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汪玉霞” 283岁了,我们去它工厂看了看~
湖北日报 2022-08-27 10:02:53


(东西湖融媒记者 张偲通讯员 蔡明珠)九万里风鹏正举新征程康庄大道。金山大道、临空港大道形成“黄金十字轴”,集聚千亿新兴产业,是龙头企业的投资宝地;东西湖大道、革新大道,传统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是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热土。每一条大道,都是东西湖人务实发展、开拓创新的奋斗历程。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东西湖区擘画更宏伟的蓝图,加快打造“中国网谷”,全力争创全国一流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争当湖北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争做武汉产城融合样板区。




老字号“汪玉霞”门店生意火爆拥有282年历史的“汉口老味道”,成为众多“新武汉人”回乡送礼的首选。

位于金银湖的汪玉霞食品工业公司天怡食品厂,在刚刚过去的中秋节生产了10万斤手工月饼。

9月27日,记者走进工厂一探究竟。

传承:“汉口老味道”坚持手工制作

“10万斤月饼,销售额约500万元。这个数字不算多,但已接近我们目前的产能上限。”武汉市汪玉霞食品工业公司总经理熊年顺介绍,这10万斤月饼从和面、和馅到烘烤包装,全程由28名生产线工人和18名包装工人手工完成。

“在自动生产线普及的今天,我们坚持手工作坊式生产,就是为了让老味道不变味,把老字号的精髓传承下去。”熊年顺举例说,手工酥饼特点在“酥”和“脆”,“层次多,咬一口,酥皮直往下掉。而用机器压制,就会缺少层次,口感偏硬。”

生产车间正在制作碱酥饼

记者在无尘加工车间看到,十多名工人正在制作苏式月饼。从和面、擀皮、搓卷、分坨,到包馅、成形、烤制出炉,65岁的技术顾问廖济萍在现场一一把关。

廖济萍曾是汪玉霞食品厂的糕点师,她告诉记者,汪玉霞月饼制作工艺最复杂的环节在皮料制作上,在月饼皮的加工中,要先用水和面,再用油和酥皮,和酥皮时需要加开水搅拌以烫死面筋,“有面筋就不起酥”。之后,要再加7次冷水,皮面才更有韧劲,用和好的水面包裹酥皮,方能形成千层酥的层次。

“为更好地传承独特工艺,我们经常邀请‘汪玉霞’老一辈糕点大师来培训。”熊年顺说。

创新:老字号吸引年轻人“种草”

这几天,“汪玉霞”吉庆街门店门庭若市,除了络绎不绝的老人前来寻找儿时味道,还不乏年轻人“打卡”。

喜饼制作现场

9月28日,家住武昌的“95后”女孩李玉琪和老公,一口气下单几十盒喜饼、米糕、绿豆糕。他们即将在国庆假期举办婚礼,喜饼、酥饼等传统糕点,正在重新成为新一代武汉人婚礼时首选的喜庆食品。

工人正在包装大个的喜饼

在汉大一新生王凯也是“汪玉霞”的粉丝,他对绿豆糕和米糕赞不绝口,“入口酥香,关键是保持了食材的原汁原味。”今年4月,家住青岛的王凯看到外交部湖北全球推介活动的新闻里,“汪玉霞”糕点代表湖北武汉特产亮相,国潮风和汉味元素包装盒上,“百年老店、汉味糕饼”几个大字格外显眼。“作为吃货的我如愿考上了武汉的大学,专程来品尝‘汪玉霞’,还多买了几盒寄给爸妈。”

用黑芝麻“玉”字是汪玉霞碱酥饼的独家招牌

“汪玉霞”在坚守传统的同时,不断寻求创新。先后推出芝士雪花酥、板栗奶酥、樱花饼等时尚糕点,传统的绿豆糕也增加了莲蓉、蛋黄肉松、紫薯等年轻人喜爱的新产品。熊年顺介绍,为倡导健康理念,公司所有糕点降低了40%的用糖量。

护航:维护知名老字号品牌形象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熊年顺等一些原厂老员工通过股份合营等方式创办了4家民营食品公司,将汪玉霞的“汉口老味道”传承下来。2018年,其中的天怡食品厂从汉阳区搬到了东西湖区。

原汁原味的米糕

“汪玉霞”来到东西湖,得到了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熊年顺回忆,去年曾因疫情防控停产数月,复工复产时得到东西湖区市场监督局的暖心支持。当时,该局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为员工体检,全方位排查原材料、生产工具与环境卫生,对包括空调风道在内厂区环境进行全面清洁消杀,帮助企业迅速恢复生产。

为保护好知名老字号品牌的知识产权,两年以来,区市场监督局还查处了多起针对“汪玉霞”品牌的侵权行为。


责任编辑:宋亮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省委常委活动报道集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