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宣恩李家河:擦亮乡村振兴新名片
湖北日报 2022-04-07 08:54:19

2.jpg

(中国宣恩网资料图)

湖北日报客户端通讯员 徐兰珍

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国家“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省级卫生乡镇、全省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单位......这些都是宣恩县李家河镇荣获的新名片。

近年来,宣恩县李家河镇坚持产业强镇、工业兴镇、文旅活镇,搭平台,强机制,多点发力,擦亮乡镇振兴“新名片”。


农旅融合擦亮“画里柚乡”名片

4月5日,清明小长假最后一天,天气晴好,李家河镇二虎寨村白柚基地,500亩青葱的柚林散发出勃勃生机,柚林里游人如织,尽情享受着大好春光。

谁能想到,20年前,这个小地名叫落地沙的地方,按照当地人的描述是:“偏僻得很,只有一坡没得人管的柑橘林。”

本世纪初,宣恩县按照“南果北茶”产业发展布局,将白柚基地建设与相关项目资金整合起来,在沙道沟、高罗、李家河等镇规模造园。2002年,二虎寨人谭绍荣承包了500亩的园艺场,全部改栽白柚。20年过去了。如今,落地沙发展成为优质高产白柚示范基地,产出收益年年攀升。“去年仅纯利就有12万元,给工人开工资就有40多万元。”谭绍荣说。

从寻常百姓房前屋后自产自销的一棵普通柚树,到被全县作为经济作物进行推广,到连续举办节会推进农旅深度融合,贡水白柚已然成为富民兴县的“致富果”。2021年底,该镇白柚栽种面积达4万亩,产值上亿元。

产业发展起来了,谭绍荣却有了一丝隐忧:“二十年的白柚种植经验告诉我,白柚种植始终还是‘靠天吃饭’。要是遇到价钱不好,销路不畅,或者收成不好,一年会颗粒无收。”他把目光投向了乡村旅游。

2017年前,谭绍荣决定依托柚子种植基地开办“师爷农庄”农家乐,走农旅融合之路,一步步发展至今,实现了集餐饮观光、采摘体验、特色民宿、休闲娱乐于一体,为游客提供全方位服务。

今年以来,该镇更是抢抓板栗园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机遇,全面挖掘整理红色文化资源,持续丰富“绿色+红色”旅游业态,深度融合红色景点与美丽乡村建设,培育打造板栗园“追寻历史足迹、感悟长征精神”红色教育“打卡地”。目前,已争取资金152万元,完成了板栗园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板栗园大捷陈列馆建设、红军桥修缮、纪念碑描红等,整理出详实生动的板栗园大捷红色故事,收集板栗园大捷相关红色文物近50件。

 

“返租倒包”拓宽产业致富路

4月6日,李家河镇上洞坪村蔬菜大棚里,工人正在抢抓季节播种育苗。

去年以来,李家河镇坚持党建引领,围绕“上面烟、中片茶、下片果”的产业发展思路,因地制宜、整合资源,采取“返租倒包”模式,通过财政扶持、经营主体自筹等方式,完善人行便道、灌溉水池、生产道路等基础设施,将建设好的产业基地分块返租给农业经营公司或种植大户,由农业经营公司组织群众务工和参与项目管理,农户在基地务工学习种植技术并参与利益联结分红。

“返租倒包,经营主体对生产全过程进行技术服务,统一提供农资、统一生产管理、统一分级销售,最大限度降低产业风险,确保产业发展过程中资金、技术、组织和销售均有充分保障。”村支部书记郭伟说。

上洞坪村争取资金350万元,建成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的大棚蔬菜基地,资产纳入村集体资产,并以租赁的方式出租给菜大师农业控股集团,带动周边农户就业100人,其中长期就业20人,季节性就业80人,每年发放劳务报酬可在4万元以上,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在李家河镇金陵寨村蔬菜大棚施工现场,也是一派忙碌的景象,大棚外结构已搭建好,工人正在用有机肥进行土地改良。

“这个蔬菜大棚的面积为150亩,项目建成以后,将以‘返租倒包’的形式承包给农业公司经营管理。”该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据了解,今年该镇采取“返租倒包”模式的土地达300余亩,其中金陵寨村200余亩,上洞坪村100余亩,项目全部建成后,产值较上年可提升50余万元。

 

“筑巢引凤”托起强镇龙头

    4月6日,李家河镇柚乡苑社区鼎诚家具厂二楼编织车间里,工人或蹲或坐着编织藤艺家具,随着手指的上下翻飞,细长的藤条在大红的地毯上跳跃。

“当初从有投资意向到正式开工生产,只用了三个多月时间,确实快。”家具厂负责人陈全军记忆犹新。

原来,2020年9月,为助力疫后经济重振,李家河镇党委、政府相关负责人来到广东省佛山市,邀请在该地创业的柏子坳村村民陈全军回乡创业。

“返乡办厂助力家乡脱贫致富,我确实愿意。但是我在佛山的厂本来就忙,哪有时间去协调开新厂的一堆杂事?”陈全军顾虑重重。

了解陈全军的想法后,李家河镇党委、政府向陈全军作出承诺:“建厂的事我们来安排”。

签订合同、项目报批、规划选址、厂房施工......3个月时间,一期建筑面积共4000平方米的3栋标准厂房拔地而起。2021年1月,工厂正式开工。

为解决企业的用工问题,该镇党委、政府积极与各村支两委、尖刀班协调,通过微信群、公众号发出招工公告。

“我们在编织车间做,因为夫妻俩一起做,所以我们的工资是全车间最高的,每个月都在一万二以上,不比外面差,而且可以照顾老人和小孩。”对于现在的收入,凤山村村民张明亮比较满意。他和妻子黄桂香务过农,外出打过工,最终还是决定留在家乡做工。

与鼎诚家具厂相邻的佰优食品厂,头天签合同,第二天相关厂房建设工作便已启动。

为解决企业资金难题,该镇举办了“政银企大对接”活动,邀请农商行李家河分行、邮政储蓄银行李家河分行与企业面对面进行交流,一笔笔资金成为企业发展的“及时雨”,全部用于投入生产和技术改造。

“前段时间因为资金周转方面有了困难,镇里的主要领导用自己的房产证帮助我们抵押贷款,帮助我们及时渡过了难关。”沈氏面业公司负责人沈媛英说,在项目立项、证照办理、规划设计等阶段,李家河镇都提供全程服务,“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支持帮助。也正是他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和服务,坚定了我们在此发展的决心和信心。”

种得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如今,该镇企业达到27个,规模以上企业达到3个。

宣恩.jpg

责任编辑:恩轩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省委常委活动报道集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