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探源中华文明,长江中游以湖北为代表的贡献不容忽视——访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方勤
湖北日报 2022-06-02 18:49:20

图为:曾侯乙编钟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7日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

图为:盘龙城遗址出土绿松石镶金饰件 ,是年代最早的金玉镶嵌饰件

湖北所在的长江中游地区,在中华文明探源中有何作为?6月2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专访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研究员方勤。他称,近年来,湖北联合湖南、安徽、江西等省,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高校科研院所,围绕科技部“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之“长江流域文明进程研究”、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之“长江中游地区文明进程研究”等重点项目,以及国家文物局“长江流域文物资源调查”工作之“湖北省长江文物资源专项调查与课题研究”,开展多学科联合攻关,取得系列成果,深化了对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的认识,进一步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图为:熊家冢车马坑保护展示厅

古人类绵延不绝实证“百万年人类史”

方勤称,湖北是我国发现古人类化石遗存最多的地区之一,且时代跨度长,使湖北成为探索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

图为:“郧县人”遗址出土Ⅱ号头骨化石

从距今约200万年的建始人,到约百万年的郧县人,再到约20万年的长阳人、约10万年的黄龙洞人、5万至2万年的汉阳人,在湖北这片土地上,古人类绵延不绝。尤其是十堰学堂梁子遗址(郧县人遗址)出土两具距今约100万年、基本完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震惊世界。

图为:郧县人头骨化石出土地(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海冰 摄)

这种古人类遗迹的富集和系统性全国仅有、世界罕见,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

鸡公山遗址见证人类从洞穴走到平原

距今约2万年的荆州鸡公山遗址,是人类从洞穴走到平原生活的见证。该遗址的发现,填补了我国旧石器时代平原居址的空白。

图为:荆州鸡公山遗址出土石器

距今约1万年左右,湖南玉蟾岩遗址出土的具有栽培特点的稻米、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的稻子硅酸体等,说明稻作极有可能是发明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湖北清江桅杆坪遗址与江西仙人洞吊桶环遗址、湖南玉蟾岩遗址等,是长江流域较早进入新石器时代的遗址。

长江中游是中华文明起源重要区域

图为:城河遗址出土器物组合

峡江地区太阳人石刻,黑曜石雕塑人像,城河遗址大型合葬墓,屈家岭高温黑釉陶器,及城头山、鸡叫城、石家河谭家岭等古城,是长江中游从文明起步到距今五千年前后走向辉煌的见证。

图为:天门石家河遗址印信台套缸

尤其是石家河遗址前后持续数千年,其鼎盛时期距今大约5000年到4000年,城的面积达120万平方米,是迄今所见长江中游规模最大的史前城址。石家河印信台大型祭祀场所、谭家岭高等级敛玉瓮棺、三房湾大型专业制陶作坊等,多维度揭示了早期中国的文明基因。

图为:天门石家河遗址出土连体双人头像玉玦

江汉平原同时期存在数量众多的小型聚落遗址,石家河古城是这一区域的中心,已具有都城性质。石家河古城不断整合文化与资源,引领着长江中游向前发展,使其成为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区域。

图为:天门石家河遗址出土玉团凤

以湖北为代表的贡献不容忽视

长江中游以湖北为代表,在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长江中游是古人类生存繁衍的重要区域之一,是稻作重要的起源地之一,是最早的陶器发现区域之一,也是最早步入早期文明阶段的区域。

图为:武汉盘龙城遗址出土大玉戈

到夏商周时期,长江流域的史前文化和区域文明逐渐融入到以黄河中游的华夏文明为核心的中华文明体系中。这一时期,长江中游是商王朝重要的控制区域(以盘龙城为代表),也是商周时期国家战略资源——铜矿的重要来源地。

图为:楚文化的典型代表虎座鸟架鼓

楚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诸文化中,特色鲜明,精神内涵丰富,可以说是目前发现的战国文化中最发达的一支,出土乐器、漆器、青铜器等相当璀璨。楚文化在思想、文化方面也相当丰富,中国历史文化当中很多元素,是在楚文化当中孕育或最先出现的。

文/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海冰

图/除署名外,图片均由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

责任编辑:李艳琼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省委常委活动报道集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