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在鄂州,有一群人最细致入微地观察着天气的变化,周通就是其中一个。
他是机场气象台的一名气象员,他和同事们的工作,是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天气中,寻找确定性,保障飞机的飞行安全,这也是机场运营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花湖机场“0号工程”
花湖机场是全省“头号工程”,而机场临时气象观测站则被戏称为“0号”工程。
早在2015年10月18日,民航局关于花湖机场的批文下发前近半年,观测站就已开工。
2014年11月,时任鄂州气象局副局长的王志成第一次听说鄂州正在争取货运枢纽机场项目,就组织了一批人,开始系统收集机场建设的气象资料。
“机场气象与我们平常说的气象截然不同。”王志成说,在地面观测方面,普通观测场为“井”字结构,而机场观测场则呈直线型;在日界方面,一般以晚20:00为界,而机场观测是以世界协调时16:00为界;在软件使用方面,两者为不同系统,导致测试结果差异。
于是,鄂州市气象局成立以来,首次“倾巢而出”,除了向省内外同行“取经”,还要把鄂州、黄石、黄冈、浠水四个国家级气象站的情况都收集到位。
市气象台还梳理了机场拟选址范围内近30年以来的雷暴、闪电、低空风切变等天气现象。
最终,临时气象站选址机场东北角,位于杜湾村的一个小山头,2015年11月15日试观测,2016年1月正式投入使用。
这些长达数年的观测数据后来也移交给了机场气象部门。
“起得最早”的那群人
关注鄂州花湖机场气象服务平台公众号,每天下午14:00,都会定时收到机场发布的天气预报。
如果哪一天发的频次多了,那一天,可能是机场有飞机飞行。
自从2021年12月29日开始校飞以来,花湖机场又相继完成了试飞、监视性校飞,而机场气象工作人员,是跟机组人员联系最为密切的人之一。
“整个校飞期间,我们是住在机场,早上5点多起来,6点就要给机组发未来九小时的预报,实况报每小时要发一份,若有复杂天气,会加密发布气象报文。”周通说。
气象值班人员在塔台上值班,同时场内安排其他气象员携带便携式气象仪测量气象数据,作为主、备用气象数据的应急手段。
他们全天对机场周边天气情况进行分析,风向、风速、能见度、天气现象、云高、海压、气温等,判断是否适合飞行。
预报里还包括备降机场如天河机场、襄阳机场的天气情况。
机场气象跟平常的天气预报不一样,特别要求几方面的精度,比如空间分布的精度,方位、范围;时间的精度,如雷雨什么时候来机场、持续时间多久、何时离开;还有天气变化过程,强度如何。
这些结论会通知塔台,也会通过电码格式发给机组。
“未来的花湖机场,大多数飞机是晚上起降,我们的预报也会全时段覆盖。”周通说。
冲刺“开航”
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统计结果表明,该国70%的航班延误均由机场附近的不良天气引起。
因此,天气条件对机场安全运行至关重要。
后续花湖机场的安全运行,离不开气象的保障。
“从投产校飞到试飞,到监视性校飞,所有任务都如期完成、过程顺利,气象员对天气过程的预报把握非常好。”周通说。
后续,他们还在紧张地进行开航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工作手册编写、规章规范的建立,以及岗位试运行等,整体都在完善阶段。
周通介绍:“气象的工作需要累积,有一定量的数据了,才方便对当地的气象要素特点进行分析和研判。”
未来,随着花湖机场6月底开航,航线航班的陆续开通,气象保障的任务可以预见将越来越重。
这群“机场气象人”,日夜守候着花湖机场,确保“人享其行、物畅其流”。
转自这里是鄂州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