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湖北湿地行】退垸还湿美景归 洪湖岸边鸟飞还
农村新报 2022-09-26 22:12:28

农村新报全媒记者 庹文佳 通讯员 赵辉 魏瑛 邓兆林

初秋时节,站在洪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堤岸上,湖中波光粼粼,时有鱼儿露头嬉戏,吹几个水泡,荡几圈涟漪;远处苇岛隐隐,成群的水鸟盘旋,一片纯天然的生态景观。

“动植物种类每年都在增加,再过几个月鸟儿就来过冬了,到时候能看到更多。”洪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监测员乔茂胜一大早带着设备,早早地守候在了岸边,开始了一天的观测工作,“这些水鸟在以前是‘常客’,如今能重新回来栖息,实属不易。”

位于长江中游荆江段的洪湖湿地是中国第七大淡水湖,也是湖北境内面积最大的天然湖泊湿地。从上世纪80年代,洪湖开始开发围网养殖,至2004年底,洪湖围网面积高达251平方千米,占水域面积的72%,大大小小的围网扎在湖面上,昔日“浪打浪”的美景变成了“竿打竿”的残破景象。

“筑垸造田、围网养殖,水草被围养的螃蟹吃光,鱼类减少,水鸟也不再来了。”洪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四级调研员曾晓东说,2004年,湖北大学相关研究人员到洪湖观测鸟类时,只观测到2000多只。

湿地修复迫在眉睫。2005年以来,洪湖全面启动抢救性保护工程,大力开展拆围、退垸工作,共拆除围网18.7万亩、退垸还湖15.97万亩,天然湿地面积增加了56%,离湖安置渔民3512户、12295人,开展全面禁捕,将人类活动对湿地影响降到最低。

湿地还,美景现。“亲眼见证了湿地美景回归,村民们保护意识更强了。”64岁的张圣元颇有感触。

20多年前,张圣元是远近闻名的捕鸟大王,自洪湖兴起围网养殖,水质被污染,洪湖野生鱼类资源日益枯竭,一些渔民开始以猎鸟为生,老张便是“捕鸟大军”中的一员。2002年,张圣元正准备捕鸟时被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巡逻队员发现,保护区工作人员批评教育老张后,见他熟悉洪湖情况,便吸纳他为保护区协管人员。接过这份工作后,老张逐步认识到了湿地保护的重要,于是把家搬到了保护区阳柴湖水上监测站,放下猎枪,成为洪湖自然保护区的一名协管人员。

有了“捕鸟王”的带头,越来越多的捕鸟人放下猎枪,加入到保护水鸟的队伍中。村民生态保护意识增强,湿地恢复成效逐渐显著。在2021年全省组织开展的水鸟同步调查工作中,洪湖监测到越冬候鸟超过10万只,其中普通鸬鹚、须浮鸥、夜鹭种群数量过万,白鹤、黑鹳、东方白鹳等大量珍稀物种回归。

“我们将围绕上下游、湖内外、左右岸开展系统治理、科学治理。”曾晓东表示,计划在2025年前,洪湖水生植物覆盖率恢复到30%以上,到2030年,覆盖率达到70%以上。

责任编辑:三农频道编辑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省委常委活动报道集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