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出行方便了,吃饭放心了,上学不愁了,看病顺畅了,就业创业有盼头了,文化生活更丰富了……武昌区着力打造的“民生套餐”,让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越来越高。
近年来,武昌区聚力发展社会事业,持续增进民生福祉,让市民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回顾过去这些年,一幅幅温暖的民生图景,在群众的眼前、身边次第展开,一个个热切的民生期盼,在居民的口中娓娓道来。柴米油盐酱醋茶,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却是关乎民生的大事。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武昌区交出的这份厚重的民生答卷,稳稳地托起了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绘就出幸福的民生底色。
明厨亮灶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通过监控屏幕,可以看到后厨的师傅们是如何炒菜的,感觉很放心。”市民王斌走进汉街红鼎豆捞就餐时,在大厅内抬头就看到了墙上的大屏幕,画面显示,大厨们正在后厨忙碌。
该店负责人介绍,他们在后厨多个区域安装高清视频镜头,将厨房制作食品全过程,同步输送到大厅的大屏幕进行实时播放,顾客可直观看到食品加工过程,实现了从“厨房重地、闲人免进”到“明厨亮灶、大家监督”的转变。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近年来,武昌区将“明厨亮灶”建设由社会餐饮延伸到学校食堂。去年以来,该区重点推进中小学、幼儿园食堂“明厨亮灶”工程。
“这个智慧监管平台,通过互联网技术实时呈现,家长、校方、市场监管部门可随时检查,实现最广泛、最直接的监督。”武昌区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各学校配有食品安全管理员,负责食材的购进验收、餐用具清洗消毒、食品留样等,这些数据都会上传到“互联网+明厨亮灶”后台备查。
“互联网+明厨亮灶”可实现“视频监控、全程监督、智能管控、精准监管”,这一改变,对于学生家长来说,是最放心的。
“项目建设后,学校食堂操作人员的规范意识明显增强。”武昌区市场监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该区共建成智慧型学校食堂55家,同时,其余学校的建设工作也在持续推进中。目前,该区所属学校“互联网+明厨亮灶”升级改造工程已实现全覆盖。
幸福电梯装进更多老旧小区
家住武昌区水果湖街道军转小区的居民高娅莉,每天都会拎着菜篮乘坐电梯下楼买菜,“自从小区加装了电梯,出行真是方便多咯。”老人感慨道,不再为上下楼发愁。
军转小区位于武昌水果湖天鹅路,是1998年开发的无电梯小区,共有21个单元,近年来,社区居民加装电梯的意愿愈发强烈。
聚焦居民需求,社区多次召开居民议事会,逐户开展意向征询调查,前后经过了十余次的沟通和协商,最终居民意见达成一致。水果湖街道联合多部门参与现场评估,形成方案告知居民,做到“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办”,共同缔造幸福生活。
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目前军转小区已有16个单元申报了电梯加装工程,其中11个单元已完工并投入使用,3个单元正在安装,2个单元正在筹备中。
既有住宅增设电梯,是解决居民出行困难的一件实事,受到老旧小区居民群众的热点关注,武昌区将既有住宅加装电梯作为区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工作,大力推动“助老上楼”行动。
自2018年以来,武昌区共有521个单元符合加装条件,截至今年8月中旬,全区累计为老旧小区居民加装电梯289部,符合条件的老旧小区房屋一半以上顺利加装电梯。
武昌区房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区在政务中心设立“专门窗口”,一站式受理、办理居民群众申请,将加装电梯纳入老旧小区改造整体规划,并对部分加装电梯确实需要改造的供电、通讯线路、给水、排水管道,纳入老旧小区改造项目,节省了居民加装电梯的开支,得到群众欢迎。
智慧小区建设让居民越来越安全
从低矮破旧的老楼房到宽敞明亮的新小区,武昌时代花园小区居民张晓莉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环境面貌上的巨大改善,在她看来,自己的家越来越安全了。
近年来,武昌区大力推进旧城改造,作为老武锅的居民,今年初,她重新搬回来生活了几十年的地方。家门口的安防设施装好了,小区里高空抛物摄像头安装好了,巡逻志愿者的小喇叭响起来了,社区民警向居民发放防电诈宣传单……
在社区视频巡控间内,大屏上滚动着辖区内实时画面,这里关联着车辆通行、智能门禁、无线烟感等智慧系统,实现了智慧化管理。
近年来,武昌区深入推进电动车“物联网”、城市视频建设、智慧社区打造等民生工程,加大人防、物防、技防投入,越来越多的市民感叹:生活在武昌,越来越安心。
近年来,武昌区以全省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示范区为牵引,打造智慧平安小区智能服务管理信息平台,规范社会秩序,建立健全社会治安体系,在重点区域、重点部位增设安防设施,组织“全民反诈”等专项行动,进单位、进校园、进场所、进社区、进家庭、进网络反诈宣传,有效保护了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
同时,公安机关聚焦人员密集场所和消防、交通等重点领域,持续开展常态化排查,发动群众性应急处置力量,建立“警政联通线、警企联防网、警民联络群”,打造区域联勤防控网络,提前介入矛盾纠纷化解,统筹整合基层社会治理力量,这些举措让各类警情逐年下降,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社区防控水平和群众安全感越来越高,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格局也基本形成。
用“真金白银” 吸引学子留下来
“真好,没想到卫生间还是干湿分区……”湖北大学毕业生周立森拎包入住位于武昌沙湖畔的武汉青年人才之家·壹号驿站,更加坚定了留汉发展的决心。这里是武汉首个建成投用的青年人才之家。
温馨的墙纸、蓝色的窗帘、柔软的沙发、浅色的衣柜……周立森对这个“新家”很满意。
该驿站整体风格温馨大气,面积有6000多平方米,其中一层为活动大厅,二层和三层为青年人才驿站,四层和五层为青年人才公寓。
在这里,周立森还可以享受到一系列免费的增值服务,走进大厅,LED屏幕上,滚动发布武汉知名企业的招聘信息,政府部门组织的技能培训,以及武汉市扶持青年就业创业的具体举措。工作人员介绍,全年开展100场次的青年活动,包括求职经验交流、创新创业赋能培训、主题分享、交友联谊等。
走进二楼,这里还设有共享就餐区和车联网产业园路演厅,园区内可提供大学生免费创业工位,入住青年可提出申请。在三层,运营方特别设有共享长廊和露台小花园,提供户外休闲、放松场所。
近年来,武昌区推出一揽子“硬核”举措,用“真金白银”吸引大学生留在武汉,为毕业6年以内有意愿来汉就业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最长7天免费住宿以及就业咨询、创业指导、人才交流等综合服务。
城市对青年更友好,青年对城市更有为。今年,武昌区通过组建博士创新创业联盟,挖掘优秀博士成果转化项目,为武昌高质量发展提供创新支撑。
居民可在家 门口看“专家号”
武昌水果湖居民张师傅去年突发中风,在医院抢救治疗后,偏瘫卧床,右侧肢体完全无法活动,右上肢肌力1+级、下肢肌力1级,因家庭困难,后续治疗难以为继,遂来到水果湖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寻求中医康复治疗。医生谢华对他给予卒中后康复四联疗法,并将其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象,给予医疗减免。
经过精心治疗,张师傅现在可以自主行走,右侧上下肢肌力增加至3级和4级,反应能力基本恢复正常,自主生活能力明显提高,他对恢复情况很满意。
“十三五”期间,武昌区着力提升公共卫生和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从“十二五”末期的11.1张增加到“十三五”末期的15.47张,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从4.48人增加到6.94人。
经过改造升级的区域卫生健康信息平台,实现12项公共卫生服务线上预约、线下实施、报告推送到家等便捷服务。组建后的18个医联体,探索医联体内延伸处方、长处方,三级医院专家号预留等措施,畅通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大医院专家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带教,越来越多的居民实现了“家门口看专家号”。
该区14个街道均获“省级卫生街”称号,建设47个社区健康驿站,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成标准化国医堂18个,1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提档升级,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科室获批市级“特色科室”。
同时,推进家庭医生网格化管理,组建123个家庭医生团队,为居民免费提供12大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社区居家养老中心提供慢病管理等服务。
让更多老人 安心颐养晚年
家住武昌区八铺街的罗婆婆,因手提重物在家中意外摔倒,导致腰椎受伤,被家人送往医院。出院之后,家人联系保险公司进行理赔,不到半个月,4000元理赔款便到了账。
“政府想着我们老年人,感觉很暖心。”她说,社区为老年人购买了意外伤害险,家人给保险公司打电话,很顺利就办成了。
近年来,武昌区打造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融合,人工智能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目前,全区有23家养老机构、40个“互联网+居家养老”服务网点、130个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心、33个社区幸福食堂、1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个区级综合为老服务平台,已基本实现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
同时,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对符合条件的特殊困难老年人每人每月给予100-800元养老服务补贴,2021年,将90岁以上(含)老年人全范围纳入,持续提供“三助一护”上门服务,目前平台累计接收有效服务工单190余万人次;为全区28万60岁以上(含)老人购买意外伤害险,对60岁以上(含)老年人在社区幸福食堂刷老年卡就餐,提供每日5元助餐补贴,对低保低收入老年人提供每日10元助餐补贴,提升老年居民生活幸福感。
利用社区医疗卫生服务资源,武昌区将19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纳入居家养老服务阵地,启动面向老人的签约服务,定期开展体检、上门巡诊、健康管理等服务。同时强化人工智能养老模式,通过老人主动式呼叫和设备被动式响应形成“老人家属-服务企业-社区网格-区级平台”四级响应机制,实现对老人的全天候响应和服务监管,重点针对独居、残障、高龄等特殊群体,探索多元智能化养老应用场景。
文化大餐丰富市民生活
今年暑期,武昌区组织了多场文化惠民文艺专场演出,分布在户部巷、昙华林、紫阳公园、汉街等历史文化街区、旅游景区、商业街区、公园广场,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刚参加工作的李玲经常到这些地方游玩、观赏,她感叹:武昌区组织的文体活动既精彩又丰富。
武昌区文化馆相关负责人介绍,武昌文化惠民演出社会反响很好,已成为武昌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之一,越来越多的居民在家门口就可享文化大餐。除文化惠民演出外,今年武昌区还将面向居民,组织500多场公益文化艺术培训。
“十三五”期间,武昌区深挖首义文化内涵,持续打造一系列群众文化活动,持续打造“辛亥首义文化节”等群众文化品牌活动,年均举办区级惠民文艺汇演60余场,举办各类文化艺术培训班260场,举办各类赛事、演出、展览近两百场,居民文化获得感显著提升。
期间,还推出了“武昌超马”“大成武昌城市定向赛”“武昌全民健身活动周”等具有武昌特色的群众体育品牌赛事,满足群众健身需求。
同时,打造武昌昙华林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昙华林非遗体验馆,推动非遗项目宣传与传承;组织街道、社区开展群众自编自演的文化活动,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体育生活。
近年来,武昌区积极推行“菜单化”“订单式”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通过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完善社会化参与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同时,武昌区坚持普惠与特惠相结合,面向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农民工等特殊群体开展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形成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合力。
努力让每个孩子享优质教育
今年9月,市民熊玉香将孩子送到对口的粮道街中学积玉桥校区。她说,这所中学里面有个小学部,离家很近,六年后,还能对口这里的初中,孩子能在家门口上学,是家长的心愿。
从去年11月起,湖北省武昌实验小学、武汉市第四十五中学和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作为学联体,深入互动。不同学段的教师同课异构,学生代表到学联体学校参加“三段两衔接”游学活动,参观校园、聆听报告、进行互动。
近年来,武昌区着力推进片区内跨学段融合,实施“三段两衔接”工程,从管理、课程、课堂等方面深入融合,通过不同学段抱团发展,有效化解衔接难题,把学生的成长纳入更宽阔的发展维度,带动和促进全区优质均衡向更高水平迈进。
据介绍,为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该区加强教育资源整合,推进学区共建共享,深化6个小学特色联盟和7个初中联动发展共同体建设,发挥学区内龙头校的辐射、引领作用,通过品牌嫁接、直接引入、联合办学、 接管新校等方式,输出先进办学理念、促进教师交流、强化课程整合开发、推动人才贯通培养,实现均衡联动发展。
其中,教师交流是促进全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抓手。该区将教师交流作为评优评先、职称晋升的必备条件,推动教师走教、同课异构、研训互动、课程共建、成果共享,实现片内教师抱团成长,通过建立学区联席会议制度,大力实施现代化学校建设工程、素质教育特色学校工程、义务教育管理达标校工程,促进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和办学质量提升。
武昌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推动教育优质资源扩面提质。前不久,教育部确定了135个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县,武昌区是武汉市唯一入选城区,“学在武昌”品牌持续擦亮。
畅通微循环便捷居民回家路
“家门口的道路竣工在即,以后从石牌岭路到丁字桥路再也不用绕行了。”在紫阳东路(石牌岭路-宝通寺路)路段,家住附近的代俊看着崭新的沥青路面高兴地说。这一“断头路”,预计在今年可以实现通车。
目前,武锅片区从丁字桥前往石牌岭仅有武珞路及雄楚大道两条城市主干道,两条主干道相距1.7千米,绕行距离较远。该工程贯通后将缓解武珞路及雄楚大道交通压力。
该工程西起丁字桥路,途经宝通寺路,东至石牌岭路,总长925米,是该区域的一条城市次干路,也是武昌区建设局重点推进项目。
据介绍,该工程超过90%工程量已完成,工人们正进行丁字桥路道口建设。
武昌区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紫阳东路项目作为江南片区一条重要城市次干道,场地沿线串联湖北省人民医院、武昌火车站、武商梦时代广场等重点场所,还涉及部分老旧片区及其他公共设施,交通意义重大。
今年以来,武昌区将打通“断头路”、拓宽“瓶颈路”作为重要工作,并计划打通5条以上“断头路”“瓶颈路”,致力解决居民回家“最后100米”问题。
“十三五”期间,武昌区规划建成支路63条、总长37.265km,重要交通拥堵点、居民出行不便区域、轨道交通配套道路均建成。
近年来,武昌区持续关注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建立“打通断堵”长效工作机制,下大力气打通“断头路”,开展道路颜值提升工作,打造舒心顺畅的“惠民交通”,完善城区路网建设,让城市道路更顺畅、便捷、怡人。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李庆 通讯员 吴迪 况昕昀)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