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在保康县马桥镇尧治河村,伴随着经济的崛起,一场波澜壮阔的文化挺进同时掀起:在尧治河转型发展、幸福发展新模式中,“文化崛起”位列首位;在尧治河三大发展战略中,“文化引领”排名第一;“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十佳小康村”“全国文明村”“中国十大幸福村庄”等多个“国字号”荣誉接踵而来;连续3年,文化产值保持20%以上增幅,2021年,全村文化产业总值占全村总产值一半以上。
“坚定文化立村、文化兴村的发展思路,以尧文化脉络激发乡村发展动力,持续创造美好生活!”尧治河村党委书记孙开林的“文化强村”理念为新时代尧治河村高质量发展把脉定向、擘画蓝图,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文化融入灵魂
尧治河原名尧子河。相传,当初尧帝之子丹朱,曾流放于丹水流域,尧在位70年,把王位禅让给舜后来此地,和儿子丹朱曾率众在此治山治水,为民造福,当地人为了纪念尧帝功德,便将这里取名为尧治河。
“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在尧治河村尧文化传播研究院,我们看到《尚书·尧典》中记载的尧帝施政期的政典。
“帝尧倡导的以德治天下,‘亲和九族、和谐万邦’的社会和谐理念,其‘和谐思想’的本质属性符合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科学发展的要求。”孙开林对尧文化有着深入的思考和深刻的理解:“尧文化与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脉相承、渗透融化、继承发展的关系。 ”
“过去我们没有把‘尧文化’提出来,但是我们干部群众以实干苦干、拼搏奋斗的精神,铸就了尧治河从‘一穷二白’跨越到中国十大幸福庄的历史丰碑,这些辉煌业绩,都离不开尧文化这条精神根脉的支撑。我们奋斗的脚步,就是对尧文化最好的传承。”孙开林说。
“尧文化不仅是尧治河的宝贵财富,更是中华文明的历史经典。我们一定要坚守下去!”在反复考察论证后,尧治河村确定把“尧文化”品牌做大做强。
为给尧治河村的未来发展赋予文化魂魄,孙开林带队组织专班两次到河南尧山、三次到山西临汾,辗转数千公里,探寻尧帝文化的起源、根脉。
2015年、2016年,该村连续两年发起并主办“尧文化与中国梦高峰论坛”;举行“尧帝杯”全国业余围棋公开赛,挖掘、推介、宣传尧帝文化;以“尧造围棋,教子丹朱”为切入点,成立国内首家村级尧文化传播研究院;村里统一制作“百尧石”中堂,让每家每户悬挂于客厅正中央,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领悟、传播尧帝文化精神……
“尧治河就是一个和气的大家庭,村里供我们上学,给我们建房,帮我们就医,支持我们就业,我们都愿意留下来,齐心协力把村子越建越好,坚决不做让村里丢脸的事。”在尧治河游览时,随行导游王丽的真情流露让人感动。
如今,“尧文化”在尧治河村已不只是一个文化标签和文化印记,是渗透到尧治河人灵魂的文化自珍、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根基,他们靠这份力量自立、自强,并传递给踏足尧治河的每一个人。
文化融入发展
走在尧治河,你会发现处处是文化。在尧帝神峡,大型浮雕将尧帝传奇故事再现,串连起千百年前的尧帝文化;走过以图文形式镌刻的12条隧道洞壁,一道远古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的独特人文景观栩栩如生;在尧治河磷矿博物馆游览,就如品读一部磷矿工业文化史书;在勤廉广场,算盘、铜镜、民心称,勤廉故事、勤廉模范、勤廉雕塑组建成了一个鲜活廉政文化教育基地……
2006年,尧治河村购买房县“野人谷”“野人洞”的50年经营权发展旅游业起,就正式吹响“二次创业”号角。
“把风景资源简单开发成景区景点,这不是旅游。旅游中有文化,只有融合进文化的旅游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旅游,才能称其为旅游业。”孙开林说。
那么,怎样才能深化旅游业的文化内涵?孙开林提出:要让游客在尧治河“听得到尧的传说,看得到尧的故事”,不枉祖上赋予的“尧”名。
他们从“尧”字做起,围绕故事建景点,围绕景点编故事,加强对尧文化研究的落地与转化,通过“三湖五峡七园九滩十瀑二十四桥”系列景观,展示父与子、家与国、爱与恨、公与私的故事情节,充分展现尧文化大美、大德、大和、大善的大公境界和艰苦奋斗、艰苦创业的精神,让村民、游客在10公里长的尧帝神峡尧文化画廊里,充分领略和体验飘逸在山水人间的“尧精神”“尧文化”。
以“千古帝乡源尧祖,智慧襄阳看尧乡”为品牌定位,以农耕博物馆和乡土文化为依托,新建集尧文化、乡土文化、农耕文化和荆山旅游文化于一体的尧治河尧舜文化大舞台,向游客提供赏心悦目、丰富多彩、充满正能量的“文化大餐”。
文化,不仅可以传承和发扬,也可以引进和输出,进而形成当地独特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2013年5月,尧治河村组团60人分两期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考察。这次海外行,孙开林一行被新西兰的“矿洞文化”震撼,继而学习、引进。
2021年9月,投资2.2亿元的尧治河三界洞天景区正式开业,该景区运用三维激光扫描、7D、VR等先进技术,在废弃矿洞中成功再现盘古开天地、八仙过海、文明始祖等经典神话,并辅以游戏和互动项目,打造沉浸式旅游产品,实现了矿山、文化与旅游的有机融合。去年“十一”黄金周,三界洞天单日游客量突破1.4万人。
同年,村史馆、党史馆、水电展示馆、崖柏艺术博物馆等“四馆”文化“成品”相继对外开放。
一项项文化成果取得,促成尧治河成为社会学习教育的标杆。
尧治河村建成全市首批“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基地”,也是湖北省委组织部确定的“湖北省农村基层党员干培训示范基地”“湖北省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和湖北省委直属机关工委确定的“湖北省直机关党员干部培训教育基地”。
文化支撑,文旅融合,已是尧治河村经济发展飘红的“新秘籍”。2021年,全村接待游客6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亿元。
文化融入文明
“过去靠精神,现在靠发展,未来靠文化。把文化融入灵魂、融入发展、融入文明。”孙开林提出对过去的总结和未来的期盼,顺应的是时代发展的脉络,走的是中华美德体系的传承和实践之路。
走在尧治河村,让人耳目一新的,不仅仅是沁人心脾的空气、一栋栋整齐的乡村别墅,还有铺面而来的文明新风。
“刚搬来可不是这样的,说脏话、泼脏水、乱扔垃圾,不文明的事多了。”尧治河村治调主任余正林说。自尧治河村实现物质富裕后起,“文化兴村、教育强村”就成为尧治河村治理的不变遵循。
为提高村民文明素质,该村于2015年5月制定村民“十个一”文化工程建设方案,实行村干部包户责任制,示范带动、全域覆盖、严格奖惩。“十个一”即:设置一间书房、配置一间客房、申请一个博客(微信)、修建一个花坛、摆放一件艺术品、悬挂一幅字、张贴一幅画、会背一首诗、能讲一个故事、会唱一首歌。
仅仅半年时间,“十个一”文化工程在尧治河村遍地开花。家家户户不仅住上别墅、坐上轿车,而且文化味十足。
村里建起了卡拉OK厅、歌舞厅、书画苑,成立了文工团。在开展“五星级文明户”评选中,全村有147户达到“五星”,仅有3户为“四星”。
开设道德讲堂,让村干部、企业员工、村民分别走上讲台,讲家教、讲孝道、讲传统文化等,以文化人、成风化人。“我喜欢看旅游类、科技类和服务类书籍,现在村里的文化活动室里都有了。”每逢空闲时间,滴水岩小区52岁居民陈安梅便来到村文化活动室看书学习、查阅资料。
在开展环境卫生评比中,该村由学校老师带队,组织学生逐户现场检查、打分,对环境卫生优良的就张贴“笑脸”标牌。
2017年3月,尧治河村对村民推选的8户“四世同堂和睦家庭”予以大力表彰,公开授牌,奖励现金1000元,并由村干部带队,敲锣打鼓送牌上门。
2019年,尧治河村推出了文明储蓄所,把文明行为分值化,以家庭为单位进行考核,用分数“储蓄”的方式让文明增值。
“这些个小朋友,了不起!文明素质真高!”2021年3月,襄阳市委书记马旭明到尧治河村参观中国磷矿博物馆时,看到每楼层都有一名村小学生做小导游,文明大方、思路清晰、口齿伶俐地生动解说,连连称赞。
“我们把‘讲好尧治河故事,传承尧治河精神’当做课外实践活动的主旋律,让每一个孩子都当尧治河的代言人。”尧治河村小学校长高燕介绍。
“提升村民的文化素养和文明素质,就应该从学生抓起,尧治河做的很好!”马旭明说,下一步,一定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文化走出去、文化品牌走出去,加快中国山区幸福村建设。(湖北日报客户端通讯员都正阳 杨邹 张玮 章毅 赵硕 全媒体记者丁心栓)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