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留学生陈思懿的跨文化故事
湖北日报 2022-08-12 14:40:25

“我们好像在池塘的水底,从一个月亮,走向另一个月亮”,这是一首乐曲中的歌词,歌词中借鉴了中国古典诗词中“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意境。

乐曲的创作者是湖北钟祥的在美留学生陈思懿,从钟祥到北京再赴美国纽约,她的求学之路浸满汗水,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终于在异国他乡站稳脚跟,开设了自己的工作室,立足于中美两国音乐文化融合,她创作的两件作品获得大奖。

学习音乐的过程苦并快乐着

1998年,陈思懿出生在荆门一个普通的家庭,父亲是当地的公务员,十分重视子女教育。

在父母的引导下,7岁时,她开始学习古筝,之后又开始了钢琴与声乐的学习。

回想起那段被安排得满满当当的童年时,她用bittersweet苦乐参半来形容。课外补习班占据了她全部的课余时间,每天放学后除了要写作业以外,还要练两个小时的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常人看来苦,一与音乐接触,她感到分外轻松与快乐。

音乐上的天赋加上刻苦,让她初中的时候就被中国音乐学院附中录取。不过,父母觉得过早地进入纯音乐专业的学习,不利于她的成长,于是放弃了这个机会。

在学习音乐的同时,小陈也不放松文化课学习,高考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新闻系。

进入大学后,陈思懿并没有停止过音乐上的追求,在校期间一直担任校内的民乐队队长和合唱队队员,参加了许多比赛与演出。

境外求学是陈思懿一直以来的梦想,大学期间,小陈就开始精心准备。

她发现自己依然喜欢音乐,想要在音乐上取得更深的的造诣。了解了孩子的真实想法后,父母表示理解并支持。

经过多方了解与考量,小陈选择了美国纽约市长岛大学的声音设计专业。

跨考声音设计专业并非容易,即便从小接触音乐,但在作曲方面,陈思懿是一片空白。隔行如隔山,音乐也从来不是一个能够速成的学科,这使得她与其他专业作曲同学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不是没有想过面临的困难,但是就像当初选择钢琴一样,这是我选择的,我就会坚定地走下去。”

庆幸的是,在读国际新闻期间,她参与了中新社、工人日报等多家报社的实习,广泛学习了各类社科人文知识,亲身了解目睹了社会百态,这些知识与经历的铺垫使她在音乐探索和创作的过程中,其思考范围比其他艺人更广,会从更深的文化层面去思考艺术,而非仅仅在艺术的层面思考艺术。这些也对她后来的跨文化音乐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自助者天助,辛勤的努力让陈思懿如愿以偿。2019年,她不仅考到了美国学习音乐;通过刻苦努力,自己大学的文化课也成绩斐然,大学毕业时,她作为优秀毕业生代表发言。

国内,学习到与别人相处;国外,学习到与自己相处

一个女孩子,单身一人到异国他乡,并不容易。

陈思懿说,刚到美国很不适应,住在一个华人房东的家里,环境不好,室友很多。

最初由于没有在纽约这个光怪陆离的城市找到归属,加上自己缺少音乐专业知识的训练,学校的课程内容都相对进阶,她感到学习上的压力很大,质疑和失望常常伴随着她,曾怀疑过自己是不是选错了。但是,陈思懿不想认输,硬着头皮往下啃。平常除了找老师请教之外,自己也在视频网站和学习网站补课,还在Instagram(美国社交媒体)找电影配乐师给我上面对面小课,最后终于找到了带其入行的一名好老师JuanDussan。每周来回曼哈顿和布鲁克林上小课,感觉像是回到小时候妈妈每周带自己去学古筝。只是身在异乡,这种感觉幸福又苦涩。

更难忘的是2020年的新冠疫情。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湖北疫情比较严重,小陈十分担心他们的健康;而父母更担心远在美国女儿的健康与生活。

小陈说,最开始,学校关闭校园,全部远程上课,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暂停运转。不过幸运的是,那段时间她搬到了留学生较多的公寓楼居住,能够和几个朋友抱团取暖,每隔一段时间,全副武装外出购买半个月的食物,反正几乎没有社交生活,就干脆把时间都拿来查漏补缺。虽然与孤单相伴,但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小陈做音乐有了起色。开创了自己的音乐人账号,写了完整的歌曲,七月接到了一部动画短片配乐和声音制作的任务,不仅第一次通过自己的专业挣到了钱,还认识了很优秀的动画师,片子在b站上获得了几十万的点赞收藏,给她极大的鼓励。

努力之下,小陈向前的道路越来越宽广。

2020年下半年,一个很有才华的游戏设计师成了她的室友,从此身边多了游戏设计师和游戏行业工作者,工作与学习打开了另一扇窗。当年陈思懿发行了两首单曲,为两个游戏配乐,还参与了一部音乐影片的拍摄。

汗水伴随着泪水,经过两年的学习,她成功毕业。

对比中外两地的学习生活,陈思懿有了更多思考。

她说,22年的国内生活与学习让自己成为了一名合格的社会人,家庭教育,塑造了她坚毅的品质与良好的性格;学校教育,赋予了她丰富的专业能力与社交能力;社会教育,让她准确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角色,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与社会共同进步。

在她看来,国内的教育重视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而国外的教育,更重视学生自我与内心的发展,塑造一颗强大的内心是他们更关注的事情。

声音设计专业并不是长岛大学的强项专业,因此在这方面的资源十分稀缺,学生能够合作的导演与参与的项目都比较少。要想作品获得导演认可与采用,陈思懿只好通过网络平台一一私信导演,给她们发相关作品集。100封发出的信里大概只会回5封,最后能达成合作的可能就只有1封。但在面对百分之一的成功率时,陈思懿并没有产生太多的自我怀疑与消极的情绪。

“在美国的学习中,我发现接受不足与肯定自己是一项很重要的能力。我变得更加坚韧与自信,这种自信并非表面的自信,而是内心对自己深深的认可,因此我很幸运也成功地挺过了那一段低谷期。”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一个时代都有一个时代的音乐风格。

100年前,“中国化的旋律+西洋化的编曲”是当时大上海城市音乐文化中最主流的音乐形式。身处纽约,曾经在北京生活,让陈思懿对音乐文化融合萌发了浓厚的兴趣。作为一名中国的影视作曲工作者,她想不仅仅要把民族音乐推向世界,更要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音乐的力量。

借鉴时代曲的发展经验,陈思懿将中国传统乐器与西方风格相融合,推行跨文化音乐发展。

在理论学习之余,陈思懿经常在纽约的酒吧与展会进行古筝演出,寻找灵感。今年4月地球日,她和纽约知名萨克斯演奏家Sam new song一起表演了萨克斯和古筝的二重奏,获得了一致好评。

陈思懿称,古筝是中国乐器,萨克斯是西洋乐器,不同的民族造就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造就不同的音乐,音乐的融合在本质上更是一种文化的融合,在进行音乐融合时,如果只是考虑调式、节奏、音乐技术等表面特征,而忽视文化内涵的融合,无法实现真正融合。两年前,她创作的单曲《2 moon》中写道“我们好像在池塘的水底,从一个月亮,走向另一个月亮”,歌词中大胆借鉴了中国古典诗词中“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意境,又在曲调中融合爵士元素。这首歌曲在伦敦音乐影像节、梦想家短片电影节最佳学生电影等奖项,全球流量有100万+。

一直以来,陈思懿凭借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在美国推广中国的传统音乐,进行实验性的创作,已经小有成就。中国爵士专辑项目得到了纽约市政府的支持,展现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强大魅力,激发越来越多美国艺术家开始探索和中国传统音乐融合的可能性。

今年,她凭借自己的作品《新时代曲》,获得了2022年纽约市女性基金会媒体、音乐和戏剧奖,《新时代曲》是她继作品《2moon》后第二部独立创作的音乐融合的作品。

如今,陈思懿已经创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和品牌,主要业务是学生电影与短片电影配乐,与游戏公司合作出版专辑。她说,未来除了将自己的工作室经营好,她准备进一步深造,攻读博士学位,把中国传统音乐推向国际。

“相信自己选择的,相信自己,坚定自己选择的,然后走下去,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这是她对过往人生的总结,也是对今后人生的勉励!

(湖北日报实习生陈露记者刘澍森)

责任编辑:陈莉霖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省委常委活动报道集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