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黄冈境内集一江、六水、百湖、千库于一域,每逢汛期外洪内涝,内外夹击,南涝北旱,多灾并发,是湖北长江防汛“打句号”的地方。
近年来,黄冈坚持重心下移、关口前移,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将灾害风险化解在基层。五一前夕,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实地采访了解到,开展防汛应急演练、建设灾害信息员队伍、用好现代科技防范灾害……黄冈市转变防灾减灾思路,由被动向主动、由传统向科学、由粗放向精准迈进。
建强队伍,夯实基础
“山羊属于大牲畜吗?”“紧急避险转移和紧急转移安置如何区分?”4月15日,黄冈市罗田县匡河镇灾害信息员培训现场,专家为灾害信息员们培训自然灾害基础知识,灾害信息员不断向专家提问。
灾害信息员中有今年刚刚当选村干部的90后“新面孔”,也有熟悉农村情况、经验丰富的“老同志”。匡河镇分水岭村灾害信息员朱双全说,“年纪大了,总是记性不好,这个培训非常及时、十分必要。”
朱双全,不仅是灾害信息员,更是分水岭村党支部书记。去年6月27日、28日,罗田县普降暴雨,局地遭遇特大暴雨,其中匡河镇累计雨量达204毫米。6月28日中午,朱双全对全村开展巡查,15时56分,朱双全巡查到七组鄂家塆时,发现水塘的水特别浑浊。凭着培训了解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他感觉情况不对,就立即沿浑水的源头进行寻找,发现山体滑坡的迹象。找到隐患点后,他第一时间向镇政府报送了灾情风险隐患。最终,县、镇、村三级联合开展应急处置,在险情发生前及时转移11户22人,避免了伤亡和财产损失逾600万元。
“每年5月至9月是诱发山体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高发期,我们坚持以不变应万变,在汛前反复对灾害信息员进行培训,可以形成一批有效带动身边防灾减灾救灾的‘明白人’。”匡河镇副镇长金慎告诉记者,灾害信息报送是个“细致活儿”,想要隐患发现早、处置快,就必须对灾害信息员进行培训提能。
为了加强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黄冈规范灾害信息员A、B角配置,建成了一支责任心强、业务能力强的“市-县-乡-村”四级灾害信息员队伍,人数达1万余人,打通了灾害预警、信息传递的‘最后一公里’。
“虽然每年防汛都是一次‘大考’,但我们有这支庞大的灾害信息员队伍,我很有信心战胜灾害。”黄冈市应急管理局副局长王国防说。
常态演练 以练促战
基层防灾减灾,离不开群众参与。扎实开展防灾减灾应急演练和科普宣传,提高群众危机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是战胜强大灾害的基础。
“村民们请注意,村民们请注意,烟宝地水库坝脚出现一处管涌,请下游村民根据应急抢险预案要求立即组织转移……”4月18日,黄冈市红安县七里坪镇烟宝地水库附近,80名基层基干民兵列队步行,有序赶往事发现场,迅速开展防汛应急抢险救灾工作。
原来这是为了进一步提升汛期应急处突能力,七里坪镇政府开展的一次防汛应急演练。演练现场,各组人员配合默契,从信息报送、预警发布、群众转移、救治受伤群众等各环节开展应急处突工作,为汛期应对洪涝灾害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应急演练既能锻炼队伍,也能提升群众避险能力。今年58岁的王健华是黄梅县柳林乡塔畈村党支部书记,同时也是一名灾害信息员。2021年8月11日,黄梅县柳林乡遭遇入梅以来极端强降雨天气,8时至12时,4小时累计降雨量达294.9毫米,为近两年来气象记录最大值。其中柳林塔畈站1小时降雨量达94.7毫米,为近6年最大小时雨强。当天,该乡公路塌方59处,山体滑坡38处,房屋受损36间,但成功转移安置群众123户272人,无一人伤亡。
事后,记者在塔畈村街道,只见沿街随处可见“转移路线”指示牌,一个奔跑的小人用箭头指向塔畈村村部广场,下方还留有转移范围、责任人和联系电话。
“得亏有2021年6月开展的那次演练,不然看到这么大的雨,真会心慌腿软。”村民王细记说。
4月的黄冈,春潮涌动,在城镇、在乡村,到处可见基层应急队伍在实战演练的背影。锻造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基层应急铁军,是筑牢防灾减灾“生命线”的关键所在。
科技助力 应对高效
基层防灾减灾,离不开科技创新。去年汛期以后,黄冈探索运用云计算、5G、移动通信等新理念,建设“黄冈市防汛抗旱应急指挥一张图”“5G+大别山森林防火智慧监测平台”“地震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现场指挥信息传输系统”等防灾减灾科技信息化系统,实现对灾害的实时感知和更主动、科学、精准的应急处理方式,从而提高应对灾害的水平。
“哪块区域的预测降雨量将超过阈值,哪个水库水位超过临界值,附近哪里有救灾物资、救援队伍,通过这一张图,可以一目了然……”黄冈市应急管理局副局长王国防说,“黄冈市防汛抗旱应急指挥一张图”已进入试运行阶段,这是全省首个防汛应急指挥“一张图”。
该系统共接入33个专题数据包、38175路视频信号,设“矢量底图、降水简报、气象预警、降水图层、监测对象、重点关注”六大模块,实现“分析研判、预警预报、应急指挥”三大功能。
4月22日,黄冈麻城市应急管理局指挥中心组织技术人员在野外与该中心对接,利用无人机、单兵、布控球、卫星电话设备进行信息采集,应急通信,真正实现了远程调度指挥“看得见、喊得应、调得动”,测试大获成功。
“有了这张图,黄冈防汛救灾就有了应急指挥‘最强大脑’。”黄冈市应急指挥中心主任余振国说,“接下来,我们将把这个平台共享延伸到县乡,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加快防灾减灾数字化转型,提升全市防灾减灾能力和水平。
实践证明,应急管理科技信息化工作,是实现关口前移,精准监测预警,科学决策调度,变“以救为主”为“以防为主”,变“各自为战”为“智慧整合”的重要手段,能够以最小代价取得最好效果。
(文图/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包东喜 通讯员王毕勇)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