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生态修复见成效,保安湖将重现“水下森林”
湖北日报 2022-04-07 19:17:53


湖北日报讯(通讯员石程曦、毛卉)春回日暖,大冶市保安湖湿地公园湖水潋滟,水禽栖息。近年来,保安湖国家湿地公园管委会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合作研究沉水植物,改善保安湖水环境,取得明显成效,水质已从Ⅳ类上升至Ⅲ类。

对症下药解难题

近日,中科院水生所保安湖科研监测站工作人员泛舟湖上采集湖水、底泥等样品,小心翼翼地分装、记录。这种常规采样,十余年来每个季度一次,根据科研实验需要,还会不定期补充采样。“保安湖水体浊度目前是25.8左右,之前是30左右。”该站工作人员张苗说,数据的变化,是人们对生态保护、湿地保护越发重视的结果。

沉水植物在生态修复中起什么作用?该站负责人李艳博士说:“沉水植物就是我们俗称的‘水草’,可以稳定底泥、吸收营养、抑制藻类生长,改善水质。”

保安湖水域面积近40平方公里,蓄水量约1亿立方米,平均水深约2.5米。菹草是保安湖蕴藏量最大的水草种类,每年三四月份菹草快速生长的季节,保安湖水体往往清澈见底,透明度是冬季的近2倍。密密麻麻的菹草如丝带般在水底摇曳,与鱼虾螺贝一起构成美丽的“水下森林”。

然而2020年汛期全省遭遇持续大雨,保安湖平均水位较往年同期增高约2米,水生态系统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导致2021年入春以来菹草大量减少。

为改善这一状况,保安湖国家湿地公园管委会依托科研监测站,与中科院水生所专家团队密切合作,进行水草关键生长阶段对环境条件的需求研究,共同推进保安湖水生态系统健康监测以及水生态系统修复保护工作,相关成果也应用到保安湖子湖扁担塘部分区域。

东风农场管理区党委副书记、场长,保安湖国家湿地公园管委会党组副书记杜红星说:“科研监测站为保安湖湿地资源恢复、保护与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也为东风农场管理区的生态养殖提供了科学建议。”

科学监测护生态

在监测站附近,各类模拟保安湖水生态系统的实验装置随处可见。科研人员不断分析论证,研究适用保安湖的沉水植物修复方法。李艳介绍:“我们正在研究春季萌发沉水植物和秋季萌发沉水植物生存条件的差异,并将它们结合起来,运用到保安湖水生态修复与保护实践中。”

据了解,保安湖湖区设置10个监测点,正在进行的研究项目包括保安湖水生生物资源及水质状况调查和研究、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等方面的针对性科研项目以及生态养殖相关技术研发等。

在保安湖科研监测站实验区内,设置有简易气象站、室内水质分析全套设备、常规湖沼学调查全套设备,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包括实验室面积约200平方米,实验池30余个。实验区开展了一系列外源营养输入的生态效应及水生植物水位需求等方面的模拟实验,支撑了包括国家水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等近20项。

“我们希望以点带面,逐步恢复保安湖原来的模样。”科研工作人员介绍,经过不断治理,保安湖水质已从湿地公园建设前的Ⅳ类水质上升到现在的Ⅲ类水质。

生态环境的改善给保安湖周边居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感受,“水变得更清了,鱼也变多了,水鸟都回来了。”居民刘先生说。说话间,一群野鸭掠湖面飞过。

杜红星表示,将与中科院水生所拓宽合作领域,促进科研监测站在湿地保护及生态养殖等领域的科技成果转换。

责任编辑:胡辞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省委常委活动报道集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