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十年来,宣恩县长潭河侗族乡认真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以“三州战略”为引领,大力实施产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全力建设“特色产业生态侗乡、民族文化旅游侗乡、社会进步和谐侗乡”和“荆楚文旅名镇”,谱写了后发赶超、跨越发展的新篇章。
做实民生保障 擦亮幸福底色
10月20日,在长潭河侗族乡杰跃鞋厂的生产车间里,缝纫机声轰鸣,易迁群众魏自英正忙着赶制一批订单,魏自英是2019年从大卧龙村搬迁来到长兴社区,从开始的无所适从到如今的家门口就业,魏自英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们原来那里是山区,交通不便, 2019年我们搬到这里来后,各种设施条件齐全,小孩读书很近,附近还有医院,我也在家附近找到了工作。”魏自英高兴地告诉记者。
发生在魏自英身上的变化只是长潭河侗族乡5260名易迁群众的一个缩影。十年来,长潭河侗族乡减贫成效显著,全乡3349户 11016人先后脱贫摘帽,其中1521户5260名易迁群众搬进了新居。
如何实现易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长潭河侗族乡探索以解决就业作为突破口,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做好安居富民工作。
2019年,该乡引进宣恩县长腾茶业有限公司,吸纳带动6个自然村近300户茶农种植茶叶,全乡茶叶面积增加到4.2万亩; 2021年,杰跃鞋厂落户长潭河侗族乡长兴社区,带动附近100余名易迁群众就业;投资3200余万元完成民族中学迁建工程,投资2200万元的卫生院业务综合楼已投入使用,30所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实现全覆盖。教育、医疗、卫生、产业持续完善。
“从山上搬到山下,我们在这里开启了新生活,我相信以后日子会越过越好!”同是易迁群众的田翠友兴奋地告诉记者。
厚植生态底色 提升发展成色
“经过这次研学,我开阔了眼界,学习到了课本上一些学习不到的东西,还让我和大自然亲密接触了一次,特别开心,我非常喜欢这样的课堂。”10月20日,在萨玛长潭•国际研学营地,300余名学生在正在此处体验田园生活、农事劳作、感受民俗文化。
自2021年开始,长潭河侗族乡依托生态优良、景观宜人、文化浓厚的旅游资源,通过加强与高校、中小学等学校的沟通协作,让学生们在“萨玛长潭”旅游带沿线开展研学等实践活动,掀起“研学热”。
“我们营地从今年5月23日开营,目前已经接待一万余人次,夏令营的人次接近两千人次。”墨耕研学长潭河基地负责人崔登瑞说。
据悉,长潭河侗族乡“萨玛长潭”研学营主要覆盖两溪河村、兴隆村、甘露村等村落,内容以农事体验为主,在研学实践活动的带动下,不仅学生学到了很多知识,当地村民也纷纷化身“农事教官”,指导劳动实践,有的村民还办起了农家乐,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采用村集体经济牵头+农户自愿参与+公司点单分配的模式,带动了村集体经济平均增收五万元,带动三百人以上的老百姓就业,户均增收一万元以上。” 长潭河侗族乡宣传统战委员邓晶晶介绍道。
据悉,长潭河侗族乡以产业规划、村镇规划为龙头,一方面大力培植龙头企业,抓好专业合作组织创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依托浓厚的侗族文化资源,大力发展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竞争力强劲的区域经济板块和特色产业带,奋力谱写侗乡发展华章。
过去十年的成就催人奋进,未来十年的蓝图已经绘就。未来,长潭河侗族乡将立足大生态,确立“荆楚文旅名镇”发展目标,大力发展研学旅游产业,让生态价值持续稳定变现,让侗乡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生态农业、块状经济、研学教育三大产业,深度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建设‘荆楚文旅名镇’,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化基层治理能力,与全乡群众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共同缔造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长潭河侗族乡党委书记张艳丽表示。
(湖北日报客户端 宣恩频道记者向利雄 姚玲 特约记者瞿晓红)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