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武大人民医院学者研究成果为中枢神经疾病基因治疗开辟新途径
湖北日报 2022-10-25 14:43:53

湖北日报讯(通讯员杨岑)如何突破“坚硬”的血脑屏障,将药物送至恶性胶质瘤患者大脑与脊髓完成治疗,是世界医学的一道难题。近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神经精神医院神经外科科研学者取得重要突破,其发现一种名为AAV.CPP.16的腺相关病毒变体能有效穿越血脑屏障,在相关动物实验中疗效显著。近期,该团队的这一成果在《自然》子刊发表。

10月10日,国际著名期刊《自然-生物医学工程》杂志(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影响因子29.234)在线发表了研究论文《在啮齿类和灵长类动物中增强血脑屏障渗透的腺相关病毒血清型9的变体》。该研究通过筛选发现了AAV.CPP.16能够有效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的血脑屏障,并递送药物至大脑与脊髓,在小鼠恶性胶质瘤模型中充分证明了该载体的治疗功效。

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武大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王峻介绍,血脑屏障是排列在大脑的血管壁上一层紧密堆积的细胞,能阻止毒素、病原体和大分子物质进入大脑,是机体为保护中枢神经系统而进化形成的一个重要屏障。遗憾的是,它同样也是阻碍基因治疗药物进入中枢神经的主要障碍。如何突破血脑屏障递送目的基因,是目前神经系统基因治疗的主要难题。

在研究中,王峻等研究者们用合理化设计方法,对AAV 9野生血清型衣壳上的细胞穿透肽(CCP)进行改造,筛选出具有高度血脑屏障穿透性的腺相关病毒变体AAV.CPP.16。动物实验中,通过在不同品系小鼠、幼年及成年食蟹猴的动物模型中注射携带目的基因的AAV.CPP.16,证实与其它AAV变体相比,AAV.CPP.16跨越血脑屏障的传输效率显著提高,且在灵长类食蟹猴中枢神经系统中也能实现目的基因的高效、安全表达。随后,通过小鼠对照试验,证实可有效延长基因治疗的小鼠生命,甚至达到了一次性治愈。

上述研究成果表明,利用AAV CPP.16作为载体的基因药物具有持久、有效的抗肿瘤作用,未来这些研究成果将进一步向临床应用方向深入。

该论文通讯作者哈佛大学医学院布列根妇女医院神经外科贝峰峰教授表示,这一研究成果让成功转化AAV递送药物通过人类血脑屏障更近了一步,也表明AAV可以作为一个有效的系统性药物递送工具,用于对抗胶质瘤或者其他有需求的中枢神经系统类疾病。

责任编辑:杨冉冉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省委常委活动报道集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