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一块屏”治村兴村——黄梅两个省际村的数字化试点
湖北日报 2022-08-01 19:33:01

点开“数字乡村”微服务应用平台“数字兴农应用”版块,万亩油茶种植基地、1400余亩虾稻连作养殖基地及集中连片的大棚果蔬种植基地,通过VR全景高清镜头尽收眼底。

农作物的长势、土壤的酸碱度、空气质量、降雨量等数据,通过智能探测设备传输至终端显示设备(指挥调度中心大屏或手机),村民足不出户对农作物进行田间管理。视频同步可上传至美丽数字乡村云平台,游客亦可通过5G手机实时查看美丽乡村建设、村情村貌、绿色生态农产品种植养殖情况。

这样的数字生活,即将在黄梅县停前镇刘壁村、独山镇东观村变成现实。

数字赋能,村民可动动手指种地

刘壁村与安徽省宿松县二郎镇交界,全村共463户1900余人,是黄梅县首批数字化乡村省级试点村之一。为推进试点村数字乡村建设取得实效,黄梅县成立数字乡村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组建试点工作专班,建立部门联席会议机制,细化完善《黄梅县全省数字乡村试点工作方案》。该县楚天广电网络公司、县电信公司组建工作团队,率先与东观村、刘壁村对接,进行实地考察,分别制定了数字建设方案。

根据方案,刘壁村将在集中连片的万亩油茶种植基地等主要农业产业种植基地周边安装高清VR视频探头,在村主要进出路口、水塘及垃圾转运站分别安装AI人脸识别监控探头、防溺水视频监控及探针等智能设备设施,通过数字乡村智慧管理平台,对乡村进行“云”管理。

“设备安装到位后,我们可通过村应急指挥中心大屏,对种植基地的农作物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管护。村民可通过手机APP接入平台,进行电商直播,上传照片视频,参与村级事务管理。届时,村民动动手指就把地给种了,把农产品给卖了。”刘壁村数字乡村项目负责人王刚说。

王刚介绍,刘壁村数字乡村平台包括数据展示、挂图作战、科学决策、监管追溯、预警告警及乡村治理五大功能,对应村情村貌、一村一品上云、5G视频直播、VR全景视图、二维码语音导览、5G+智慧农业、乡村党建、信息通知、随手拍、一键问政、疫情防控、森林防火、农技学堂、公共法律咨询、远程矛盾纠纷调解等基本应用20余项,未来还可根据需要进行拓展,帮助刘壁村实现乡村安全管理、旅游服务、应急救援和可持续发展四大目标。

7月26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来到刘壁村看到,数字乡村智慧管理指挥调度中心已整修一新,两块98英寸的显示屏已安装到位。

云上生活,一部手机参与共建共管

黄梅县独山镇东观村位于湖北最东端,被称为湖北最早看到日出的地方,与安徽省宿松县梅园村仅一街之隔。全村307户共1421人。

近年来,东观村大力发展特色果蔬种植,流转村民土地135余亩,建起141大棚,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淮南晨露农业公司,主要种植泥蒿,发展一村一品。此外,该村还有1400亩稻虾连作及水产养殖等产业,去年村集体收入20多万元。

东观村数字乡村项目负责人陈红岗介绍,东观村数字乡村试点工作已完成前期静态数据信息采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较为成熟的建设方案,主要包括发展规划、生产经营、公共资源、综合治理和基层党建等5个版块。通过数字建设,搭乡村振兴和治理智慧云平台,整合东观村现有产业和农业资源,建设智慧水产养殖和智慧大棚种植两个智慧农业示范点;通过一块大屏实现病虫害监测、防治和灾害预警,助推产业健康发展。

该平台还可实现村民手机APP一健呼入,通过手环等穿戴设备,对村里留守儿童、老人进行安全监护。此外,在外务工的村民还可通过手机APP参与垃圾分类、环境卫生和公共安全管理,办理建房、土地流转等村级事项,与家人共享便捷“云”上生活。

黄梅县网信办负责人介绍,待刘壁村、东观村两个村的数字乡村试点工作完成后,将根据“数字乡村一张图”,向另外6个试点村进行复制推广,并向全县其他乡村铺开。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张泉 通讯员 岳红霞 吴慕枫)

责任编辑:杨冉冉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省委常委活动报道集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