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讯(记者崔逾瑜)今年我省夏粮丰收已成定局。6月,全省预计1570万亩夏粮将颗粒归仓。在疫情冲击、供应链受阻等诸多挑战交织下,我省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经受住了考验,到2021年,连续9年粮食总产达500亿斤以上,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作出湖北贡献。
2021年,我省实现粮食面积、产量“双增”目标,全年粮食播种面积7029万亩、总产552.9亿斤。同时,实施节粮减损行动,采取虫口夺粮、机收减损、烘干保质等措施,粮食减少损失90亿斤以上。
今年以来,“天帮忙”“人努力”,我省小麦是近年来长势最好的一年,夺取全年粮食丰收第一仗胜券在握,正努力确保连续十年站稳500亿斤台阶。
压实“米袋子”,也稳住“菜篮子”。我省坚持抓调度、抓转型、抓防控,积极应对猪周期风险,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已分别恢复到2017年的98.12%和97.42%,全年生猪出栏达到4320万头。实施渔业健康养殖行动,常年淡水产品产量450万吨左右,连续26年保持全国第一。严格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全力打造特色蔬菜产业链,常年产量4200万吨左右,全年调出量保持在1000万吨以上。
相关报道>>>
麦浪秧苗舞 荆楚见粮安
2021年金秋时节,当阳市94.67万亩秋粮陆续成熟,该市投入8000多台套农机具帮助抢收,确保颗粒归仓。(本报资料图片)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崔逾瑜 通讯员 汪海洋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民以食为天。经过艰苦努力,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从当年4亿人吃不饱到今天14亿多人吃得好,有力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这一成绩来之不易,要继续巩固拓展。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不能认为进入工业化,吃饭问题就可有可无,也不要指望依靠国际市场来解决。要未雨绸缪,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3月6日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的重要讲话
放眼广袤荆楚,一边是风吹麦浪、金光粼粼的丰收景象,一边是秧苗起舞、绿意舒展的耕种画面,每一片沃土都高唱着粮稳天下安的礼赞。
作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湖北牢牢把握住粮食安全主动权,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以占全国3.7%的耕地资源,生产了全国4%的粮食。2013至2021年,湖北省粮食总产连续9年稳定在500亿斤以上,为我国粮食安全贡献了湖北担当。
辅之以义,辅之以利,端牢“中国饭碗”
一饭膏粱,维系万家。
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北顺应世情、国情、农情,始终把抓好粮食生产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季季接续、茬茬压实、环环紧扣,全力以赴端牢“中国饭碗”。
面对市场形势的新变化,我省在做好农业供给侧改革与农业结构调整的同时,丝毫不放松粮食生产,通过“稻渔共作”、吨粮田等高效模式,找到一条粮食增产与收入增加的湖北“稻路”。
辅之以“义”,责任压得实。我省坚决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连续3年,省委省政府细化分解粮食生产目标,将粮食生产指标纳入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形成“五级书记”抓粮食的良好局面。在春耕、夏收、秋播等关键农时,省委省政府召开现场会,打造齐心协力、重农抓粮的责任闭环和工作闭环。
我省科学划定4014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确保水稻、小麦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3500万亩、1600万亩左右。复耕撂荒地、开发冬闲田、发展间套种,各地责任上肩,千方百计挖掘粮食面积潜力。
辅之以“利”,政策需给力。湖北不断完善重农强农富农的政策体系和工作导向,落实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购机补贴资金,统筹实施社会化服务、粮棉油生产发展等一批项目,全力保障农民种粮收益。2021年,我省将水稻完全成本保险试点扩大到28个产粮大县,拨付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稻谷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资金70亿元。
真招实策,以“确定”应对“不确定”。当农资出现涨价,农业农村、经信、供销等部门多方协调,推动化肥生产企业开足马力保供应;赶上疫情,我省科学组织引导,保障外出农民返乡种田、农资入店进村、农机通行、农技人员下沉服务;无论是大旱还是大汛,每当极端天气来袭,全省各地打足“提前量”,及时预警、下发技术要领,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我省充分调动地方党委政府抓粮、农民种粮“两个积极性”,稳住了面积,稳住了产能。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耕种“智慧良田”
五谷丰登,不仅仅是风调雨顺的自然馈赠,更离不开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
坚持“藏粮于地”,让更多农田变良田。
连日来,南漳县互惠家庭农场,无人机、施肥机和旋耕机忙个不停。“田整好后,农机作业快,低产田也能变高产。”农场负责人胡传平说。近年来,南漳县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10.9万亩,小田改大田,坡田变平田,全县可新增粮食产量500万公斤以上。
围绕良田,我省着力补短板,建立耕地保护红黄牌制度,开展耕地保护“十大行动”,累计建成3980万亩高标准农田;着力提地力,开展化肥减量增效、水稻侧深施肥技术示范,示范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超过95%以上;着力强功能,建设退化耕地治理示范区,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绿色生态转型。
坚持“藏粮于技”战略,点燃科技强农“新引擎”。
我省不断推进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品种上选优,全省主要农作物实现良种全覆盖,其中,绿色优质小麦品种“鄂麦006”实收产量为631.6公斤/亩,成为麦田“尖子生”;技术上培优,主推绿色高效农业技术和“吨粮”模式,建设“水稻+”等综合种养示范样板,主要粮食作物机械化率突破83%,北斗农机广泛应用,涵盖农业生产全环节;平台上创优,加快打造洪山实验室、武汉国家现代农业科创中心等创新平台,吹响种业振兴冲锋号。
从“汗滴禾下土”到“数字农业”,我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接近62%。
做强“全产业链” 开拓增产又增收的湖北“稻路”
去年,我省以建设农业产业强省为目标,大力推进优质稻米全产业链建设。
把龙头企业扶起来!我省拿出1亿元真金白银,支持大米企业转型升级,对52家重点龙头企业实行“一县一企一策”清单化跟踪。去年,全省1138家大米加工企业实现利润42.39亿元,同比增长136.8%。
把生产基地建起来!我省安排2000万元打造“种粮一体化”核心基地。潜江“虾乡稻”选育优质虾稻品种,采取虾稻共作、稻虾鸭综合种养模式,高标准建设“种粮一体化”基地15万亩,年产21万吨稻米。引导32家大米企业组建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种植基地超200万亩。
把农产品品牌树起来,把市场连起来!我省投入1800万元支持“荆楚大地好粮油”和京山桥米、潜江虾稻、孝感香米等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培育“国宝”“洪森”“庄品健”等一批优质稻米企业品牌。在首届湖北农博会上,组织140余家大米企业抱团参展,同台争“香”。
优粮优产、优粮优购、优粮优储、优粮优加、优粮优销……我省通过“五优联动”,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吃干榨尽“一粒谷”,炼成“一滴油”“一片药”,切实把粮食安全建立在坚实的产业基础之上,不断丰富“绿色效益”“金色产值”的内涵。
荆山楚水,粮食安全“奋进曲”激昂回荡,铿锵有力。
专家点评
坚持科技兴粮 科技稳粮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湖北作为农业大省、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总产连续9年稳定在500亿斤以上,充分彰显了应有的政治担当、责任担当。当前,国内粮食安全总体形势向好,但今后一个时期粮食需求仍将持续增长,疫情与国际市场波动对利用国外农业资源、保障粮食供应链稳定带来风险和挑战,粮食安全这根弦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随着资源环境约束越来越紧,扩大粮食面积的难度越来越大,增加粮食产量根本的出路还是要强化科技支撑,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增加总产。
湖北要下决心打好种业翻身仗,利用洪山实验室等重要科研平台,加快实施种源“卡脖子”攻关,选育推广出一批生产上急需的优质高产抗病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新品种,提高品种种植比例,为中国饭碗贡献优良“芯片”。实行良种、良法相配套,集成示范推广水稻精量穴直播、稻茬麦少免耕等一批绿色优质高效、全程机械化新技术,持续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害绿色综合防控、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用现代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强化粮食安全支撑。推行优质种粮一体化工程,建立政府主导、科技支撑、龙头企业引领的良种推广体系,让龙头企业带动千家万户用好种、产好粮,实现优质粮食的优产、优购、优储、优加、优销,实现农民增收、企业盈利、消费者获益。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 游艾青
典型案例
看全国水稻生产 第一县这样种稻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崔逾瑜 通讯员 宋从峰
5月28日,监利荆粮供销合作社育秧大棚里,新生的秧苗生机勃勃。秧床上,育好的秧苗像“植被”一样卷好后,运送到田头移栽。
“这批次插的都是虾稻田秧苗,农户订购秧苗4000亩,已插完3400亩。”合作社理事长徐响成介绍,他们社会化服务周边水稻10万亩,带动5.6万农户种植。该镇古坊村四组村民匡伟,在该合作社订购虾稻秧苗150亩,去年底亩产虾稻1300斤,亩均增产100斤。合作社按照高于市场的订单价收购,仅水稻种植,匡伟增收2.7万元。
监利市是全国水稻生产第一县,连续多年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称号。去年,监利市粮食播种面积257万亩,粮食总产量128万吨,位居全省县市区第一。可以说,湖北每生产20碗米饭,约1碗来自监利。
“作为产粮大县,监利坚决扛牢粮食生产政治责任,充分发挥粮食主产区优势,着力稳面积、扩产能、提质效。”监利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刘兵说。
车行监利,一马平川,不时可以看到“基本农田保护区”的牌子。早在1988年4月,监利划定全国第一块基本农田保护区,开全国耕地保护先河。此后,监利常态化开展耕地“非农化”“非粮化”专项整治,守牢264万亩耕地和212万亩基本农田红线,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只增不减、粮食产量稳中有升。
监利市每年整合项目资金10亿元,用于支持农业发展,端牢粮食“金饭碗”。今年改造高标准农田14万亩,全市高标准农田面积达140万亩,提高农业抗灾害能力。同时,通过实施农资监管、农药化肥减量增效等行动,提高耕地生产能力,保障粮食产量和质量安全。截至目前,全市建设耕地监测点27个、化肥减量增效和水肥一体化示范区5个。
2018至2021年,监利市对稻谷实际种植者补贴面积逐年增长,分别为207.8万亩、208.2万亩、214.8万亩、218.8万亩,亩均补贴标准为40元/亩左右。去年以来,每年列支500万元,支持建设50个500亩以上高标准双季稻复种示范田,双季稻面积恢复到25万亩。
“虾稻共舞”按下绿色富农“快进键”,“监利大米”和“监利龙虾”品牌红遍大江南北,更极大提高了农民种粮、养殖积极性。2017至2021年,监利虾稻面积从27.5万亩发展到108万亩,面积增长近4倍。为避免出现重虾轻稻、挤占粮食生产面积情况,该市对“虾稻共作”农田、“回型池”过大的农户和主体,纳入动态监管,引导农户种满种足每一分田,确保水稻亩产达到500公斤以上。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