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天下唯一“文学泉”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2-10-09 10:58:59

天下唯一“文学泉”

(向金祥

秋分节气(9月23日)如约而至。从修葺过的“景陵古城墙”漫步官池之滨,“满池荷叶动秋风”。池塘里的荷叶已是老气横秋,渐成残荷,“暑退秋澄转爽凉”大势所趋。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虽然节气迎来了秋分,离真正的“凉秋”还有一段距离。刚好过了一半秋天,一半微凉。一半秋阳,一半清朗。

“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从古城墙边踱步,走过池塘栈道,不知不觉就到了“文学泉”。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这是一口外形奇特的井。井面,呈八角形的石盖凸出地面;石上,三个圆孔排成“品”字形;石下,古井泉水清冽。

官池碧荷田田,栈桥曲径九折,陆羽亭重脊叠檐,涵碧堂临水而立。古往今来,引得无数文人学士慕名前来题咏奉和、论茶品泉。

泱泱华夏,文学刊物何其多,号称“第一”的名山名水名泉何其多,而以“文学”命名的泉却是“天下唯一”。

1600多年前 高僧支遁掘得此井

“文学泉”,一口千年古井,一个诗意无限的名字。据清代《天门县志》记载,距今1600多年前,东晋高僧支遁掘得此井,史称“支公井”。因井口为成“品”字形排列的三个圆孔,故又俗称“三眼井”。相传,此井是唐代茶圣陆羽汲水烹茗的真迹,因陆羽曾被皇帝拜为“太子文学”,后来被称为“文学泉”。

据天门《县志考》“癸酉岁重刻桑苎庐藏版”《陆子茶经》载:“文学泉,一名陆子井,县北门外西北隅官池内,口径七尺,深近百尺,中有断碑废柱,字刻‘支公’ 乃真陆井。”

2008年,著名茶学家童正祥先生对文学泉的来龙去脉作过详细考证。

支公名遁,字道林(314—366),晋代高僧,曾驻西塔寺,前身名叫青云寺。

《全唐诗》第129卷,裴迪在《西塔寺陆羽茶泉》中写道:“不独支公住,曾经陆羽居。草堂荒产蛤,茶井冷生鱼”。唐代诗僧齐己也曾游历竟陵。《全唐诗》第846卷,齐已《过陆鸿渐旧居》,诗题下有自注“陆生自有传于井石”,诗曰:“楚客西来过旧居,读碑寻传见终初。”“种竹岸香莲菡萏,煮茶泉影落蟾蜍”。

《全宋诗》(1991年北京大学编)第二册王禹偁《陆羽茶泉》诗云:“甃石封苔百尺深,试茶尝味少知音。唯余半夜泉中月,留得先生一片心。”

《天门县志》载:“清乾隆三十三年夏,因天旱,居民掘荷池取水,得石盖,上有三个圆形眼如品字,盖下有泉,泉旁得断碑,隐存‘文学’二字,于是知县马士伟甃井构亭”。

1940年7月,日本学者诸冈存在《茶经故乡访问记》一文中记叙所见的文学泉:“又发现荒草中埋没石碑一块,正面是‘文学泉’三字,背面是‘品荼真迹’四字。”“在此碑附近有用两块石板盖着的三眼井”。他将此文收录在1943年出版的《茶经释评外篇》之中。

唐代宗诏拜陆羽为“太子文学”

《中国茶文化大观》记载,建中年间(780—783),陆羽被唐代宗诏拜为“太子文学”。

“文学”一词,最早出现在孔子《论语》中,指文章和博学,被列为孔门四科“德行、言语、政事和文学”之一。

“太子文学”成为官名,相传自汉末魏王、曹魏奠基人曹操开始设置。《通典》卷三十有“魏武置太子文学”。唐代“文学”职官可分为州府“文学”、幕府的“太子文学”、中央“文学”。“太子文学”是正六品下,只有三、四人。

陆羽博学多闻,不但是茶学专家,也是当时著名的诗人、书法家、史学家、传记作家、地理学家。有研究者认为,他一生著作多达二十种。

欧阳修在《集古录跋尾》指出,陆羽一生“著书颇多”,但除《茶经》,其他书皆不传,盖为《茶经》所掩,主要被他茶学方面的成就所遮没了。

费衮的《梁谿漫志》里说,陆羽为《茶经》所累,以致其他著作传世太少。他“百氏之典学铺在其掌,天下贤士大夫半与之游”,名震朝野,建中年间,两次诏拜为“太子文学”、“太常寺太祝”,(但他)都婉辞圣命。

公元761年,29岁的陆羽潜心著述,完成《茶经》初稿和自传等论著,以《君臣契》《源解》《江南四姓谱》《南北人物志》等奠定了文学家的地位。

42岁时,陆羽和颜真卿等50多位文化名流一起编纂共360卷的宏伟巨著《韵海镜源》。在欢庆《韵海镜源》完工的南堂聚会上,陆羽曾有联句:“会异永和年,才同建安作。”南堂雅集与兰亭聚会尽管处时不同,但文朋诗友的水平并不比“建安七子”逊色。

唐德宗贞元六年(790年),陆羽在上饶居所惊悉恩师智积禅师圆寂竟陵,十分悲痛,因路途遥远不能及时赶回见恩师最后一面,写下一首诗明志寄怀,把温蕴已久的衷肠倾诉故乡:“不羡黄金垒,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

这首诗的意思是:不羨慕黄金做的酒器,不羨慕白玉做的酒杯,不羨慕入朝为官,不羨慕富贵名利,只羨慕故乡的西江水,流向竟陵城边。有人称之为《六羨歌》,也有人叫做《四不羨诗》。

陆羽去世不久,据《唐国史补》所载,如“巩县陶者,多为瓷偶人,号陆鸿渐,买数十茶器,得一鸿渐。市人沽茗不利,辄灌注之”;把陆羽陶其像,奉之为茶神了。

“泉以文学名,非重其官也”

公元804年,陆羽带着他的梦想,自强不息、淡泊名利走完了72岁的一生。

人们为纪念陆羽,将其少年时代在寺院汲水煮茶的“支公”泉井称为“茶井”“茶泉”,从874年起称为“陆子井”。

1593年,李维祯把“陆子井”命名为“文学泉”;1783年,陈大文捐石亲书刻碑石,“文学泉”播名四海。

李维祯(1547-1626),湖北京山人,穆宗隆庆二年(1568年)进士,曾任礼部尚书,明代史学家。他在《陆羽祠记》中记载:“故有覆釜洲,有陆子泉,又曰‘文学泉’,皆品水烹茶处”。“泉久没湖中,隆庆间治湖得之”。

陈大文在任湖北安襄郧兵备使期间,数次凭吊陆羽遗迹。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捐石刻成“文学泉”“品茶真迹”石碑和如今存放在陆羽纪念馆的那块长104厘米、宽39厘米《唐处士陆鸿渐小像》石碑。

陈大文撰《唐处士陆鸿渐小像碑》文曰:“余于乾隆壬寅冬过天门县,雪中访文学泉古迹”,“复于井后筑小轩三楹为品茶之所,作记以记其事。癸卯春,余勘堤再过其地”“并汇诸作勒石,以垂不朽。”

陈大文(1742年-1815年),是河南杞县人,原籍浙江会稽,乾隆三十七年进士,曾任广东巡抚、山东巡抚、直隶总督、工部尚书、两江总督、兵部尚书等要职。文学泉边的“涵碧”堂,至今还挂着陈大文的题联:

香浮碧乳留真味,

影动清流愜素心。

这幅题联,不见“茶”,也没有“茗”。陆羽是茶圣,纪念他的题联怎么能没有茶呢?

一般写楼台亭阁这种题署联,有三种方法:一是嵌字,二是释名,三是释义。

堂名“涵碧”,上联涵香,下联流翠。题联没有采用嵌名,而是释名和释义相结合,上下联围绕一个“茶”字,阐述茶道的清淡雅致。名词的小类对仗,动词的分类对仗都很精致,不着一“茶”字,却尽得茶意。功力深厚,古意悠长。

1828年,知县邵勷建文学泉阁后,曾任武昌府学教授、国子监博士的天门书院主讲熊士鹏(1755—1848)为之作记。他在《文学泉阁记》写道:“泉以文学名,非重其官也,将以循名而实也。”“邵公治政之早暇,与予过西塔寺,见有桑苎庐曰:‘此为陆子发迹之所则可’”;“遂寻文学泉故址,泉水素清冽,而为瓦砾沟水所湮塞,故浊而不可食。命里人持畚挶掘碑碣,得陆子象焉,曰:‘此宜为陆子汤沐也’。尔地表薮泽,规原隰,甃井眉,树石槛,中建阁,四围绕以垣篱。”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文学泉在周恩来总理的过问之下,很快就得到修复,并在井西北侧重建陆羽亭。2003年,天门市政府再度维修文学泉,新修1939年被日军毁灭的涵碧堂。2018年,市政府斥资87.5万元改造文学泉。

1992年,陆羽文学泉井被湖北省政府公布为第三批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景陵古城墙与第三批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陆羽文学泉井合并。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日本茶人布目潮沨、诸冈妙子专程前来寻访陆羽遗迹,拜谒“文学泉”“品茶真迹”。诸冈妙子将父亲一九四〇年印藏的一部《陆子茶经》交付给千宗室后,由里千家在日本组织召开日中茶经研究交流会,特地邀请天门陆羽研究专家参加会议。

1990年,中韩建交后不久,韩国茶经研究会会长、时年89岁的崔圭用老先生就率团来到茶圣陆羽故乡瞻仰文学泉等陆羽遗迹。回国后,他注册了韩国陆羽茶经研究会,向国内介绍中华茶文化。

2003年10月,为纪念茶圣陆羽诞辰1270周年,首届湖北国际茶文化节在茶圣故里天门隆重举行。我第一次目睹韩国茶人对茶圣的虔诚。他们伏跪在地,热泪盈眶地用木桶汲水品泉,深深地感染了现场的每个人。

文学泉的水真清啊,清如1600年前支公掘井的睿智;文学泉的水真纯啊,纯得像茶圣故里质朴的民风;文学泉的水真甜啊,甜中有知识的甘霖、醉人的书香。

“多情义河水,后浪涌新秀”

陆羽亭下,一对年轻夫妇带着孩子,一字一句读着刻在石碑上的《重修“文学泉”记》;文学泉边,一位老爷爷和孙子好奇地从井盖上的三个孔往下看,仿佛在聆听文学泉的声音。

我伫立在文学泉边品啜来自泉水里的“文学”甘霖,不禁萌发思古之幽情。在这里,仿佛正漫游在长江中游地区史前文明的中心石家河,仿佛登临六千多年前用黄土堆筑的城壕、城垣,仿佛闻到从伐三苗之战到三国古战场的硝烟,仿佛听到少年陆羽琅琅读书声,仿佛在与诗人皮日休对话,仿佛目睹钟惺、谭元春大展竟陵派文学的雄风。

天门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新石器时代,石家河遗址作为长江中游地区的史前文明中心持续达数千年,是中华文明的三大发源地之一,堪称东方芝加哥。明代文学家钟惺和谭元春在此开创“竟陵派”,名垂青史。清代,湖北三大剧种之一的荆州花鼓戏发源于此。明清两代共有进士、举人468人。明代的驿站干驿陶家巷,高官显宦之众极一时之盛,时人称“一巷两尚书,前面一天官,座后一祭酒,挂角有都堂”。清代嘉庆十六年状元蒋立镛,其父、子、孙、曾孙连续五代高中进士、两登鼎甲,世所罕见。天门诞生了冀汸、邹荻帆、傅敬恭、陈立德、蒋桂英、王士杰、江永红、谢望原、谢柏梁、郭良原等一大批现当代文化精英,新时代加入文学艺术协会、学会的本土文学爱好者多达数千人,《人民日报》盛赞“江汉才子出天门”。著名诗人邹荻帆先生曾赋诗:

吾爱吾乡土,杏红满枝头。

多情义河水,后浪涌新秀。

文学泉,和石家河文化遗址一样,是天门人杰地灵的历史文化地标。每天都有人来到这里凭吊茶圣陆羽,一代又一代人践行着陆羽精神。“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全国百名优秀报人范春歌访问天门时,面对这幅美不胜收的青碧画卷感叹地说:“文学泉确应出在天门”。


责任编辑:邵书逸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省委常委活动报道集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