,碧绿的湖水荡漾着美丽的梦想,有如桃源般的都市自然图景,招来展翅的水鸟、欢腾的蜂蝶、嬉戏的孩童,园内健身步道、休闲广场、水榭亭台,张扬着户外运动的魅力。

大自然赋予了这里水的柔情。湖水呈淡绿色时,与那初生的芦苇辉映着春光,一派融融景象;湖水变为深绿,则与那连天的荷叶相映成趣,翠浪跌宕,宁静清幽。深秋的湖面更是涌金流霞,带着三分忧郁的黄叶从树上随风飘落、伴着一群又一群的候鸟行吟湖面。

一个城市,有水就有了灵气。

这是一座日新月异的城市,也是一座岁月静好的城市。一切美好的事物都蕴含于希望中,一切美好的事情都会如期发生在这片如意宝地。


1983年12月的一天,著名归侨作家秦牧看到报上一条消息,突然眼睛一亮。这条消息报道“素有‘文化之乡’美誉的湖北省天门县,一九八三年被高等院校录取的考生数居全国之首。”他抑制不住喜悦之情,欣然命笔写出散文名篇《天门县上了状元榜》,发表在1984年1月4日的《文汇报》。

他写道:“天门,对于许多人可能是生疏的。实际上,在近代史上,它曾经是一个著名的穷县。人们普遍知道广东、福建有许多侨乡,其实,安徽的凤阳,湖北的天门,也是侨乡。为什么这两个县有特别多的人飘洋过海呢?原因很简单,正和众多侨乡一样,就是因为底子薄,穷人多。”

“外国杂志曾经根据十八世纪末出版的一本西班牙画册选登了两幅照片,一幅是一个玩猴子的卖艺者,手里牵着一只猴子;一幅是一个卖纸花的人,握着一个稻草扎成的花插,上面插满了纸制的风车和花朵。可见,这种玩猴子和卖纸花的中国人,在十八世纪,就已经为许多外国人,包括西班牙人所熟知了。这里的玩猴者,大抵是凤阳人;而卖纸花的呢,一般都是湖北天门人。”

据史料记载,天门人移居海外已有200多年历史。旅居国外的天门籍华侨、华人达28万,分布在世界五大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尤其以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斯里兰卡、菲律宾、俄罗斯、美国、法国、加拿大为多。

天门地处内陆,既不沿海,也不沿边,在无地利、少信息、交通不便的情况下,他们是如何移居海外的呢?

秦牧先生说,“凡是‘侨乡’,在旧时代都是曾经有过一段血泪史的穷地方。艰苦锻炼了人,穷则变,变则通。因此,在原来哀鸿遍野之处,后来又往往涌现了人们意料不及的奇迹。”

很久以前,秋日北湖畔,诗经蒹葭苍。每到秋天,北湖就美成了《诗经》里面“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样子。沿湖的农家,或扯帆撒网或岸边劳作,日子虽清贫却也乐享其间。谁料,汉水、牛蹄支河、天门河不断闹水灾,“有六年七溃,有三年四溃,有两年三溃、一年两溃”,“呜呼!千村哪见烟火起;哀哉!四境不闻鸡犬声。欲生者十无八九,愿死者数以万千。”水灾加匪患,穷人走投无路,只得拖家带口手持一纸写满哀求的《禀贴》乞讨谋生,流浪到海外。

新时代的天门,以“全国百强县”的实力享誉海内外。“天门人闯天下”,与山东人闯关东、山西人走西口、广东人下南洋一样,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典范。

建筑会说话,它们用时代的语言记录、展示着城市的精神与底蕴。

俯瞰一座城市的历史,仰望一座城市的文化。如同西湖是一座茶文化主题公园、东湖是一座民俗文化主题公园一样,北湖是一座侨乡文化公园,她们各美其美,铺展着“无边光景一时新”的盛世景象,书写着“此卷长留天地间”的不朽诗篇。

洋溢着侨乡风情的北湖公园,有幢中国红的金字塔建筑特别吸引眼球,她的名字叫“侨乡博物馆”。

“侨乡博物馆”,作为内地唯一的华侨历史、华人风采展示中心,全面系统展示华人华侨历史和业绩,让“自强不息 敢闯天下”的侨乡精神代代相传,让文明交融之光烛照未来。

“说天门,道天门,往日天门苦难深,天干一把火,洪水到来似猛兽,四乡父老泪淋淋……”今天的人们无不为家乡水美而自豪,可曾听到或记得这催人泪下的三棒鼓词。

“三棒鼓”凄凉的曲调,记叙着天门华侨的屈辱与苦难。当年,他们身背“三棒鼓”闯荡江湖,历尽艰辛;如今,他们之中有默默无闻的普通人,有名声远扬的政治家、科学家、实业家。改革开放的年代,天门也有一批批新生代在海外,他们和老侨胞有着不同的特点,学历层次高,在高科技等领域创业成功者居多。

海外侨胞的血脉永远连着故乡的根,他们从未缺席中国的改革发展。1978年以来,天地变和百物繁茂,门户通畅万马腾飞,海外侨胞纷纷回乡捐资助学,投资兴办实业。我被天门籍侨胞的赤子之情所感动,先后采写了《迎侨门》《月是故乡明》《侨乡新歌》《悠悠侨乡儿女情——天门市中秋海外同乡联谊活动侧记》等作品,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被中新社向全球播发。1996年10月25日发表在《人民日报》(海外版)的《月是故乡明》一文,获得湖北省统战宣传好作品一等奖。

1996年,老归侨、天门中学退休教师刘彦先生编写《湖北天门人侨居南洋史》,海外华人社团给予大力支持,并在华人子弟群体中开展“根的教育”运动,灌输“民族的根”之概念。由故乡下南洋闯天下的先辈,不是已经去世就是逐步老化,但是“根的教育”永远在故乡。护好侨胞的“根”,让后代记得“家”,正筑起更高层次的精神楼阁。

啊,北湖的名字写在云的脸上,北湖的春天挂满每一个脸庞,北湖的曾经刻在日月的中央,北湖的未来放在我们的心上!

诗人刘昀有一首《北湖夕阳》写道:“向着北湖水域的深处/再往前一步就贴近夕阳了/我们的触角沐浴七彩霞光/在斑斓的云水间/来一次浪漫旅行”……

静如西湖,幽如东湖,情满北湖。

责任编辑:邵书逸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省委常委活动报道集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