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杨春湖生态公厕采用了“垒土”栽培技术。 (资料图片)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成熔兴 刘洁
超大城市,寸土寸金,要持续增加绿量,需向空中要绿。
在武汉,2014年已出台相关规定,鼓励发展垂直绿化、屋顶绿化等立体绿化形式,但实际成效较先进城市仍有差距。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调查发现,技术瓶颈成为制约武汉立体绿化发展的因素之一:目前,全市屋顶绿化多采用传统覆土种植形式,种植土上运耗时费力、成本高企。垂直绿化则采用轻钢龙骨加挂植物置物袋或塑料盒的形式,施工复杂,养护成本较高。
屋顶绿化
运土上楼耗时费力
在屋顶绿化中,传统园林工艺需要运输种植土到屋顶,覆土厚度达到一定标准,方可种植。运土上楼的过程耗时费力,不仅污染环境、影响防水,还会增加楼体荷载。
3月下旬,记者在武昌区一在建大型商业综合体采访时,负责屋顶绿化项目的邹先生介绍,该综合体的屋顶设计建设一座2万平方米的空中花园,需覆土60厘米,也就是说,邹先生团队需将1.2万立方米、重达百余吨的种植土从商场的一楼送到10楼楼顶。
为此,邹先生调来两台荷载100吨的大吊车,昼夜不停地作业,工期长达3个月,成本上千万元,还要克服城中渣土运输困难、下雨时泥浆四溢等困难,建成后还将面临水土流失、土壤板结等问题。
邹先生认为:如果换用“垒土”,运输重量可减轻9成以上,而且运输方便,拼装简单,可有效缩短工期,降低成本。
垂直绿化
安装成本高 植物难存活
在垂直绿化中,传统园林工艺普遍采用龙骨轻钢结构加置物袋和塑料盒的形式施工。
业内人士介绍,传统植物墙施工可分解为以下工序:首先,由工人在混凝土墙上放线;其次,搭建龙骨轻钢结构,在植物与墙面之间起到隔空作用;然后再装上具有隔热作用的雪弗板;最后,将数以万计的黑色容器袋用钉子固定上墙,把裹着土球的花草种在容器袋和塑料盒内。
这样的工艺,施工周期长,后期养护成本高。即使采用了自动滴灌系统,也难以确保成千上万个容器袋里的植物都能及时浇上水、施上肥,“特别是武汉冬天冷、夏天热,植物很容易枯死。”
两大原因
制约“垒土”推广
武汉尚佳环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雷德超透露,目前“垒土”的推广运用,还面临着一次性投入造价偏高及政策限制等因素制约。
据介绍,“垒土”植物墙每平方米造价在2000元左右,是传统植物墙的两倍以上。“新技术市场应用有限,如果能够实现大范围应用、规模化育苗,一次性造价成本可以很快降到千元以下。加上后期养护成本低、植物存活时间长,‘垒土’的全生命周期成本优势非常明显。”
此外,在武汉市,“垒土”多运用于垂直绿化,屋顶绿化运用较少。
采访中,多位风景园林领域资深人士告诉记者,根据国家住建部门的强制性技术规范,屋顶绿化的覆土厚度需要达到一定标准,方可换算为配套绿化面积。“比如,覆土厚度在1.2米以上的,按其实际绿化面积的100%计算;覆土厚度在1.0米以上的,按其实际绿化面积的80%计算。”而“垒土”用5厘米厚度养花种草,达不到现行的覆土厚度标准,很难换算成建筑物的配套绿化面积,导致建筑商采用该技术的积极性不高。
有专家建议,对于“垒土”这样的新材料、新技术,在技术成熟、成本可控的前提下,可考虑适当给予政策支持,按照一定比例换算成绿化面积,帮助新技术进一步推广,助力武汉发展立体绿化。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