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重大主题报道是指围绕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就一些重大活动、重大事件、重大题材、重要理论问题所进行的新闻报道。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字技术的兴起,读者阅读取向快速变化,沿袭多年的主题性新闻报道思路和方式也需要创新。如何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让主流媒体更有效、更积极地发挥主阵地、主战场作用,增强报道的感染力、提升共鸣度,无疑是新时代每一位新闻工作者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2020年3月10日,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专门赴湖北省武汉市考察疫情防控工作,强调毫不放松抓紧抓实抓细各项防控工作,殷切期望“英雄的武汉人民一定能够彻底战胜疫情,一定能够创造新时代更加辉煌的业绩”。2022年3月13日至16日,湖北日报策划推出全媒体系列报道“武汉战疫,总书记和我们在一起”,报道两年来“湖北省委、省政府牢记总书记嘱托,顺应荆楚人民的期盼,‘晴天带伞’‘撑伞避雨’‘打伞干活’‘修伞补强’,毫不松懈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持续打造疾控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湖北样板”,展现湖北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动态清零”不动摇,筑牢“防火墙”、织密“防护网”,以工作成效的确定性应对疫情的不确定性,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决定性成果的恢宏图景。这样的报道指向,反映湖北牢记总书记嘱托,时刻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更好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自觉追求。
回顾这组报道,湖北日报精心策划、倾情投入,回访总书记考察期间的亲历者,反映荆楚各地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主动创新、积极作为,交出漂亮答卷的生动实践,颂扬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是最可靠的主心骨。这组报道破除了重大主题报道模式化、程式化的窠臼,以独到的视角、细腻的笔触,用全媒体传播手段,展示了总书记治国理政的睿智和心系人民的情怀,表达了湖北人民对总书记的深切感恩和无限爱戴,体现了主流媒体鲜明的政治站位,很有说服力。
兼具深度与温度,精心策划提升报道站位
如何让重大主题报道“鲜活、可读”,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好作品?这是新时代新闻工作者的必答题。
接到“武汉战疫,总书记和我们在一起”主题报道任务后,报社立即行动,在吃透精神的基础上,历经多次讨论后,确定报道思路:报道着眼点、着重点,要打破“自上而下”的单一视角,转过身来眼睛向下,深入基层、现场,以亲历者的视角来彰显重大主题,述说心里话,感恩“主心骨”,深度与温度相结合,提升报道站位。
思路确定后,报社领导和部门负责人带领记者连夜拟定采访方案。习近平总书记专门赴湖北省武汉市考察疫情防控工作期间,实地走访火神山医院、东湖新城社区等地,看望慰问奋战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解放军指战员、社区工作者、公安干警、基层干部、下沉干部、志愿者和居民群众。报道采访对象经遴选,最终确定为“武汉东湖新城社区干部群众”“火神山医院现场医护人员”“武汉新冠肺炎康复患者”“参加电视电话会的干部群众”四大典型群体。他们作为亲历者,更加深刻体会到,泰山压顶、风雨来袭时,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是最可靠的主心骨。这样的报道立意,体现了主流媒体鲜明的政治站位,很有说服力。
重大主题报道如果没有思想深度,再精美的文字也打动不了读者。必须追求报道的思想性,从而提高报道的深度。它要体现在独特性和深刻性两个层次。
独特性,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所谓“见人之所未见,言人之所未言”;深刻性,就是报道能够触及到常人一时难以认识、一时难以把握的事物的本质,揭示问题的核心和思想的精髓。在策划中,系列报道四篇通讯的标题首先确立:“我们都想对总书记道一声辛苦!”“看到我们的‘口罩脸’,总书记很心疼”“总书记英明决策救了我们的命”“坚决考好总书记交给的必答题”。这些语言来自干部群众,符合采访对象身份,是主题立意独特性和深刻性的鲜明体现。
重大主题报道需要温度。文字的温度不仅弥漫在书写的手心指间,更氤氲在握笔人的心灵。丰富的细节描写,充满人间温情和生活气息,最能打动人心。
在这组报道中,我们抓取了东湖新城社区党委书记陶久娣凝视总书记视察时的照片,难掩激动地说,“大家都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泪,都想对总书记道一声辛苦”;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科主任胡克教授,回忆现场聆听总书记重要讲话时的情景,动情地说,“看到我们的口罩脸,总书记很心疼”。这些发自肺腑的语言,让报道充满了无限温情。
报道不追求全景式、俯视式,而是尽量运用一种更为和缓、更加亲切的表述方式,以近乎口语化的文字,质朴、简洁地记录下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充满了亲和力,让读者在字里行间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感其情。报道形式充分运用外视角的连接贯通功能与内视角的亲历真实优势,赋予了报道极强的现场感和可读性,宏观主题与微观细节相得益彰,报道起到见微知著、以点带面的效果。这样的报道方式,形象反映人民群众对总书记发自心底的热爱、钦敬之情,很有感染力。
强化责任与担当,优化内容凝聚奋进力量
做好重大主题报道,是党报发挥舆论引导力责无旁贷的担当。
“武汉战疫,总书记和我们在一起”专栏开设之初,湖北日报编委会就提出了明确要求:稿件要准确定位,注意捕捉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讲故事、抓细节,提高报道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切口要小,站位要高,开掘要深,反映主题要大;鼓励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以优质内容凝聚奋进力量。
为了写好稿、出精品,承担采写任务的部门汇集精兵强将。系列报道策划采写时值周末,各新闻中心记者牺牲假期,连夜筛选采访对象、反复联络,前往被采访者工作单位、社区、家中,深入疫情防控一线,掌握第一手线索。部主任对记者传稿第一时间审稿把关,深化主题,再由总编辑对每一篇稿件从标题制作、立意到内容反复斟酌,精心打磨。最后,稿件传至省委宣传部,请部领导亲自审稿,提升站位,开掘深度,使这些报道更具权威性,更有贴近性,更富影响力。
及时化解采访难题,优选素材。在采访新冠肺炎康复患者时,遇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有的患者一听到采访就婉言谢绝了。采访团队很快调整策略,从曾走入公众视野的患者中寻找采访对象,并且回避病情等隐私问题。这一招很快打开了大家的“心结”,许多患者表示,非常想通过报纸表达他们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在采访了近20位患者后,采编团队优选“看落日老人”等大家熟知的3位患者进行报道。他们的事迹都很有代表性,可以从不同角度烘托主题。
在表方式上创新,“放下架子”,将着眼点落在老百姓最朴素的表达上。聚焦“普通人”,采用“小叙事”,在深入采访的基础上,把凡人凡事进行本色化呈现,让叙事方式返璞归真。这一个性化、故事化的写作手法,让读者感受到新风拂面。
随着报道的连续呈现,读者可以看到荆楚大地上跃动的身影:老东湖巡逻队队长王大金,不只当“被服务”的一方,社区有困难时也出一份力、要做社区主人的担当;武大人民医院胡克教授编撰、出版全球首部系统性总结和介绍新冠肺炎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学术专著,为全球抗疫作贡献的不懈追求。这反映了他们牢记嘱托,开拓奋进的精神面貌,对主题进行了有力的开掘和升华。
在结构安排上,采用一开一合的方式,通过微观细节和宏观内容的切换,将百姓感知的细微变化投射到宏大叙事主题上。既避免了空洞的说教,又让传情达意变得自然灵动,更易触及。如通过冯婆婆到湖北省中医院新冠肺炎多学科模式康复门诊(MDT)就医之微观,折射“湖北已分类对6万多名新冠肺炎治愈出院患者实施基础疾病治疗、中西医结合康复、心理危机干预等全方位关照”之宏观;通过78岁新冠康复患者谢先生可随时“报警”远程就诊之微观,折射“湖北加快补短板、强弱项,带有湖北特色的医疗改革探索不断涌现”之宏观。
由4篇夹叙夹议、颇具思辨色彩的深度报道,构成一组完整的系列报道,真实反映了基层群众、党员干部亲身感受到总书记视察湖北两年来的喜人变化。《“我们都想对总书记道一声辛苦!”》,报道东湖新城社区群防群控织密织牢常态化疫情防控网,创新基层社区治理新路径的收获;《“看到我们的‘口罩脸’,总书记很心疼”》,反映一线医护人员和广大医务工作者投身打造疾控体系改革和公卫体系建设“湖北样板”的积极作为;《“总书记英明决策救了我们的命”》,以武汉新冠肺炎康复患者回归社会的平静、幸福生活图景,揭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执政理念的深刻内涵;《“坚决考好总书记交给的必答题”》,呈现两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湖北浴火重生培根铸魂,激励全省上下砥砺奋进,不断创造疫后重振新业绩的生动实践。
在短短四天时间里,前方记者脚印荆楚,发扬“走转改”精神,贴近百姓生活、贴近感人事实,后方编辑通力协作,精心打磨制作呈现,换来一组真切鲜活、感染心灵的作品,体现了主流媒体引导社会舆论的责任担当。
以融合促创新,全方位全平台打造爆款产品
以重大主题报道为代表的优质内容是主流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和看家本领,同样也是网络传播的“硬通货”。但这绝不是说,随便在微信、微博和客户端上,将报纸的文字稿件简单地“复制粘贴搬运上网”就一定可以火。在日新月异的传播格局中、在众声喧哗的多元舆论场中,要实现重大主题报道“擂鼓响亮”又“悦耳人心”,唯有进行“网络化表达改造”,根据端网微各自平台特点“融合”,创新报道形式、拓展报道内容、丰富报道载体,才能让报道“入脑入心”。
此次报道,可谓是湖北日报全媒体融合传播机制的又一次集中检验、精彩亮相。报道团队通过精心策划、全媒制作、全平台分发,在“报、网、端、微、抖”全平台上融合传播,实现了主流舆论场和互联网传播中的共振,实现了报道的传播力爆款、影响力爆棚,其中3件作品被网易网、新浪网、凤凰网等各大门户网站及今日头条等主流新闻客户端总置顶推荐,几千家网站转载转发,总点击量达到8亿人次。展现了“党报担当”,做到了“融出精彩”,出新出彩出精品,实现了主题报道的新突破。
做好“网络化表达改造”,让优质内容自带口碑和流量。围绕“武汉战疫,总书记和我们在一起”系列报道,新媒体平台的编辑们并没有简单地当“内容搬运工”,而是在深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文本重新加工制作,插入图片和视频、重点内容刷黑提示、重新编排段落等,形成有利于移动端传播的形式,供各平台渠道推送分发。为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打下了基础。
湖北日报客户端围绕“融”字做文章,第一时间在首页首屏推出网络专题《武汉战疫,总书记与我们在一起》,及时转载推荐湖北日报和湖北广播电视台的重要稿件,并充分发挥弹窗推送优势,在阅读高峰时段集中推发。
寻找“引爆点”,放大新媒体传播效果。重大主题报道在省级党报上呈现,必须是“大手笔、大版面”,在只有几寸的手机屏上,则必须突出“微宣传、短视频”。此次报道,我们的实地回访报道团队既有文字记者也有视频记者,推出的短视频报道和H5《我们都想对总书记道一声辛苦!》,通过回访和习近平总书记面对面的社区工作者、卫生服务站医生、下沉干部及志愿者们,讲诉社区新变化,充分表达了对总书记的感激之情。
这些报道可读可听可看,使广大受众浸入春天的武汉,仿佛来到了武汉人中间,看到了武汉的烟火气。通过“情绪传播”这个引爆点,恰到好处地点燃湖北人的自豪感,引起强烈关注和共鸣。
“三圈环流”协同发声,互推互粉确保传播“覆盖面”。作品再好,没有传播就没有生命力。在讨论报道思路的阶段,报社领导就提出了“打造新媒体爆款,让更多人看到英雄湖北浴火重生后取得的卓越成果”的工作要求。为此,我们制定了“全国网站及新媒体传播圈+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新媒体粉丝圈+湖北省内市县媒体传播圈”全覆盖的“三圈环流”模式。在报道实施期间,我们积极与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网信办联系沟通,做好重点作品的推送传播,3件作品被网易网、新浪网、凤凰网等各大门户网站及今日头条等主流新闻客户端总置顶推荐,几千家网站转载转发。
同时,我们通过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编委办公室这个“指挥中枢”,成功地将相关报道推送给了集团旗下1.8亿新媒体粉丝。通过“大水漫灌+精准滴灌”这套组合拳,实现了湖北日报新媒体矩阵、极目新闻新媒体矩阵、荆楚网新媒体矩阵、湖北省政府门户网站新媒体矩阵、三峡晚报新媒体矩阵、学习强国湖北分平台等海量用户的全覆盖,进一步提升传播效果。
在凝心聚力走向民族复兴的新时代,重大主题性新闻报道正彰显着越来越重要的意义。新闻媒体要做好此类报道,必须要拿出十八般武术,从内容、形式、渠道到技术各个方面全面创新,不断提高报道的“颜值”和“言值”。这是我们的努力方向,也是必然选择。
(记者:李雪昆 胡蔓 龙华 余宽宏)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