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历史上,襄阳名人辈出。三国名臣诸葛亮,《出师表》名垂千古;盛唐诗人孟浩然,推动山水田园诗派走上顶峰;北宋书画家米芾,《蜀素帖》被后人誉为中华第一美帖。
新时代,襄阳人才济济。连续10年,襄阳市高考考生上省线率、本科上线率、一类大学上线率、高分段人数比例和特优生人数比例等多项指标位居湖北省前列;2021年,全市过重点线人数达到11363人,52人被北大、清华录取,3人在五大学科奥赛中获得全国决赛金奖,近40人获得全国决赛一等奖……
襄阳教育成绩斐然,离不开高素质教师队伍的支撑。记者从襄阳市教育局了解到,襄阳教育系统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鲜明的用人导向点燃教育工作者干事创业激情,打造一支有“精兵”,有“强将”,焕发着勃勃生机的教师队伍。
在襄阳 教师成热门岗位
4月9日上午9时,准备参加教师招聘考试的小赵来到星火路城市书房,在二楼找了一个位置坐下,摊开书本开始新一天的复习。
同一天,在城市书房,同样准备教师招聘考试的还有18人。
根据湖北省教育考试院公开数据,2022年襄阳共招聘教师1421名,涵盖城镇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地方自主招聘农村教师、新机制教师和幼儿园教师。共有12486名考生完成报名缴费,岗位需求与报考人数比例将近1:9,从教成为热门就业选择。
“跟其他工作相比,当老师相对稳定一些。”小赵说,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教师的工资待遇提升不少,这也是吸引大家报考教师岗位的原因。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中明确,公办中小学教师是国家公职人员,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应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该法案的出台,让教师待遇有了更加充分的保障。
此外,“双减”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从教热”的产生。
今年1月,襄阳召开全市“双减”工作推进会,通报2021年全市压减学科类培训机构124所。随着“双减”工作持续推进,这个数目还在持续增加。受此影响,不少教培机构的从业人员,也加入到今年竞争教师岗位的大军当中。
记者走访襄州区一家培训中心时了解到,“双减”政策实施前,该中心的业务以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类辅导为主。政策出台后,转为提供美术、音乐、书法和机器人编程等培训。“随着机构转型,大部分老师都离职了。”该中心负责人说。
据统计,“十三五”期间,襄阳累计教育经费总额达523亿元,全面扩充教育资源,提升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五年间全市幼儿园达到952所,完成“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工程”;襄阳二中、三中、四中、五中、36中、老河口市一中等高中新校区相继投入使用。
“十四五”开局,襄阳继续以大手笔投入,夯实教育基础。2021年,全市新建改扩建公益普惠性幼儿园15所,增加学位3860个;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18所,增加学位20760个。
学位的增加,意味着需要更大的教师数量来保证师生资源配比保持在合理范围。“社会上对于教师这一职业的热衷,对壮大襄阳教师队伍有着积极意义。”襄阳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报考人数的增加,既能满足教师数量要求,还可以通过“优中选优”,提升新晋教师的基础素质水平。
改革制度 提升待遇 推动教师队伍健康发展
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提及,把教师作为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完善教师管理与待遇保障。如何让优秀教师甘守三尺讲台,始终保持进取的姿态?襄阳从荣誉和待遇两方面携手破题。
2021年9月10日,襄阳市教育局为首批160个“教育世家”授牌,表彰他们对襄阳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教育世家”经个人申报,由县(市)区教育局审核、推荐,襄阳市教育局组织专家评审之后最终确定入选名单。
襄阳四中英语教师刘红云,一家三代共有七人先后踏上讲台。即将退休的她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将继续为教育事业放光发热,扮演好人民教师这一角色。
今年3月,襄阳启动2022年度“教坛新秀”评审认定工作,拟选拔100名青年教师予以表彰,以推动年轻教师队伍发展。
乡村学校就像教育体系中的毛细血管,深入社会最基层,教学环境艰苦。为了破解乡村教师与城镇教师“同工不同酬”的窘境,2019年襄阳率先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下放中级职称评审权,对在乡村学校连续任教满15年、30年及以上的教师,设置中、高级教师职务评聘绿色通道,单独组织评审。截至2021年,全市超职数评聘了中高级职称2066余人。
除打通教师职务上升渠道之外,记者在《襄阳市教育局2022年工作要点》中注意到,今年该局将继续充分发挥教育督导作用,大力督促县(市)区政府落实中小学教师待遇政策,确保教师工资待遇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
湖北文理学院附属中学语文老师王金荣从教14年,对襄阳教育事业的巨变深有感触。“学校环境越来越好,农村教师工资也提高了几次。”在宜城市李垱初级中学工作的6年间,王金荣见证了学校食堂翻建,学生公寓楼以及教师周转房的落成。
据了解,襄阳部分学校还推进实施年级主任竞争上岗制和任期制,由年级组全体教师和中层以上干部投票选举,获评者享受学校副校长待遇,被戏称为“1.5把手”。
“在襄阳四中,我的行政级别最高,但收入不是最高。大约有20名年级主任、班主任的收入是超过我的。这很正常,也很有必要,让他们的贡献与收入相辅相成。”全国人大代表、襄阳四中校长李静说。
突破专业顶点 打造“襄派教育家”
教育竞争力的高低,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水平的高低,只有追求卓越、德才兼备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品学兼优、全面发展的学生。
2012年2月,中共襄阳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联合下发《隆中名师工程实施方案》,每年遴选“隆中名师”培养对象40名,“隆中名校长”培养对象6名,通过培养造就一支名师队伍,带动全市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和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目前,这两个称号已经发展为襄阳的“教育名片”,获评教师在各自学科领域内,创造了卓越的教育成绩,并通过成立名师工作室,开展教学交流,带动大批年轻教师快速成长。
然而,成为“名师”“名校长”之后,教师自身如何再发展?襄阳给出的答案是,打造“襄派教育家”。
作为襄阳市教育发展的十大重点工程之一,襄阳将全市在职在岗的湖北名师、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隆中名师名校长等高端人才纳入“襄派教育家”培养对象,打破专业成长天花板,激励教师不断超越自己。工程累计投入专项经费1000万元,共评出“襄派教育家”40名,培训“襄派教育家”培养对象500名。
工程实施过程中,襄阳市教育局与北京师范大学联合组织“襄派教育家”培养对象高级研修班,通过“1356”培养模式,即咬定一个目标、实施“三名工程”、完成“五个一”研修任务、做到“六个结合”,打造具有襄阳风格、襄阳特色、襄阳情怀、襄阳气派的本土教育家。
“襄派教育家”是襄阳教育的宝贵财富,是襄阳高层次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襄阳一张新的城市名片。保康县黄堡镇中心学校英语老师崔德丽,同时拥有“隆中名师”和“湖北省特级教师”头衔,在获得“襄派教育家”称号后,她感慨道:“这个称号承载着沉甸甸的责任。我将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推进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做名副其实的‘襄派教育家’。”
“襄阳能成为教育高地,与全市6万多名教师的无私奉献是分不开的。”襄阳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付拥军表示,襄阳秉持教育发展优先理念,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环境,财政上,优先保障教育投入,服务上,优先侧重教育事业,倾全市之力持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建立分类分层的高中教学质量考核评价机制、精细化常态化管理机制以及教育科研保障机制,襄阳的教育事业必将走上一个新的高度。(湖北日报客户端全媒体记者周升蕾 通讯员陈建波)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