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讯 (记者张泉)近日,在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开展的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申报评审工作中,全省共评出116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其中黄冈市有11人入选。
11人中,有黄梅戏传承人谢思琴、红安县十八老子的故事传承人邓永松、吹打乐(荡腔锣鼓)传承人王凡林、皮影戏传承人王辉焱、罗田县罗田民歌传承人饶俊华、东路花鼓戏(东腔戏)传承人盛翠民、手工油面制作技艺传承人张昌满、吊锅习俗传承人方进文、黄梅县黄梅戏传承人张莉、浠水县浠水民歌传承人李柳媛以及英山县英山缠花传承人陈广英。他们中,既有70多岁的老者,也有80后的年轻人。
黄冈地处吴头楚尾,历史上多种文化交流荟萃,自古以来就是鄂东地区文化重镇,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特色鲜明,分布广泛。目前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0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6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29项。黄州东坡肉、黄梅戏、罗田吊锅、红安大布、麻城东山老米酒、浠水杂技、英山缠花、蕲春艾炙疗法、团风湖北大鼓、武穴岳家拳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为人知。在保护与传承中,一些“老字号”走出了独具特色的产业发展之路,正成为助力乡村振兴、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名片和广受游客喜爱的“网红”商品。在前不久举办的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湖北主会场,英山缠花、蕲春艾灸、麻城东山老米酒等精彩亮相,引人关注。今年5月,红安县七里坪镇长胜街、黄梅县五祖镇被确定为湖北省首批非遗特色街区。
6月11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如何激发“非遗”活力,让祖宗留下的老物件、老手艺和传统艺术连接现代生活,焕发出新时代的光彩?在黄冈一个个非遗工坊和工作室内,正在上演保护与传承、创新与发展的故事。
“云”上飘香 千万家
黄州东坡肉。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利华
通讯员 刘洋 蔡新职
一般人眼中,杭州西湖边上的东坡肉最为有名。其实,列入湖北省级非遗的黄州东坡肉同样闻名。去年,黄冈烹饪大师张彬及其弟子掌勺的6万份东坡肉,通过电商飞到全国各地千家万户的餐桌。
黄州东坡肉得名于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他被贬黄州期间,常烹制猪肉待客,还写下一首《煮肉歌》:“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此后,黄州民众将苏轼烹制猪肉的经验发展成东坡肉这道菜肴,如今在黄州城区的大型酒店,食客都能领略到东坡肉带来的满口醇香。
选材、刮毛、蒸煮、摊冷、脱油、切块、炒制、二次蒸煮……6月6日,黄冈职院烹饪实训中心,张彬边操作边讲解黄州东坡肉的做法,听课的是该校烹饪专业2021级01班学生。
今年49岁的张彬,曾获得中国烹饪大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湖北省技术能手等荣誉。他根据古籍记载,研发出一套东坡全宴,所有菜肴均来自苏东坡的相关诗词赋。2016年起,张彬被聘为黄冈职院烹调工艺与营业专业教师,培训了500名烹饪专业学生学做黄州东坡肉。
案板前,张彬挑出一块生猪肉,用刀平整多余部位,点火烧焦肉皮上的余毛,再刮干洗净。“黄州东坡肉主要选材大别山地区的黑土猪肉,它肥瘦相间,不像市面上猪肉瘦多肥少,难以烹出软烂糯口之感。”他说,每份生肉1斤2两重,成品出锅大约8两。
放入锅中蒸40分钟后,张彬捞出肉块,在案上摊冷,并用竹签刺孔脱油,再切成长宽高约2厘米的肉块。张彬说,接下来要放入锅中烧制90分钟,期间加入各种调料。“与其他地方做法不一样,烧好后,我们还要放入竹笋、西兰花,再蒸半个小时,目的是把油脂蒸出来。现代人更追求健康,不敢吃太油腻的食品,这样能让整盘东坡肉肥而不腻,瘦而不渣。”
多年来,由于受技术传承、工艺等方面因素制约,人们只能在黄冈的酒店品尝黄州东坡肉。如何让这一传统佳肴走向全国各地寻常百姓家的餐桌?
2017年起,张彬联手青藤电商团队,连续攻克食材选材、烹饪工艺、包装保鲜等多道难题,开始线上销售黄州东坡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看到,每个礼盒装有两罐东坡肉,用铁皮易拉罐密封,每份售价188元。礼品盒还贴心地放上一本小册子,上面写有东坡肉烹调方法、典故和东坡诗词,浓厚的人文气息扑面而来。
张彬说,最难突破的就是保鲜,历时半年反复试验,最终采用高温杀菌技术破题,不含防腐剂和其他添加剂,可保质9个月。客户解冻加热后,基本上可以保证与刚出锅时一个味道。
打破行业瓶颈,黄州东坡肉香飘全国。张彬创办的黄冈张大厨食品有限公司,网销东坡肉数量,每年以15%的速度增长,去年这一项营收超过100万元。
从几近失传到大放异彩
英山缠花。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毅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毅 通讯员 胡天堂 吴滕钰
英山缠花火了!
2022年5月31日,武汉国际会展中心,首届非遗时装秀现场。灯光飞舞,音乐铿锵,由武汉纺织大学郭丽教授精心设计,英山缠花技艺传承人陈广英参与制作的三套缠花主题礼服出现在聚光灯下,引发全场喝彩。此刻,英山缠花这一几近失传的古老技艺,终于在时装秀场大放异彩!
英山缠花,以彩色丝线缠绕在以细铜丝、纸板等制成的坯架上,制成花鸟虫鱼等各种工艺品,看似简单,实际上有近10种技法,造型多变、构思精巧,美轮美奂、巧夺天工,有“立体绣花”“线艺雕塑”之称。
据本地宗谱记载,英山缠花明初由宫廷赏赐而来,随后在英山盛行,历明清两代而不衰。上世纪70年代起,缠花逐渐凋零。到本世纪初,古老的缠花技艺已后继乏人,仅剩的两件作品也深锁在黄冈市群艺馆的仓库之中。
古老的技艺即将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这时,两双纤纤素手将它轻轻捧起——
2003年,英山县文化馆副馆长程平了解到英山缠花技艺后,为之深深着迷。她跑遍英山及周边,遍访民间艺人,写下了英山缠花的第一篇论文。
2008年春节,从上海回家过年的陈广英经程平引荐,见到了74岁的艺人张仕贞老人,第一次知道了缠花。回到上海,陈广英纠结了整整半年,终于下定决心:“我要回去学缠花!”
25岁的陈广英,放下的是一份稳定的外企工作,换来的却是14年的清贫坚守。
拜师张仕贞,每天上门学艺,父亲用摩托车接送,单程就要近一个小时。没有实物,全凭口传。一间老屋,两位女性,学的是手艺,缠的是流年。
“差点没坚持下来。可是师傅说,我一定要教会你,不能把手艺带到棺材里去了。”陈广英话里充满感激。“师傅都70多岁了,天天给我打柴做饭,我要给她帮忙,她坚决不肯,说做缠花的人,要保护好手,手粗了会把丝线弄花。”
苦学三年,陈广英在2011年学成出山。同年,英山缠花入选第三批省级非遗,张仕贞和陈广英分别被评为省级和市级传承人。
拂去历史的尘埃,英山缠花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2017和2018年,英山缠花连续两年随湖北非遗展赴欧洲展出。陈广英借鉴多种艺术形式,在配色、工艺和造型上大胆创新,将英山缠花艺术推向新的高度。她的作品多次被作为高端定制礼品用于重要的公务场合。在时尚之都罗马,她的作品征服了现场的观众,一支胸针卖出折合人民币1200元的高价。2022年5月,陈广英晋升为省级非遗传承人。
英山县白石坳小学启航校区的未来教室里,20名五年级的小学生正在埋头缠丝。这是英山缠花“非遗进课堂”的第二站。在雷店中学,英山缠花已经收获了一批小粉丝。工作室里,英山县委宣传部部长童壁,向陈广英发出了把工作室搬迁到四季花海景区的邀约。英山缠花未来怎么发展,两人有着说不完的话语。身边的工作台上,摆放着一支胸针,上面那只蝴蝶,跃跃欲飞。
72道工序织出朴实之美
90后的女儿传承了母亲黄珍兰的技艺。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泉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泉 通讯员 刘子靓 赵炳长
红安县七里坪镇长胜街红安大布传统纺织技艺非遗工坊内,60岁的黄珍兰端坐在老式的木制织布机前,双脚熟练地踩动踏板,梭子在纱线间来回穿梭,一匹红安大布呈现在记者眼前。
“织得快的,一天可织个10来米。”黄珍兰说。
约100平方米的店内,摆满了红安大布缝制的床上用品、围巾、衬衣、睡衣和手提包等。红安大布传统纺织技艺已有千余年历史,黄珍兰的手艺是从奶奶手上传承下来的。“我的曾外祖父没有双腿,干不了农活,全靠奶奶纺线织布维持生计。革命战争年代,老百姓用一纱一线织成的红安大布为红军做过衣服和被褥。因此,红安大布有着鲜明的红色印记,又被称为红军布。”黄珍兰说。
后来,奶奶又将这一技艺传给了母亲。黄珍兰10来岁时,就跟着母亲纺线织布,16岁时她已成为母亲的得力帮手,如今她又传给了90后的女儿。2009年,红安大布成功申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黄珍兰成为代表性传承人。为保护和传承这一传统技艺,红安县文旅局免费给她提供了这间店面。2010年7月,黄珍兰带着红安大布传统纺织技艺亮相上海世博会。2013年,黄珍兰注册了“黄珍兰”商标。如今,她的店面发展到3家,总营业面积700多平方米,年收入近800万元,固定员工50人,带动全县300余名留守妇女在家就业。
黄珍兰介绍,红安大布由纯棉手工工艺制成,手感厚实、肤感舒适、冬暖夏凉、透气沥汗、无静电,花色清新、节奏明快、富有格律,给人朴实之美。从一团棉花到一块布匹,其主要工序多达72道,包括搓棉条、纺纱、扒线、染线、浆线、倒桶、牵经、梳布、穿纵、穿扣、上机等,核心工序就有11道,非常复杂。近年来,她积极配合红安县,多次举办红安大布传统纺织技艺培训班,带徒授艺,红安大布逐渐走上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形成了种棉、纺线、织机制造、织布、制衣、技能培训、线上线下销售的红安大布产业链,全县从事红安大布相关生产和销售的市场主体达150余家,仅长胜街就达29家,年综合产值达6000余万元。
目前,黄珍兰正在与湖南湘西联系接洽,将蜡染工艺引入红安大布,进一步丰富红安大布的色系和产品系。红安县也在积极谋划,拟引进山东现代纺织工业企业,与红安大布传统纺织技艺相结合,进一步推动红安大布产业做大做强。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