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讯(通讯员聂军才)农忙之际,来到孝南区陡岗镇种植大户沈继昌承包的农田,这里一派忙碌景象,承包户脸上时不时露出欣喜的笑容。
在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第一个年头,如何借助土地推进乡村振兴,走出一条属于池庙村民的致富路,成了池庙村委和驻村工作队共同目标。
池庙村三屋连片荒田面积约为100亩,前期申报的扶贫项目硬化路、机耕路更是修到了田间地头,大大方便了大型农耕机到田间作业,为农业种植提供有利条件。但是,传统的一田一户各自分散耕种的农业生产模式仍牵制着村民的农业生产,导致村民收入增加缓慢,加上外出务工年轻人越来越多,留在家里耕种的基本是老人,劳动力有限,造成大面积耕地荒芜。
今年3月25日,村民们迎来了喜人的一天——水稻种植大户落户陡岗镇池庙村,承包户与池庙村村委会签订土地流转协议。
前期召开村委“碰头会”,村“两委”班子及区政办乡村振兴工作队就土地流转各项事宜进行讨论分析,村支书池海洲说:“流转模式为第一年150元每亩,第二年递增至200元每亩,第三年保持不变,付款方式为交一年种一年,减轻承包户前期投入的压力。”
话音刚落,就有村干部表示:“对照其他地方的流转费,我们的费用较低,村民是否会同意?”
听完村干部的想法后,孝南区政府办驻村工作队长聂军才说:“在疫情影响下,经济环境不是很乐观,我们要打破以前的惯性思维,做到‘一保两促’,保障村民合法权益,促进村级集体收入增加,促进乡村振兴稳定发展。”这次会议,全体干部达成统一思想,决定与涉地农户进行沟通。
趁热打铁,村支书组织召开“屋场院子会”,与村民商量土地流转模式及费用等问题。大多数村民想要“付一压三”,即付一年的钱压三年的流转费,这样就不怕承包户拖欠流转费;有的村民说,付一年种一年也可以,村委会必须做出承诺……经过集思广益征求意见,村民同意把土地流转给承包户种植。
在村干部和村民的不懈努力下,如今,村里大片田地重焕生机。走进田间,连片绿油油的稻田长势良好,田园的风景美了,池庙村也迈出了“振兴”新步伐。
“以实施士地流转为抓手,推动农业发展,不断激发农村发展新活力,助力乡村振兴,这对传统农业而言,是有益的尝试和良好的开端,我们坚信会越做越好。”工作队表示信心十足。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