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文/范江欧美
转眼间,“五一”国际劳动节已经在向我们招手了。
吃苦耐劳、踏实肯干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千百年来,我们对于“劳动”和“劳动者”一直充满了赞美和讴歌。
今天要为大家展示的几件武汉博物馆藏的人物俑,则可以说是古代劳动人民的劳作写真了。
晨起自采曝
杵臼通夜喧
——唐 柳宗元
1986年秋,在武汉市黄陂区滠口街刘集管理区丁店村蔡塘角的一座岗地上,当地农民发现了一座古墓。后经过武汉市考古队的发掘,清理出一座全长11.4米、宽9.4米的砖室墓。
这座砖室墓由券门,甬道,前室,东、西侧室和后室组成。经过发掘清理和比对研究,该墓的年代被确定为三国时期。墓虽早期曾被盗扰,但仍出土了一定数量的文物,其中就有多件青瓷人物俑,包括:持盾武士俑、持刀武士俑、骑俑、持物立俑、徒手立俑、操作俑、持物坐俑等。
青瓷杵臼俑
青瓷杵臼俑属于操作俑的一种。该俑通高19.5cm,底座宽13cm。俑头戴尖顶帽,帽后沿前搭,粗眉大眼,高鼻阔耳。屈膝跪于基座上,一手扶臼,一手持杵,正在杵物。
臼与杵是一套组合用具。古人将需要加工的物品放入臼中,用杵将其捣碎或者去壳。臼,本是指舂米的捣缸,后泛指用来捣碎东西的容器,一般用石头或木头制成。除了用于舂米的米臼,还有用于捣碎调料或者药品的臼,一般个体较小。在我们今天的日常生活中,很多家庭仍喜欢用杵臼捣蒜泥或研磨花椒、胡椒等调味料;中医药行业也经常可见金属制且带盖的药杵臼捣碎药材。
宋代文学家舒岳祥在其《自归耕篆畦见村妇有摘茶车水卖鱼汲水行馌寄》一首诗中写道:“田家舂米妇,隔宿办朝粮。举臼红颜汗,投舂玉腕扬。”古代没有今天的脱粒机,稻谷或小麦脱粒去壳主要通过舂和碓,而舂米是一种较为繁重辛苦的劳作。
寄语庖厨煮白汤
脱壳击肉和椒浆
——宋 孙锐
舂米劳作辛苦,但要把食物端上餐桌,烧火做饭不可避免。古代没有今天的天然气和电子打火灶,厨者烹煮食物,不仅要注意锅里的食物,还要关注灶膛里的灶火。所以,如果没有麻利的手脚和一心二用的本事,你可能根本无法做出一口能让自己下咽的食物。
灰陶女厨俑
武汉博物馆藏的这件灰陶女厨俑,就是一副厨娘忙碌的写真。这件带灶厨俑,灶长52cm,宽25cm,高26cm,俑高35cm。灶呈长方船形,灶头有火门、灰道,灶尾有烟孔。灶面上有两个火眼,上置两釜。这就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双灶了。只见厨娘的头发高高挽起,上穿窄袖罩衫,衣袖高高挽起,下着长裙。侧身弯腰前倾,在灶台上很是专注。
伶官奉御奏韶钧
中使传宣列华宴
——明 曹义
伶,担任乐官、乐师的人,后引申为表演歌舞的艺人,又称伶人。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伶官。古代贵族在宴飨时,会在席间安排音乐歌舞以助兴。这比我们今天喜欢边吃饭边看直播,更具现场感和震撼力。
灰陶女乐俑
武汉博物馆藏有灰陶女乐俑一组,其出土于武汉市武昌区何家垅的一座唐代墓葬中。这组女乐俑,共5人,均为跽坐式。其中2人演奏琵琶,其余3人各持拍板、排箫、吹管。其中4人为成年女性,头梳高髻;另1人为少女,头梳双髻。5人面容饱满,神色肃然,可以想象,丝竹之声相和,给人沉静恬雅之感。
人物俑是当时社会普通民众从事生产生活劳作的情景再现。千百年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积累、沉淀与推进,都是无数劳动者用双手创造出来的。今天,也正是有了无数普普通通的劳动者,在各行各业的岗位上挥洒汗水,才有了如今幸福美好的生活。致敬劳动者们!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