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通讯员孙李纲、刘静雯
整个夏季,高温 “超长待机”,全市平均降雨量比历史同期偏少2~7成,平均偏少5成。持续干旱少雨,山泉水源干涸,水源来水减少,部分农村群众生活用水和农田灌溉受到严重影响。
在高温大旱的紧急关口,宜昌市东风渠灌区管理局认真贯彻各级领导抗旱保供精神,全体干部职工牢固树立抗大旱、抗长旱的思想,服务灌区群众,用大爱、责任和担当,保供水,保灌溉,保秋收,保民生。
疏通渠道,全力保障灌区稻田“喝足水”。
深入田间 摸查旱情
24日,当阳市王店镇熊河村稻田边,“哗哗”的水流从分水闸涌出,通过纵横的渠道,流向田间。白河水库渠道管理人员与村支书严克刚、村民张文贵一起正忙着疏通渠道。谈及今年的抗旱,张文贵感慨万千:“多亏东风渠供水及时,用水电话一打,水就来了。我家20亩地,今年估计亩产1400斤,我看还可能增收呢。”
村支书严克刚介绍,今年气温高、雨水少,旱情严重,东风渠的干部职工早早就下村走户,实地查看旱情,及时向村组了解用水面积和用水量,协调用水调度,提前做好了蓄水计划和调度安排,在抗旱关键期送来了“及时雨”。
旱情不止,行动不息。面对旱情,宜昌市东风渠灌区管理局提前谋划、早做预判,以党建为引领,结合“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活动,开展灌区旱情摸排工作。各管理处负责人带队,精准对接到灌区易旱乡镇、村组,到田间地头,到农户家中,开展“零距离”服务,他们收集受灾农田面积、用水周期、需水方量,全面摸查各村用水、供水、蓄水情况,切实把抗旱工作做到前面、落到实处。
7月以来,东风渠人共计走访摸查10个乡镇、46个行政村、3350余户,通过动态日报方式,精确掌握沿渠各村每日供水、干旱数据及抗旱保供应急措施落实情况,为灌区科学调配水资源奠定了良好基础。
有的放矢 精准调度
宜昌市东风渠灌区是全国三十个大型灌区之一,也是宜昌城区大型骨干供水工程,灌区地跨当阳、枝江、夷陵、猇亭、高新区等5个市(区),不仅要保障200万人的安全饮水任务,同时承担100万亩农田灌溉、100公里河道的生态补水等任务。为平衡用水需求,东风渠提出“优先保城乡生活用水、重点保粮食灌溉用水”,通过科学调度、节水提效,充分保障各地饮水安全和粮食安全。
东风渠调度中心主任赵强介绍,为保证抽穗扬花期水稻生长,东风渠及时调整了调度方式,由前期“通二停一”的间歇引水输水方式,转变为24小时不间断引水调水。上游从黄柏河引水流量也从7立方米每秒增至14立方米每秒,渠道满负荷运行,全力以赴确保上下游城乡生活用水和农田灌溉需求。同时,东风渠积极倡导推行节水灌溉,坚持“总量控制,以供定需,统一调配”原则,通过精准调度、供水计量和轮灌浅灌的方式节约水资源,有效避免“上游大水漫灌,下游无水可灌”的问题。
旱情发生以来,宜昌市东风渠灌区管理局全局一盘棋,统筹四大水库水资源,精准调度为下游补水,干部职工上下一心,坚持24小时值班调水,确保“一渠清水”流进千家万户、纵横田间,已保障城乡生活用水2660.4万立方米、农田灌溉用水815万立方米。
心系群众 勇担职责
早上5点多,天还未亮,白河水库梅台管理站渠道管理员金超便拿着摇把、手电和闸门钥匙出门巡查,他依次到白河一干渠柒堰节制闸、鸦白支渠、虾子包旱渡槽、汉宜明涵出口等关键位置查看渠道水情及水利设施运行情况,一个来回跑了15公里。
金超介绍,他管辖的渠道长约7.5公里,能保障辖区内2万亩水田、2.8万亩果园的灌溉。他每天至少要巡查两遍,保证渠道供水安全,在抗旱关键期,基本24小时待命,随时观测渠道、闸口、农田过水流量大小,奔波往返调节闸阀,避免水大冲田或水没流到位等情况,一天奔波五、六十公里。当记者问他是否辛苦时,他微笑着说:“没事,无非就是多跑点路,多晒点太阳。”
金超只是东风渠人抗旱的一个缩影,当旱情来临,东风渠全局上下都直面挑战,有人为了核准数据及时上报调度,一天要接几十个电话;有人为确保渠道供水通畅,顶着烈日一趟趟在田间地头巡查;有人为了及时开闸放水,不分白天黑夜随时待命;还有人为稳定灌区社会稳定,反复耐心地向村民做好解释,用心用情调节村组之间用水矛盾……
高温干旱仍在持续,东风渠灌区管理局干部职工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全力以赴确保生命之水畅通,用平凡的行动抒写不平凡的奉献,切实保障灌区饮水、粮食安全,为宜昌市“强产兴城,能级跨越”贡献力量。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