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公元800年,封演著《封氏闻见记·饮 茶》曰:“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 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 于是,茶道大行。”由此可见,《茶经》是诠 释陆羽茶道的理论的经典,也是“陆氏 茶”的实用手册。弘扬陆羽茶道“俭德”精 神,讲好历史故事,践行茶廉文化,是时 代赋予我们的新使命。
茶性俭,是陆羽茶道的立论基础
《茶经》“一之源”曰:“茶之为用,味 至寒,为饮最宜。开宗明义说明茶叶性 寒,适宜于做饮料。自古以来,各种中药 书籍在论述生药时首先标明其性味,即 寒、热、温、凉,是因它与所治疾病的性质 相对而言。故《神农本草经》云:“疗寒以 热药,疗热以寒药。《素间·至真要大论》 云:“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这是基本的 用药规律。
《茶经》 认为饮茶是一种俭德行为: “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聊四五 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说明饮茶,作 为“降火”之用,不亚于珍贵的药品,特别 适用于因“精行”积劳成疾、但又崇尚节 俭的人。因此,用廉价的茶治热症,不仅 符合中医理论,更是一种俭德行为。一句 话:茶饮之用,契合俭德。
说到“俭德”,自然会想到诸葛亮的 《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 养德。”
说到诸葛亮,联想到“巴山嘉木”:“茶 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 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 之。”陆羽言及的“南方”指秦岭以南,所 谓 “巴山峡川”,即秦巴山区。穿越千年 时空,我仿佛看到陆羽在巴山“伐而掇 之”的身影。陆羽所见到的“南方之嘉 木”,或许正是诸葛亮屯兵汉中时期的古 茶树。
据《三国志·蜀志·诸葛亮 传》记载: 诸葛亮北伐曹魏以汉中为营,在勉阳定 军山下屯兵八年。当地有流传说:“诸葛 亮出山之后辅佐刘备光复汉室。当时群 雄割据边关不安,丞相焦急万分,事无巨 细都要亲自过问,不久便积劳成疾,累出 痨病来。经梦中老人指点,取定军山千年古茶树之嫩叶焙制泡饮,数日之后痨疾 渐愈并更加聪明,操劳国家大事精力充 沛。汉中王刘备给诸葛亮加号孔明。孔明 感戴茶树恩德不已,亲往茶山设坛,拜祭 茶树除疾迪智之功。”[ 1 ]此后千年,当地村 民亦将茶树作为神树顶礼莫拜,后辈们 为感恩修庙,庙内塑有孔明、陆羽和药王 像,人称“三圣庙”。可惜老茶树在上世纪 60 年代毁于“破四旧”,“三圣庙”亦不复 存在。但有文载:汉中市多经办茶叶专家 程纯,于 1964 年在小河庙高坎子对仅存 的一棵古茶树作过详细考察,认为古茶 树树龄至少在 2700 年以上。这个推测, 正好与当地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和传说 的内容十分接近。也提示了陆羽在该地 区见到古茶树的可能性。总之,从《茶经》 “一之源”中,既可揣测出陆羽步孔明后 尘同样过到巴山的经历。也可感受到陆羽茶道观与诸葛亮俭德精神的一脉相承。
陆羽的俭德思想无不贯穿于 《茶经》 始终。“五之煮”有曰:“茶性俭,不宜广, 广则其味黯淡……”也即是说,茶汤浸出 物中,有效成分含量有限,因此,泡茶的 水不宜多,多了滋味就淡泊。同时,“水满 则溢”。茶若满碗在行茶过程中也难免会 洒溅出来,《尚书》 有曰:“满招损,谦受 益,时乃天道”,故茶不宜满碗的规则,蕴 涵着天道茶理,即中华民族特有的人文精神。
俭亦简,茶事宜简。《茶经》“九之略” 曰“其造具,若方春禁火之时,于野寺山园丛手而掇,乃蒸,乃舂,乃以火干之,则 又棨、朴、焙、贯、相、穿、育等七事皆废。 其煮器,若松间石上可坐,则具列,废用 槁薪 鼎 枥之 属,则风 炉、灰 承 、炭 挝 、火 筴、交床等废;若瞰泉临涧 ,则水方 、涤方、漉水囊废。若五人已下,茶可末而精者,则罗废;若援藟跻嵒,引絙入洞,于山 口灸而末之,或纸包合贮,则碾、拂末等废;既瓢碗、筴、札、熟盂、醝簋悉以一筥 盛之,则都篮废。”文中的“废”,即省略之意。说明,在某些环境中,无论是“其造具”还是“其煮器”都是可以部份、甚至全部忽略从简的。
综上所述,“茶性俭”有两重含义:一 是指茶叶的物质属性,二是指饮茶的社会属性。
茶事俭,是古代圣贤的品德追求
陆羽茶道的精神的形成,无不深受历史人物的影响。《茶经》“七之事”中以茶养廉的四则故事,体现充分出了他崇尚茶俭、茶为德用的唯物观。
1.《晏子春秋》载:“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故事 说:晏婴担任齐景公的国相时,吃的的是 糙米饭, 菜肴仅仅是三五样禽鸟蛋品,并 以茶叶入菜。
晏婴(前 578- 前 500),字 仲 ,谥平, 也称晏子。齐国大夫,历经灵公,庄公、景 公的“三朝元老”。他爱国忧民,敢于直谏,在诸侯和百姓中享有极高的声誉。敢 于犯颜直谏,纠正国君的错误,提倡节俭并且自己能身体力行。“茗菜而已”,足见其生活简朴之一斑。
2.晋《中兴书》载:陆纳为吴兴太守时,卫将军谢安常欲诣纳。纳兄子俶怪纳 无所备,不敢问之,乃私蓄十数人馔。安既至,所设唯茶果而已。俶遂陈盛馔,珍羞必具。安即去,纳杖俶四十,云:“汝既 不能光益叔父,奈何秽吾素业?”故事说: 卫将军谢安拜访吴兴太守陆纳。侄子俶 怪纳没准备,但又不敢问他,便私自准备 了肴馔。谢安来后,陆纳仅有茶和果品招 待,陆俶却摆上了鲜美的鱼肉和蔬菜。等到谢安走后,陆纳狠狠地打了侄子四十大板,斥责其破坏了陆家的廉节。
陆纳,字祖言。少有清操,贞厉绝俗。 累迁黄门侍郎、本州别驾、尚书吏部郎, 出为吴兴太守。“陆纳杖侄”的故事,体现了陆纳廉节的家风。
3.《晋书》载:“桓温为扬州牧,性俭, 每宴饮唯下七奠柈茶果而已。”说的是将军身居高位,却以茶果待客,既不失礼仪,又彰显廉节。
桓温 (312 年 -373 年), 永 和 元 年 (345 年)任荆州刺史,封安西将军,统管 荆、梁等四州军事。官至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
4.南齐世祖武皇帝《遗诏》:“我灵床上慎勿以牲为祭,但设饼果、茶饮、干饭、 酒脯而已。”齐武帝萧赜,公元 440-493 年在位期间,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对于自己的身后事,特意下诏说:“我识灭之后,身上著夏衣,画天衣,纯乌犀导,应诸器悉不得用宝物及织成等,唯装复夹衣各一通。常所服身刀长短二口铁环者, 随我入梓宫。祭敬之典,......我灵上慎勿 以 牲 为祭 ,唯设 饼、茶饮 、干饭 、酒脯而已。天下贵贱,咸同此制。”身后薄葬,祭典从简。
弘扬茶俭精神 ,谱写“茶廉”新篇
《茶经》中以茶养廉的历史人物,均为“高官”或帝王。平日饮食“茗菜而已”, 招待贵客“宴唯茶果”,甚至身后亦求如 此。尽显为官之廉、家风之严。他们的故 事,既老又新。所谓“老”,穿越时空二千多年 ;所谓“ 新 ”,于现实有很强的针对性。
温故而知新。《荀子·君道》曰:“贪利 者退,而廉节者起。”《史记·儒林列传》云: “其治官民皆有廉节,称其好学。”今天,我 们弘扬中华茶文化,就是应该将陆羽茶 道思想传承下去。“茶道思想对于我国 现代廉政文化建设而言,具有不可多得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对于我国建构和谐 社会有极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茶廉文化代表着中国的先进文化形态,具有独树一帜的道德感染功效和德育教化功能, 对于我国公职人员及社会其他成员的思 想廉洁培养意义重大, 在建构中国特色社 会廉政文化体系中,应当发挥“茶廉文化” 特殊的作用和应有的价值。”
当前,茶廉文化建设在中华大地已成方兴未艾之势。2011 年 04 月 06 日人民网以《“茶”与“廉”面面观》为题,对湖南省古丈县“以茶促廉”探讨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的“面面观”进行了报道。在此前后,有关茶廉文化建设的信息更如雨后春笋般的见诸于媒体———
江西资溪县建立“以竹咏廉、以茶颂廉”的文化宣传长廊;河南信阳有清风茶馆,以“莲”与“廉”为主题;陕西西乡将茶 的“俭、洁、清、醒”之性与廉洁从政融合, 定期举办“清风颂”“茶乡放歌”廉政文艺 演出;湖北宜昌市夷陵区建立“茶风源”, 展示《茶风赋》、茶廉十图等,宣扬“品茶 当涤贪欲,从政当扬廉风”;湖北竹溪县开展“茶廉”格言、警句征集活动;组织创作弘扬传统美德的茶歌、茶舞、茶戏、茶 画、电影等,“让‘茶廉’之树落地生根”; 成都市蒲江县依托茶产业和乡村旅游发展 ,围 绕“ 八 德 ”———孝 、悌 、忠 、信 、礼 、 义、廉 、耻 ,深度 挖 掘“ 茶 礼”文化 ,建 设 “人生如茶”廉洁文化教育基地;山东新泰市石莱镇依托山东泰茶“良心谷”茶产业生态示范园把茶禅、茶韵、茶品、茶德、 茶俭、茶廉、茶风融入廉政文化建设中, 形成以茶说事、以茶传情、以茶育人的茶廉平台……由此可见,我国各地对“廉洁 文化 + 茶”模式的探索,已成为新时期的茶文化新特点。
“廉洁文化 +”模式是一种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和法治建设的必须思维;是面向全社会倡导廉洁的一种行为;是用文化的载体,以文化浸润人们的心灵,让人们接受、喜爱并参与的物化的产品,融 入社会各个方面的过程。
“品茶品味品人生”。践行茶廉文化任重道远,固然,“+ 茶”模式符合中国国 情,但一定要防止变向搞形式主义。莫让 茶廉清风变味,就是要反对茶产品过度 包装,坚持茶叶制作“绿色”工艺,在推广大众生活茶、普及茶保健知识过程中,要避免戏剧化误导等等。只有不忘茶俭初 心,才能方得廉节始终。 ■文 / 童正祥
参考文献
[1 ]杨威,卧龙茶与诸葛亮,《茶·健康 天地》 2010 年 08 期
[2 ]潘忠倩,茶道思想对廉政文化建设的全面创新,《福建茶叶》2017 年第 03期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