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唤醒“休眠地”,粮安又富民
湖北日报 2022-08-11 16:20:14

7月21日,前一天的一场雨过后,大悟县彭店乡石山村透着湿润的气息,村民张家向一大早就下地除草。

一株株翠绿的禾苗冒出尖尖嫩芽,绿油油的色调连片覆盖。

路边这片平整的农田,今年3月份前,还是杂草丛生的撂荒地。5月,张家向在复垦的荒地上种上旱稻。“这批旱稻9月份就可收获了。”张家向言语中透着喜悦。在大悟县,像石山村一样,盘活昔日撂荒地的还有不少。
耕地保护和利用事关粮食安全。今年以来,大悟县多措并举、因地制宜,探索撂荒地难题“解法”,复耕复种撂荒地5667亩,让“沉睡”的耕地“醒”起来,重披新绿。

一问:撂荒后谁来复耕?

看到连片水田里绿油油的秧苗,机耕水泥路通到田间地头,新修建的水渠沿农田延伸,抽水机在不停地抽水……与张家向同村的包泽锋赞不绝口。
过去,路边的荒田大小不一、杂草丛生,影响了沿线的景观。如今一块块标准的方格田,成为一道风景线。
今年,包泽锋和妻子承包了村里50余亩“旱改水”田。“有乡党委、政府大力支持,有机械化作业助耕,大规模种植、集约发展信心更足了。”包泽锋满眼期待。

“撂荒地复耕复种让许多曾经荒废的农田、土地都改了个样。”彭店乡党委书记毛建介绍,山区地块零碎,水利灌溉条件差,小规模耕种投入劳力大,经济效益低,再加上农村劳力大多外出务工,导致出现耕地撂荒现象。
2021年底,大悟县印发“统筹利用撂荒地促进农业生产工作方案”,方案明确了抛荒未使用耕地清理整治工作计划、重点工作及保障措施。把撂荒地整治与保障粮食安全紧密结合起来,县委、县政府动员乡镇、村党员干部及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宣传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因地制宜开展复耕复种,盘活闲置土地,下转06版实现撂荒地“变废为宝”。
彭店乡杨畈村撂荒地整治现场,一台大型推土机随着轰鸣声在荒地上来回作业,不一会,就将杂草丛生的土地变成了平整松软的农田。

72岁的黄泽新老人介绍,此前这里却是另外一番景象:没有完整的机耕路、土壤缺水、杂草横生、荆棘遍地,缺乏管理使得田地一度荒废。
6月初,村“两委”在听取村民意见后,对撂荒地进行摸排统计,并安排机械进行整治,将撂荒地全部重新利用起来。
“土地平整好后,将鼓励村民种植晚稻、芝麻、花生、黄豆等作物。”村支部副书记龚高潮说,将合理利用所有整治地块,让村民实现增收。
“土地不撂荒,发展有希望。”毛建说,全乡已累计投入资金达108万元,在规定时间内完成541.18亩撂荒地的整治,种上粮食、豆类等作物,让撂荒地变良田。

二问:复耕后谁来耕种?

“我建议把村里的撂荒地流转到村里的种粮大户,可以先免费3年给他们种。”
大雨过后的夜晚,凉风习习。7月20日,在石山村村委会广场“彭店夜话”现场,村干部正在向群众征集撂荒地整治建议。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如何激发整治撂荒地的积极性,让撂荒地变为丰收“粮袋子”,为农民增收扩渠道,为乡村振兴添活力?
吕王镇元生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仅流转了500多亩耕地,还对缺乏劳力的农户分别采取了“全托”(耕、种、收)和“半托”等“托管”服务模式,解决了部分想种田又缺劳力农民的实际困难,服务面积200多亩,深受农民欢迎。

“积极对接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解决撂荒地‘谁’来种的问题。”大悟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王道敏表示,引导农户将撂荒地流转给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进行集中整治,盘活弃耕土地、实现荒地变良田。
为此,大悟县整合相关涉农资金150万元,用于对撂荒地整治政策奖励,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撂荒地发展粮食生产。

县财政拿出600万元粮食奖补资金,对规模流转土地种植水稻、小麦等主导粮食作物的农户兑现奖励,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同时,落实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奖补、农机具购置补贴、耕地轮作补贴、农业社会化服务补贴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我们村已完成50亩荒地整治,目前正在引进种粮大户和经营主体,未来希望通过合作经营实现三方受益。”石山村党支部书记王均民说。

三问:耕种后效果如何?
站在高店乡忠和村棚岗片区,放眼望去,满目皆新:一块块水田井然有序,一棵棵稻苗整齐划一,成排连片绿意盎然。
昔日撂荒地如今重新披上绿装,种粮大户刘爱明正拿着锄头疏通水沟,“每次看到那些肥沃的土地长满野草而不是农作物时,觉得既心痛又可惜”。
今年初,村“两委”干部多次上门协调,刘爱明终于从村民那里流转撂荒地200余亩,经过人力与机械的重新耕作,荒废已久、长满杂草的田地被摊平、犁翻、插满秧苗,浓浓绿意中孕育着新希望。
“种植黄毛粘经济效益好,在刘爱明示范带动下,群众看得见实实在在的实惠,为探索解决耕地抛荒复垦难题提供推广经验。”高店乡副乡长陈琛介绍,充分发挥“惠农政策+全程机械化+品牌稻米”发展模式优势,对复垦复耕地块全程机械化种植,确保每一块田地种满种足。

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大悟县采取农户自主复耕、大户流转耕种、村集体统耕等方式,实现应耕尽耕、应种尽种。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宜稻则稻、宜旱则旱,确保种满种足、种出产量。
随着出台整治撂荒地措施,山野阡陌之间,“沉睡”的土地已逐渐焕发出勃勃生机。
在刘集镇,经过改造的沙石荒地,抢占夏播夏种好时节,集中种植夏季稻、红薯、芝麻,郁郁葱葱的红薯苗缠绕锦簇,沿着刘集G346一路延伸。
在大悟高铁试验区土地开发项目现场,待验的3个地块种植的玉米、花生长势良好,地块范围线清晰明朗。
在城关镇、宣化店镇、黄站镇、吕王镇等旱改水项目现场,地块范围地势平整、土壤肥沃、水源充沛,水田里绿油油的秧苗长势正旺。

■手记

让“唤醒”的撂荒地不再“返荒”
一段时期以来,受农业比较效益偏低、耕种条件差、城镇化进程农民外出务工等因素影响,不少农村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耕地撂荒现象。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大悟县多措并举、因地制宜,唤醒沉睡的耕地资源,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工作,撂荒地得到有效盘活,不仅扎紧了粮袋子,还为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打下了坚实基础,有力支撑了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
然而,如何让已“唤醒”的撂荒地保持持久生命力,不再“返荒”,孝感市农业领域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建议,一是从制度、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由乡镇政府负责辖区内撂荒地的集约和平整,推进“小田并大田”,引导农户向效益高的企业、项目进行土地流转,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二是用活用足高标准农田建设这一政策机遇,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解决水源、排灌、道路等问题,让撂荒地不仅复耕复种成“良田”,还要种出产量,让“良田”成“粮田”。

来源:孝感日报 龚红焰 左仁堂 蒋润涛

责任编辑:赵思然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省委常委活动报道集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