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嗡——嗡——嗡——”10月14日下午2点,襄阳市襄州区石桥镇梁营村,数台收割机在近万亩稻浪中穿梭,轰鸣声此起彼伏,一片丰收景象。
“今年收成还行,一亩地能收近1300斤水稻。”田埂上,看着自家稻米成熟收割,村民许国强笑吟吟地说。
大旱之年,何以保粮食颗粒归仓?“多亏了‘八里半’。”许国强感叹。
“八里半”,是梁营村村民对引丹大渠排子河渡槽的称呼,因其长八里半而得名。
1974年建成通水的丹渠,从丹江口水库取水,由西向东引水。这条支撑百亿斤粮食生产大市的碧水长龙,在襄州灌溉农田的第一站,便是石桥镇。
“没为引水灌溉操过心。”47岁的梁营村村民许化群,种地已20多年。他告诉记者,得益于丹渠,种植水稻这么多年,从未受过持续干旱的影响。
“石桥镇8.5万亩水稻喝的都是‘丹渠净水’。”石桥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薛德柱介绍,丹渠在石桥境内共22公里,直接灌溉13个村,延伸灌溉18个村,“护航”了该镇8.5万亩水稻颗粒归仓。
“引丹渠保障了供水灌溉,高标准农田建设则保障了粮食产量稳中有升。”石桥镇党委书记刘明福表示。
2019年以来,襄州区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石桥镇共有4万多亩土地,在襄州区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内。
旱改水工程、粮食增产工程、土地整理项目……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石桥镇不断提升耕地质量,提高农田的粮食生产能力。
“去年,石桥镇平均粮食产量为一亩地1200斤,今年一亩地平均产量1300斤,增产约8.3%。”刘明福给记者算了笔经济账:按每斤1.25元的价格计算,今年比去年一亩地增加收益约125元。
刘明福说,湖北稻谷收割的特点是自南向北,襄州区所处的鄂北岗地,水稻种植面积有60多万亩。截至10月14日,该镇收割进度已完成56%以上,最后一批稻谷颗粒归仓,也将为湖北全年粮食丰收接好最后一棒。(湖北日报客户端全媒体记者张宵祎 通讯员任伟 薛旋)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