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全国建筑劳务输出示范基地,30多万人的建筑铁军活跃在全国各地,国家建筑工程质量鲁班奖3项,36家一级施工总承包资质企业……一项项荣誉,一张张名片,耀眼十足。
从历史到现在,孝感建筑队伍在全国建筑市场站稳了脚跟,为孝感赢来建筑之乡的美称。近3年,建筑业完成税收均在15亿元以上,占全部税收收入9%以上,建筑业已成为孝感市最具影响力的支柱产业之一。
去年出台《关于建设建筑业强市的若干意见》后,今年4月,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全市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工作,加快建设建筑业强市。
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再到高质量发展,孝感市建筑产业迎来发展新机遇。
如何把好的产业基础传承好,把企业培植好,再次实现腾飞?着力培育行业龙头,破解创新困人才困,孝感努力走好建筑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发展之基:一把泥刀锻造30多万人的建筑铁军
发展建筑业,孝感的优势在哪儿?“建筑之乡”的美名因何而来?
“特殊的自然条件和四通八达的独特地理位置,是孝感建筑之乡的重要基础和生命力。”孝感市住建局建管科科长陈卫东说,发展建筑业,孝感有传统,更有潜力。
孝感,地处鄂东北部,长江以北,汉水之东,是距离武汉市最近的城市,也是中部地区最具潜力和竞争力的城市之一。特殊的自然条件和独特地理位置,孕育了众多的能工巧匠。每逢农闲,大批农民以大队、村、组为单位外出从事建筑手工艺,足迹遍布全国各地。
“一副铺盖扛肩上,一把泥刀走四方。”时至今日,仍是孝感建筑劳务人员外出务工的真实写照。
纵观孝感建筑业的发展,从小到大,由弱到强。
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的十年,孝感的建筑企业利用自身特长,一马当先进入武汉三镇,开进宜昌葛洲坝工程,挤进十堰、襄阳,进而闯关东、上京城、下江南。
尤其在东北市场,孝感建筑技工通过师傅带徒弟、邻里带乡亲的方式,源源不断地投身到东北建筑浪潮之中,形成孝感特色的建筑品牌。
以此为起点,孝感周边乡镇、农村的建筑技工,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几乎户户有人,一湾一群,村村组队。
进入90年代,孝感的建筑队伍在市场竞争中逐步积累了管理经验,形成独特的技术优势,扩大了数量规模,强化了创品牌意识,建筑队伍迅速壮大。至1994年,全市建筑业产值达到27亿元,占全市工农业总产值的15%以上。
经过三四十年的市场磨炼,秉承良好产业基础,孝感建筑业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截至2021年底,全市建筑业产值超400亿元,同比增长14.7%;
957家建筑企业中,一级资质企业36家,二级资质企业87家;长年有30多万人的建筑劳务大军活跃在全国各地,占全市从事“打工经济”劳务总量的1/3;
……
这是孝感作为“建筑之乡”的实力所在。筑铁军”活跃在全国各地,国家建筑工程质量“鲁班奖”3项,36家一级施工总承包资质企业……一项项荣誉,一张张名片,耀眼十足。
从历史到现在,孝感建筑队伍在全国建筑市场站稳了脚跟,为孝感赢来“建筑之乡”的美称。近3年,建筑业完成税收均在15亿元以上,占全部税收收入9%以上,建筑业已成为孝感市最具影响力的支柱产业之一。
去年出台《关于建设建筑业强市的若干意见》后,今年4月,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全市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工作,加快建设建筑业强市。
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再到高质量发展,孝感市建筑产业迎来发展新机遇。
如何把好的产业基础传承好,把企业培植好,再次实现腾飞?着力培育行业龙头,破解“创新困”“人才困”,孝感努力走好建筑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成长之痛:缺乏行业龙头支撑和竞争优势
从最初只有几家小型集体建筑企业和大量外出打工的建筑劳务人员,发展到现在拥有957家建筑企业,从传统手工作业到机械化综合施工,从造“工程”到塑“品牌”,孝感建筑业在探索中实现腾飞蝶变。
但对标“建筑业强市”发展目标,孝感仍有一定差距。
“缺乏龙头骨干领军企业,是我市建筑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最大难点和痛点。”孝感市住建局党组成员杨银泉介绍,全省共有特级总承包资质企业37家,而孝感目前仍没有1家特级企业。没有特级企业做支撑,孝感绝大部分建筑企业只能提供施工服务,尚处于产业链低端。
数据显示:全市36家一级资质企业中,建筑工程类资质30家,公路工程仅有1家,其他矿山、冶炼、通信工程等9类一级总承包企业资质均为0,一级资质企业数量占总数的3.76%。
“总量大,但整体实力不强,短板资质类别较多,资质同质化问题突出,这也是一大痛点。”杨银泉表示,孝感市建筑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占优势,普遍存在科技创新不够、融资能力不强、决策机制不科学、高精尖领军人才数量较为匮乏等问题。
本土企业资质等级普遍不高,承接业务少,市场开拓不够,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建筑业健康发展。据“建设通”2020年湖北省建筑施工企业大数据分析,从省内跨市经营企业数看,孝感415个,排全省第七名;从跨省经营企业数看,孝感60家,排第八名。
“市外、省外一些大型建筑企业进入我市建筑市场,凭借品牌、资金、技术优势,挤占我市建筑企业生存空间。”孝感市建筑业协会会长、湖北洲天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金华说,尤其是中小企业,既在本地接不到多少工程,又没有实力进入其他市场,生产经营比较困难。
湖北全洲扬子江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余张良同样表示,本地企业在本地市场占有率不高,希望行业部门引导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提升竞争力。
“建筑人才同样是建筑业发展的弱项。我们联系培训学校,聘请高校教师、企业高工为企业人员授课培训。”刘金华说,协会还不定期与省住建厅、省建协、省装饰办携手推出线上免费课程,切实提高建筑行业从业人员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
腾飞之路:政企同心走好创新创优之道
面对成长之痛,建设建筑业强市的目标何以破题?
“做大、做强、做优,是当下建筑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刘金华说,协会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推动一批企业改制、资质升级和新技术、新管理模式在我市的发展。
但在创新创优方面,特别是国家优质工程、省优质工程奖项获得方面,孝感仍然任重道远。
创新之困,如何化解?
湖北全洲扬子江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施工的“孝感市第一人民医院新区外科大楼”曾获得全国建筑工程鲁班奖,是建筑行业的最高荣誉。“我们公司持续加大科技投入,技术中心已正式运行,专门探究技术创新,运用BIM技术,统筹设计、建造、交付,降低建造成本,提升管理能力。”目前,该公司申报特级工作已全面启动。
湖北洲天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积极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加大技术研究投入,研究探索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在项目上的产业化应用,取得一定成效。
企业要获得长远发展,也离不开政策“加持”。
“作为行业主管部门,我们推动出台《关于建设建筑业强市的若干意见》,并以政府名义印发。”杨银泉说,政策从多个方面发力,助力孝感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结构调整,推进龙头企业培育。积极争取住建部、省直各部门对申报特级资质企业的政策支持,尽快实现特级企业“0”的突破;
——坚持正向激励,推进企业创先争优。将资质晋升奖、质量奖、工法奖等纳入惠企政策,对在市外境外承揽工程达到规定标准的,兑现奖励资金;
——坚持领导包保,推进建筑市场开拓。加大“四上”企业培育力度,促进资质企业统纳入库,继续开展助企纾困,解决建筑企业发展中的实际困难;
——坚持精准服务,推进金融扶持再优化。今年2月,孝感市召开建筑业、房地产业“政银企”对接会,5家银行与7家建筑企业现场签订授信合作协议,共向企业授信8.45亿元;
……
“历年来,市委市政府均高度重视建筑业发展,作为行业主管部门,将自觉当好‘有呼必应、无事不扰’的‘店小二’。”市住建局局长程培毅说,全市住建部门将急企业之需、破企业之困、解企业之难,千方百计支持建筑企业做大做强,力争2022年全市建筑业产值达到450亿元以上,“十四五”末期达到800亿元以上,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国家层面支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建筑业发展、孝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相继启动……“危”中应有“机”,孝感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正逢其时。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