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猴王”在宜昌,就像“大桥”在武汉,人们耳熟能详。
“猴王”前身,是始建于1958年的国营宜昌市七一拉丝厂,从生产普通钉子起家,到靠焊条焊丝壮大,再到影响全国的猴王集团。
一路风光无限的猴王,在人们的唏嘘声中,于2001年轰然倒塌。
近年来,宜昌猴王焊丝有限公司专注焊丝领域,在市场夹缝中蹚出一条新路,迎来“猴王”品牌重生。
“猴王”出世
“猴王”的崛起,是在上世纪90年代。
此前,在计划经济的指挥棒下,“猴王”以销定产,主要产品是焊条。看到欧美等国生产焊丝,“猴王”蠢蠢欲动,前往武汉寻求技术支持,并借鉴国外标准,模仿生产焊丝。
1991年,宜昌猴王焊接公司改制成立。伴随工业化大潮推进,“猴王”进入全新发展阶段。该厂突破技术瓶颈,生产出成形美观、适用薄板焊接的焊丝,一举夺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该公司一跃成为全国首家,也是当时唯一的焊丝生产企业,高强度、高韧性、高导性、耐腐蚀、高抗磨、耐高(低)温等特殊性能的焊丝产品相继诞生。
关于“猴王”的由来,熟悉它的人说:该公司产品种类多、规格全,“像孙悟空一样千变万化”。企业高层认为“猴王”商标最为贴切,也体现不安于现状、顽强拼搏、勇于开拓的企业精神。
彼时,“猴王”是中央电视台的常客,每年广告推广费有几百万元。“钢铁针线,猴王焊接。”天气预报前的黄金时段,人们常常听到耳熟的广告语。
“猴王”品牌一炮而红,市场红利随之而来,企业以每吨1000余元价格采购的原材料,制成焊丝产品后,身价翻了10倍,卖到1万多元/吨。
1993年,猴王股份有限公司成立,焊丝等主要业务板块上市;第三产业等被剥离出来,成立猴王集团公司。此后,如日中天的“猴王”走上急剧扩张之路。
半路折戟
“只要想得到的,猴王都在做。”作为亲历者,宜昌猴王焊丝有限公司董事长戴敦乐向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回忆。
除焊丝主业外,“猴王”还涉猎机械制造、房地产、水陆运输、广告装饰、物资贸易、纸箱包装、卫生材料、酒店旅游、电脑开发、证券等数十个行业,旗下有宜昌造船厂、包装厂、卫生材料厂、机修厂等8个厂,和焊接材料研究所、设备研究所。
据报道披露,“猴王”在宜昌收购近八成本土地中小企业。然而,他们的雄心不仅在宜昌。该公司提出“三百”发展目标:覆盖全国的100家工厂、100家公司、100家门市部。高峰时,“猴王”通过收购、兼并、联营,所属企业390多家,遍及全国24个省市区,在叙利亚、阿联酋还有下属公司或办事处,销售收入最高突破10亿元。
“猴王”帝国来得快,去得也快。2001年,在一片叹息中,“猴王”宣布破产。作为局中人,戴敦乐认为:“拉长产业链条,围绕产业链条做大做强,本身没有问题。”但是,粗放发展带来盲目扩张、同品牌相互压价、管理混乱等问题不可回避。
据媒体报道:当年的法院裁定书披露,“猴王”破产有五大主因:无序扩张、投资失误、违规炒股、高息借贷、冗员剧增。
品牌重生
“猴王”倒下,人们心有不甘。当地曾计划重组猴王股份公司,但以失败告终。2002年3月,宜昌猴王焊丝有限公司悄然成立,以期扛起“猴王”品牌大旗。“我们有人、有技术,有市场,就有可能东山再起。”扛旗人正是戴敦乐。
市场没有竞争优势、员工没有发展信心、企业巨额债务缠身……重启“猴王”之路,异常艰难,戴敦乐带领员工咬牙挺住;通过裁减管理岗位、实施竞聘上岗、出台薪酬激励机制等措施,调动大家积极性;加快新产品研发,在市场夹缝中寻找生存机会。最困难时,企业半年没发工资。
卧薪尝胆盼出路。2011年起,猴王焊丝依靠不断创新,在工程机械、汽车、桥梁、石油、集装箱、煤矿液压支架等领域找到一席之地,企业发展步入快车道。
如今,猴王牌焊接材料是中国机械工业优质品牌和湖北名牌产品。猴王牌商标是中国驰名商标和湖北省首批著名商标。该公司研发中心是湖北省企业技术中心和宜昌市特种焊接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得32项技术专利。该公司还与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燕山大学合作开发新型焊接材料,服务耐候钢桥、海洋平台等重大工程建设。
去年11月,总投资5.2亿元、占地114亩的特种焊丝智能工厂建成运营。走进智能工厂,28条焊丝智能生产线一字排开,层绕机器人、桶装及埋弧包装机器人、物料输送机器人忙而有序。
戴敦乐介绍,该智能工厂是业内首家数字化、柔性化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加工、运输、检测等流程可由机器人代劳,实现“黑灯工厂”目标。项目达产后,将年产15万吨特种焊丝,年销售收入突破15亿元。
“那个有着七十二变的猴王,又回来了。”看着一圈圈特种焊丝走下生产线,戴敦乐十分欣慰。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雷巍巍 通讯员 龚艳菊)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