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武汉,摘得一张耀眼的名片——“国际湿地城市”。
“国际湿地城市”,代表一个城市对湿地生态保护的最高成就,是在城市湿地生态保护方面规格高、分量重的一项国际性荣誉,全球共有43个城市获“国际湿地城市”称号。据全国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显示,武汉市的湿地面积约为 1624平方公里,占区域面积的 18.9%,这一比值,是世界平均比值的3倍。武汉,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江在城中交汇,165 条河流川流不息,166 个湖泊星罗棋布。武汉,是唯一一个人口超千万的“国际湿地城市”,第一个承办国际湿地大会的“国际湿地城市”。武汉,获得“国际湿地城市”荣誉,是湖北省委省政府及武汉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为促进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2022年11月,国际湿地大会的召开,武汉,这座实至名归的国际湿地城市,将再次成为世界的焦点。湖北因湖而名,武汉伴水而生。因为湿地的滋养,诗意武汉更美好。春天到东湖看碧波荡漾,夏天去牛山湖观荷花亭亭,秋天来涨渡湖看水杉染金,冬天往沉湖看万鸟翩翩。今年上小学三年级的魏品郁(小郁)就是这样一个在湿地中成长的武汉伢。“以前以为湿地很远,很难找到。观鸟后发现,湿地就在我们身边,武汉到处都是湿地。”
湿地就在身边,这是小郁和爸爸魏署光在观鸟前后认知最大的变化。魏署光是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副教授,他清楚地记得,2020年12月12日是他和孩子第一次参加观鸟活动,在青山江滩。此后,每逢节假日,他都会找机会带着孩子去湿地观鸟。近两年,父女俩去过武汉许多湿地:东湖、沉湖、上涉湖、府河、藏龙岛湿地公园……父女俩在湿地所经历的事情,也从单纯地观察鸟,发展到辨识鸟、保护鸟。2021年9月19日,“世界清洁地球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黑鹳来武汉天兴洲越冬前,他们报名参加了武汉市观鸟协会组织的护鸟净滩活动。小郁在学校成立了观鸟小分队,带动同学们走进湿地。爸爸魏署光加入了武汉市观鸟协会,成为一名鸟类调查员。每个月他都会带着小郁去严东湖做鸟类监测。越走进湿地,越能理解湿地是什么,越能感知到湿地带来的滋养。在小郁眼里,“湿地就是有水的,有一些干了会露出泥巴的地方,可以让鸟停下来的地方。”为什么会带孩子去湿地观鸟?父亲魏署光的初衷质朴纯粹,想要全身心地陪伴孩子,践行自然教育。在他看来,武汉得天独厚的湿地生态为孩子亲近自然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水面有鸟,水中有鱼,水边有花花草草,还有各式各样的昆虫。“让孩子们都生活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之中,这也是中国梦中很重要的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描绘的蓝图正在变为现实。图/小郁、魏爸爸和采访团成员夏琪(左一)、张雪妍(左二)被称为“地球之肾”的湿地,和森林、海洋并列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保护好湿地,对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华侨城生态湿地公园,人在桥上走,鱼在水中游,鸟在湖面飞,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这儿体现得淋漓尽致。图/华侨城生态湿地公园,供游客步行观景的彩虹桥与环绕的池杉相互映衬 夏琪 摄看着如今清澈见底的水面,很难想象6年前这片区域是一片黑臭水体。据武汉华侨城总经理褚云宏介绍,这里以前是东湖村的渔场,村民长期用猪粪养鱼,水体富营养化严重。
2016年,华侨城响应东湖风景区“退渔还湖”政策,将原废弃的鱼塘进行“活化”,修复再造湿地生态系统,形成“食藻虫—水下森林—水生动物—鸟类”共生系统,建成集生态科普与环保教育功能于一体的“开放式的生态博物馆”。褚云宏在采访中分享了生态改造的理念,“东湖不单只是武汉的东湖、湖北的东湖,它应该也是世界的东湖。所以我们认为应该做出示范效应,(改造)完成后还给百姓。”图/采访团与华侨城生态湿地公园褚云宏(右二)、陈小梅(右三)合影盛夏时节,荷香满湖,我们在地处蔡甸区西南部长江与汉江交汇的三角地带的沉湖国际重要湿地,遇见了另一群湿地守护者。扎根沉湖14年的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程师冯江,就是其中的代表。2008年,从华中农业大学环境科学专业毕业的他,选择留在武汉。从那时起,巡护、观鸟、做研究,成为了陕西人冯江工作的日常。图/冯江(左一)带着徒弟谭文卓进行鸟类调查受访者供图“我刚来的时候,保护区里还有人为活动。湖面有养鱼的,周围的鱼塘都是围湖开垦出来的。后来陆续实施退养还湖还湿政策后,保护区里核心区、缓冲区内遗留的市场经营活动全部有偿有序地全部退出了。现在这里,基本上看不到人为活动,都是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主的。这是我在管理方面感受最大的一点。”
淘气的灰翅浮鸥,在野菱丛草间搭建起爱的家园;俏皮的水雉,在芡实阔叶上凌波微步……虽然冬天的迁徙季才是沉湖的重头戏,但是成千上万只夏候鸟的到来让沉湖的夏天毫不逊色。近两年,武汉市投资1.2亿元实施沉湖湿地保护与修复等项目,疏通水系、保育原生植被、修复退化湿地。退养还湖后,沉湖栽植了许多挺水植物、浮水植物,顺势修建了许多生态岛,拆除原有的鱼塘围埂,连通水系。这些都为鸟类的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食物。图/沉湖湿地成片的野莲、芦苇荡吸引大批夏候鸟前来筑巢夏琪 摄沉湖保护区的条件在不断完善,冯江深有体会,“从我刚来时的7个人,到现在有57个工作人员了,沉湖得到了更好的保护。”每个站点都配备了巡护的皮卡、船只和摩托等,还添置了无人机等新设备,建成水文、水质、气象、野生动物等智慧监测系统,24小时值守,巡护频次和保护力度大大加强了。据冯江介绍,沉湖湿地是国内众多珍稀水禽重要的越冬地和迁徙停歇地,被生态学专家誉为“湿地水禽遗传基因保存库”。2019年退养还湖(还湿)之后,在2020年1月的全省越冬水鸟调查中,沉湖就记录到超过6万只,2021年同期则超过了7.7万只,2022年1月,这个数据再创新高,达到了8.5万只,居武汉市第一、湖北省第二。冯江见证着沉湖一步步可喜的变化和成就。图/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冯江(左二)、叶婷(左三)与采访团成员钱芳(左一)、夏琪(右三)、张雪妍(右二)、罗胜华(右一)在沉湖湿地保护站前合影 谭文卓 摄湿地群的环绕是武汉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湿地群的规划、保护以及在现代城市的生态布局中取得的成果,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成功样本。早在2010年,武汉市就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率先出台了《武汉市湿地自然保护区条例》,并先后制定湖泊保护、水资源保护等与湿地保护密切相关的地方性法规。同时,武汉还在全国首创了湿地生态补偿制度,还将湿地纳入了林长制责任范围。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局长蔡松告诉我们,在湿地保护地方立法和制度建设之外,武汉因地制宜构建起以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湖泊公园为主的湿地保护框架。
武汉湿地保护取得的成效得益于政府部门、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以及NGO组织、志愿者等多部门、多组织、多成员的共同努力。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管理处三级调研员余红梅介绍,获得“国际湿地城市”等荣誉称号只是一种手段,真正的目的是给老百姓创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环境,也给野生动植物创造一个美好家园。2022年11月,《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将在武汉举办。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在共同缔造,共同保护,共同分享的大背景下,武汉,这座国际湿地城市,会持续向好,生机涌动,四时皆欢歌。图/日出时分,鸟儿从汤逊湖湖面飞过 夏琪 摄
来源:楚天交通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