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红色美丽村庄行 | 红色“高地” 鱼水情深
党员生活杂志 2022-10-24 12:56:54

在海拔1000多米的玉皇山顶,挺立着两棵古树,一棵是柏树,一棵是黄连。两棵“救命树”傲雪迎霜,深情凝视着脚下这片红色沃土。

这里是十堰市郧阳区南化塘镇玉皇山村,中原突围的北线战斗曾在这里打响。

76年前,中原突围的北线战斗在玉皇山村打响,李先念、徐向前、王震等15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带领革命队伍在此浴血奋战,最终胜利突围,有400多名革命烈士长眠于此。

76年过去,在斑驳的古树树干上,仍能看到当初激战留下的弹孔。它们见证了战斗的惨烈和解放军的英勇,也见证了历史的风卷云涌。今天,在玉皇山村这片红色“高地”上,红色历史代代相传,乡村振兴的脚步在红色精神的激励下坚定有力、铿锵有声。

中原突围胜利的关键一战

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蒋介石悍然撕毁停战协议,指挥国民党军队大举围攻中原解放区,由此挑起全面内战,中原突围战役就此拉开。当天傍晚,中原军区部队在李先念、郑位三、王震等带领下,分南北两路,由宣化店出发,向西突进。

经过数日的急行军和大小战斗,7月17日一早,李先念率领的左路突围部队到达郧县南化塘玉皇山。越过玉皇山,部队即可向陕南地区挺进,敌人的包围便基本宣告失败,胜利就在眼前。

然而,被称为“天下第一军”的国民党胡宗南部早已把一个营的兵力部署在玉皇山的各个制高点上。玉皇山上遍布敌人的机枪堡垒和各类防御工事,他们妄图堵死解放军的去路,为后续追兵提供时间。

玉皇山,主峰海拔1000多米,南面是百丈悬崖,东南面是险峻陡坡,唯一的一条羊肠山道早已被国民党部队把守得密不透风。想要越过玉皇山,只能从东南面迎敌而上。

在生死存亡之际,李先念、郑位三等果断调整战斗策略,让警卫团的一个营佯攻玉皇山顶,以三个团为主攻,向另外一个突破口发起猛攻。部队仅存的十几挺重机枪、四门大炮,一起开火。干部战士不畏牺牲,前赴后继,用血肉为后续部队开辟出路。

在战斗艰难进行时,眼看战友们在敌人密集枪弹下一个个倒地,22岁的年轻战士杨柏华飞身爬上一棵黄连树,架起机枪,掩护另一名战士爬上了柏树。他们在树上对工事内的敌人进行射击。敌人见状,慌乱之余纷纷抬起枪口对准树上的两名战士。两名战士不幸壮烈牺牲,却为后续部队争取到了宝贵的4分钟。就是这4分钟,解放军战士冲上山梁,撕开了国民党部队的防御口,大部队得以突围成功。

这场战斗是中原突围胜利的关键一战,400多位革命烈士,用大无畏的牺牲换来了战斗的胜利,长眠于青山绿水间。玉皇山上那两棵布满弹孔的古树,也被称作“救命树”。每年,玉皇山的村民们都会自发前来瞻仰遗迹,缅怀烈士。

“救命树”成红色旅游点

70多年来,玉皇山下沧桑巨变,红色历史和红色精神代代相传。

在玉皇山村的入口,有一个占地1500平方米的红色文化广场,形似火炬的雕像上镌刻着“玉皇山——中原突围决胜地”几个红色大字。在介绍“中原突围”的文化墙前,76岁的村民黄朝举正聚精会神阅读上面的内容。他告诉记者:“解放军在玉皇山打仗的故事我从小听到大。现在,我经常讲给我的小孙子听。”

“当时,我正在远处山坡上放牛,只听到子弹‘哒哒哒’直响,像下冰雹一样在树林里穿梭。”已经84岁高龄的村民朱全财说,“那时我才9岁,听到枪声,便赶着牛往家里跑,亲眼看到解放军战士在密集的枪炮里冲锋陷阵的场景。”而81岁的村民王国强,依然记得母亲孙本英在战斗结束后第二天,为过路的解放军送上自家做的烙饼的场景。

这样的红色故事,在玉皇山村比比皆是,几十年来传唱不衰。

穿过广场,沿着宽阔的盘山公路行至半山腰,就是中原突围玉皇山战斗纪念馆。玉皇山村支部书记周义云介绍,这段新修建的公路穿村而过,连接省道,既方便参观红色遗址,更结束了这里老百姓走路“晴天灰、雨天泥”的日子。

站在纪念馆前,南化塘镇党委副书记吴琳介绍,该馆占地约2500平方米,由闲置的玉皇山村小学改建而成,3层楼的建筑里有历史纪念馆、陈列馆、党员活动室、多媒体教室、接待室等,可接纳团体或散客的参观、学习、食宿。去年累计接待了3万人次的参观游客。

周义云说:“这个纪念馆承载了浓浓的军民鱼水情。纪念馆以前是个规模很大的小学,曾解决了附近几个村孩子上学难的问题,是参加玉皇山战斗功勋卓著的37团团长夏世厚修建的。”原来,解放后,夏世厚曾任湖北省农林厅厅长。回到曾经战斗的地方,他感慨万千。看到当地村民吃水难、上学难,夏世厚在这里办了两件实事,建了一个水库,修了一所学校,至今仍造福着当地群众。

从纪念馆出来朝山顶方向走,便可看到当年的战场。一条崭新的游览步道正在加紧修建中,山顶上被战火摧毁的建筑也都修复如初,两棵“救命树”被保护得完好无损。未来,这里将成为玉皇山红色旅游点,为游客重现革命军人在那场生死战斗中英勇无畏的场景。

越来越多年轻人愿回到家乡

红色精神激发了磅礴的奋进力量,乡村振兴的脚步在这里铿锵有力。

借助红色美丽村庄建设契机,今年2月16日,拥有60台制袜机的玉皇山村制袜厂顺利开工,百名农民工实现家门口就业。

在制袜厂,记者看到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操作着机器。厂长周兴春说:“这个袜厂投资140万元,可容纳近百人就业。现在员工都是村民和回乡的技术能手。”

63岁的孙海凤正在整理模具,她告诉记者,自己是玉皇山村的村民,干的是包装工,按件拿工资,工作时间灵活,一个月能有2000多元收入。

据周义云介绍,玉皇山村制袜厂同全镇其他袜厂是规模化生产运营,产品直接对接江浙等地,销路完全不是问题。未来,每天将有超过3万双袜子从这里走向全国,制袜业将成为村里的支柱产业之一。

除了制袜,玉皇山村的农业发展也同样亮眼。

2021年,全村共种植2000亩木瓜,形成木瓜种植基地,并实现了800亩柿子基地的种植规模。2021年新增建设蔬菜种植基地,上半年实现豇豆角每亩3000余元的产值收入,促进农民增收6万余元;下半年根据市场调研,完成了30余亩西蓝花和10余亩萝卜的种植。

红色美丽村庄的建设也带动了红色旅游业的发展。“现在每年可接待游客10万人,带动1000余人就业,年收入达50余万元以上。”周义云说,“民宿和农家乐正在发展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回到家乡,建设家乡。”

说起未来发展,吴琳信心满满,玉皇山村将进一步围绕“红色文旅”发展绿色产业。未来计划投资300万元,新建游客服务中心、环形栈道,包括综合服务、交通集散、餐饮购物等,提升服务游客功能,形成景区闭环式游览路线。同时,投资800万元发展民宿基地,鼓励54户农户改造房屋,打造具有革命情怀的精品民宿。

延伸阅读:

打造乡村振兴“红色引擎”

十堰市郧阳区南化塘镇玉皇山村是全国第一批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村,郧阳区委以红色美丽村庄建设为契机,深挖红色资源,建强基层组织,不断提升村庄红色文化内涵,着力打造乡村振兴“红色引擎”。

筑牢红色堡垒。以实施“一头(领头雁)两备(村级后备干部和预备党员)三全(组织、服务、保障全覆盖)”工程为抓手,结合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优配强乡村振兴村级骨干队伍,夯实村级组织基础。从返乡能人、致富能手、“一村多名大学生”学员中公开选拔3名村级后备干部,在村委会、专业合作社进行实岗锻炼,通过换届将其中两名符合任职条件人员依法选入村“两委”干部队伍。采取“集中+个人”“线上+线下”等模式,开展常态化学习,切实提升班子履职能力,全面梳理村班子成员履职清单,建立科学合理的分工机制,确保职责细化到人、量化到岗。以党史学习教育为载体,创新开设“党课开讲啦”活动,邀请革命后代、老党员、老干部等讲专题党课。与国家水利部开展支部结对共建,深入推进村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常态化开展“十星级党组织”“十星级党员”争创活动,规范开展党内活动,不断增强党组织战斗力、凝聚力。

建强红色阵地。组建红色美丽村庄项目建设专班,落实区委书记包点抓、组织部长牵头抓、乡镇党委书记直接抓、村党支部书记具体抓、各专班分块落实工作机制,制定工作方案、任务清单,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调度,确保各项建设任务稳步推进、取得实效。坚持保护与开发有机结合,尊重群众意愿、村庄原貌与自然环境,点面结合统筹谋划,高标准做好红色资源保护开发、乡村风貌、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用地规划,深化项目点建设,重点保护修缮红色文化遗迹核心区,逐步完善基础设施,提升项目承载能力。抢抓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机遇,积极对接红色美丽村庄项目,有效整合资金3500余万元,统筹推进试点建设项目10个。

做强红色文旅。将红色遗址遗迹和红色历史文物串联起来,把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乡村旅游、文化旅游融合起来,让革命遗址遗迹文物“活”起来,以红色文化带动绿色产业发展。深入挖掘用好红色资源,建成中原突围玉皇山战斗纪念馆(教育培训中心)、无名烈士纪念碑和红色文化广场,累计接待党员干部群众1万余人次。精心梳理红色史实及红色故事,创作红色文艺作品10余个,建设图文并茂的文化墙,传递红色火种。围绕革命历史文化,以南化塘革命烈士陵园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玉皇山革命战斗遗址等红色景区为重点一线串珠,打造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深入推进乡村振兴,通过“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模式,发展木瓜、柿子、有机蔬菜等特色生态产业,依托红色旅游拓宽销售渠道,带动全村农民户均增收6000余元。

传承红色风尚。常态化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广泛动员村民开展庭院整治,分类推进农村户用厕所无害化改造,健全垃圾收运、污水处理体系,建立完善卫生保洁、积分兑换、评先表模等长效机制,激发村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制定完善村规民约,健全自治法治德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主阵地作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学习、传播、实践活动,宣讲党的政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移风易俗宣传活动,以“最美榜样”引领文明,以“家风家训”传承文明,以“乡贤文化”涵养文明,共建红色美丽家园。(作者:孔涛,系十堰市郧阳区委组织部研究室主任)

责任编辑:刘志勇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省委常委活动报道集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