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1972年7月2日,1路线首班车按响第一声清亮的车笛声,从人们记忆中缓缓驶出,正式掀开了宜昌公交的历史序幕,也结束了宜昌没有公交车的历史空白。很多人或许没有想到,它会发展成为现在四通八达的城市公交网络,成为宜昌一道靓丽的城市流动风景线。
2022年7月3日,庆祝宜昌公交建企业50周年活动在桃花岭饭店举行,现场展示的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一幕幕感人的场景,生动翔实的历史资料……不仅承载了宜昌城市高速发展的轨迹,也镌刻了众多宜昌人的时光。
始发站:
宜昌人的公交诞生
1972年7月,宜昌市公共汽车公司成立。宜昌市首辆公共汽车出现,并诞生了1路、2路两条公交线路。北门至九码头,是当时1路公交车运行线路;解放路至夷陵广场为2路车运行轨迹。这便是最早的“宜昌公交”。
1979年,宜昌公交开始对线路进行大规模调整,四年时间内,共新开线路5条,补充专线3条,购买新车33台(其中通道车4台)投入运行,此外,还有6辆大客车、3辆小轿车面向社会出租。这些车辆在市区穿街过巷,极大地方便了市民的出行,宜昌公交事业方兴未艾。
第二站:
“宜昌牌”公交车正式运营
上世纪80年代以前,宜昌市公共汽车公司运营无定额,工作无考核,企业长期存在“二高(油耗高、成本)”、三低(服务质量低、营运收入低、职工出勤率低)的现象。
1976年,宜昌市公共汽车公司成功自制三马力柴油小汽车,并取名“宜昌牌”。上世纪80年代,铰接车和“宜昌牌”互为补充,频繁往返于城区之间。
据宜昌公交集团退休干部吴德钰回忆:1981年,他驾驶的第一辆公交车就是“六五型”铰接式公交车,这种车型存在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记者印象里,小时候等公交车,站在路口看见车来了就招停。
如今,这些印象仅留存在老宜昌人的记忆中了。
第三站:
从人工售票到无人售票
上世纪90年代,三峡工程动工,宜昌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宜昌公交的人员、车辆、线路逐渐增多。
1992年,刚满20岁的刘萍从事公交车售票工作。她清楚地记得自己第一次上车时的情景:身上背着票兜,左手抱着票夹、右手握着圆珠笔。她不仅承担着售票和报站的任务,每天收车后还要负责打扫车内卫生、擦洗车身。这些体力活在冬夏更是噩梦。
1998年5月,无人售票模式在宜昌城区19条线路上全面推广。宜昌市成为湖北省第一个全部实行公交车无人售票的城市。
第四站:
“空调公交”提升乘坐体验
1999年,市公汽总公司成立了5家分公司,停车场及办公地点设于夷陵区长江市场,经营管理三码头至长江市场的4路和葛洲坝电厂至平湖的16路两条公交线路。2002年元旦,夷陵长江大桥竣工通车。1月4日,由夷陵广场开往中建七局的27路和三码头开往红旗电缆厂的28路两条线路开通,从此结束点军区无公交车的历史。同年,“宜昌市公共汽车总公司”更名为“宜昌市公共交通总公司”。宜昌公交IC卡自动收费服务系统投入运行,公汽一票制票价由0.5元调增至1元。
2005年,市公共交通总公司启动公交车双燃料改造工程,首批空调客车投入使用。“终于有空调了。”乘客们脸上露出开心的微笑。冬暖夏凉,夏日里刺鼻的汗水味没有了,冬天的车厢变成了一个“大暖炉”。空调公交的出现为乘客带来了舒适。
第五站:
更便捷、更惠民的“乘、刷”体验
2010年以后,宜昌公交持续优化车辆结构,提升车辆品质,油电混合动力客车、LNG天然气客车、气电混动客车、纯电动客车等不断投入运营,“黑尾巴”柴油车被历史淘汰。截至目前,宜昌有公交线路88条,营运车辆787台。其中新能源车辆382台辆,城市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30.05%。
2015年,宜昌公交迎来了划时代的跨越——宜昌BRT建成营运。以BRT快速公交为主骨架,打造出“1走廊+N支线”的非对称“鱼骨式”运营模式,开创了国内公交线网优化调整的先河。
2016年,本土公交出行软件“宜知行”APP上线,市民乘车支付方式日趋多样,既可通过投币、刷公交卡支付,还能通过支付宝、银联云闪付等移动方式支付。智慧化的服务,赢得社会各界的赞誉。
下一站:
美好生活
50年风雨兼程,宜昌公交从1条线路发展到88条线路,从1台车发展到787台车,从292名职工发展到1825名。服务范围从中心城区向东边辐射到东部未来城、西边夷陵区、北边高新区、南边点军区。2021年服务乘客1.16亿人次,年营运里程3500万公里,相当于每年围绕地球赤道跑875圈。
现如今的宜昌公交已渗透到市民出行的方方面面、出现在城市的每个角落。城区公交成为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大动脉。
下一站即起点,美好出行,它来了。
湖北日报记者谭廷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