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8月28日傍晚,位于武汉经开区的万家湖畔,绿草如茵,湖水清澈,鱼翔浅底。湖边绿道上,前来健身休闲的市民络绎不绝。
55岁的肖诗华曾是国营渔场的一名员工,在万家湖承包了450亩的鱼塘。2017年,万家湖退渔还湖,肖诗华成了一名湖泊养护工人。每天的工作是在万家湖巡查、保洁、清漂、水生植物养护等。
作为曾经万家湖的一名渔民,肖诗华亲眼见证了万家湖从过去一个V类水体的荒湖,变身为如今武汉首批“美丽河湖”。
位于武汉经开区的万家湖,入选武汉首批“美丽河湖”。通讯员供图
4年生态治理
万家湖旧貌换新颜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万家湖周边人口迅速聚集,随着工业企业纷纷落户,企业污水排放和农业、渔业活动,造成万家湖水环境和生态持续恶化。2017年,万家湖水质总体为劣Ⅴ类,水质恶化严重。
万家湖治理前,水质为劣Ⅴ类,氮磷均超标。通讯员供图
万家湖的境况是当时武汉经开区部分湖泊的缩影。2017年,武汉经开区26个重点湖泊水体中,三角湖、南太子湖、汤湖、西北湖等17个湖泊水质为劣Ⅴ类,水体总氮、总磷均超标,呈现富营养化趋势。
2017年4月,中央第三环境保护督察组向湖北省反馈了督察意见,涉及武汉经开区的整改问题11项,需落实的意见建议19项,明确提出“湖泊水质恶化,呈现好水变少,差水增多的趋势”。
在湖北省和武汉市的领导下,武汉经开区高度重视中央第三环境保护督察组的督察意见,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并很快拿出系统性的整改措施。
2018年3月,武汉经开区在全市率先启动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分5年投入138亿元,将全区26个重点湖泊和河流纳入“四水共治”,按照“一湖(河)一策”进行治理,构建全域生态水网,正式打响湖泊治污攻坚战。
当年10月,万家湖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正式启动,按照“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长效管理”的治理方针,实施源头整治、排口截污、湖泊清淤、岸线治理、水生态系统构建等工程,系统性地治理湖泊水环境问题。
万家湖经过截污、清淤,湖底种植十多种水草,营造“水下森林”,并投放了3.5万公斤河蚌、田螺、河虾,7万多尾鲫鱼、鲇鱼等10种鱼苗,重塑湖泊生态系统。
2020年,万家湖水质逐步好转已达到Ⅳ类,彻底消除了劣Ⅴ类黑臭水体。如今,漫步万家湖湖畔,湖岸绿草如茵,繁花似锦,湖泊清澈见底,碧绿的水草丰美,鱼儿自由游弋,每天吸引了大量市民前来健身、休闲、游玩。2022年,万家湖还上榜武汉首批“美丽河湖”名单。
治理后的万家湖,目前水质已达到Ⅳ类,彻底消除了劣Ⅴ类黑臭水体。通讯员供图
砸笼换绿,腾笼换鸟
湖泊治理倒逼产业升级
万家湖的生态环境变好了,不仅让周边居民受益,同时也倒逼周边产业转型升级。通过“砸笼换绿”“腾笼换鸟”“开笼引凤”,武汉经开区布局发展新产业新经济,同步提升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位于万家湖畔的国营沌口渔场,曾在湖中养鱼,布设养殖网箱,致使水质在一定程度恶化,部分水域逐渐干涸。实施水环境治理工程退养环湖后,沌口渔场转变思想观念、更新产业布局,开始投身湖泊管护产业,曾经的渔民变身为护湖员,负责巡湖护岸,养护水体,向市民宣传生态环保理念,不仅破除了企业自身经营困局,还在市场中找到新坐标。
万家湖畔的建华村,早期村民沿湖而居,以捕鱼、种菜为生,2007年建华村改制为股份公司。随着万家湖水质变差,不仅居民苦不堪言,也影响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招商引资难,守着湖边好地没有企业来投资。
万家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后,不仅改善了水环境,更为当地村级集体经济带来了丰厚效益。近几年,万家湖湖畔建华村办企业龙湖工贸公司建成2座工业园,带动200余人就业,村集体收入由原来每年的300万元提高到800万元,人均增收2000元。
同时,治理后万家湖环境优美,也吸引了一大批高科技企业来周边落户,通过“腾笼换鸟”,带动了产业的转型升级。
原有的沌口街民营科技工业园内多为作坊式小型企业,主要为周边车企做代加工,产业形态落后,企业能耗高、污染大,部分厂房闲置,成为存放货品的仓库。
2020年4月,沌口街民营科技工业园腾退的地块,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中国电子云全球总部项目落户。该项目总投资50亿元,将建设中国电子云研发中心、运营中心、结算中心,打造软硬件适配开发环境,提供适配测试、技术指导、产品认证等服务。预计2025年达产后,该项目将实现年销售收入220亿元,带动1.5万人就业。
26个湖泊消除黑臭水体
鸟中“大熊猫”栖息山水间
近5年来,两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对推动武汉经开区生态环境质量转变的成效显著,湖泊水质持续稳步提升好转,以前脏乱差的湖泊,不仅水变清了,岸也变绿了,鸟儿也飞回来了。
截至2021年底,武汉经开区26个重点水体的水质明显改善提升,10个湖泊水质达到Ⅲ类,15个湖泊水质达到Ⅳ类,全区市级保护湖泊消除劣Ⅴ类水体。
洪鑫是武汉市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的一名技术员,常年关注武汉经开区野生动物普查工作。据她介绍,近5年来,武汉经开区野生鸟类资源220余种,占全市一半。其中,被誉为鸟中“大熊猫”的青头潜鸭,东方白鹳、黑鹳、白鹤、猎隼、白头鹤等国家保护动物数量明显增长。
“在硃山湖附近的龙灵山生态公园,野猪、貉、猫头鹰、红隼等猛禽频频出现;在沌口中心城区的三角湖,国家二级保护鸟类棉凫来此栖息;在军山街中山湖,连续3年观察到小天鹅。”洪鑫说,野生动物的增多,是生态环境改善的“晴雨表”。
环境的改善,极大地促进了区域的经济发展。汽车产业是武汉经开区的支柱产业,路特斯、东风云峰、东风高端新能源越野车、中创新航等一批“下一代”汽车产业聚集成链,成为国家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和“双智”协同发展试点核心区。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突破,国电投氢能、鼎龙控股、智新半导体、芯擎科技等一批核心企业加速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迅速壮大,高端装备、通用航空、现代服务业、高科技农业等加速崛起,累计落户世界500强企业73家,市场主体数量是2016年的1.9倍。2021年武汉经开区经济总量进入国家级经开区前列,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全市第一,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武汉经开区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该区将以中央环保督察为契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发展理念,建立健全现代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持续提升现代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打造宜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生态绿色的“车谷副城”。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