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黄陂楚剧团进行青年演员业务技能提升剧目彩排展演
湖北日报 2022-03-26 10:12:13

农村新报讯(记者胡胜芳、通讯员郑勤芳)3月25日,武汉黄陂区楚剧团青年演员业务技能提升剧目彩排展演现场,20多位演员分别饰演八个折子戏中的生旦净丑,将楚剧独特的声腔、身段及各种基本功展示得淋漓尽致。这场对业务水平进行全面检阅的活动,让台下的现场观众连呼“过瘾”。

今年年初,黄陂区楚剧团精选了八个经典艺术作品,邀请彭青莲、贾正南、张光明等7位省市知名专家为剧团青年演员开展一对一专题剧目授课学习,指导他们从舞台基本功、楚剧唱腔、念白、视唱、视奏和才艺展示等方面进行提升。

此次彩排的《周仁出府》《赵玉贞装疯》《扫松》《失子惊疯》《杀四门》《六月雪》《挂画》《对花枪》八个剧目,均为楚剧传统折子戏形式,以生、旦、净、丑不同行当的基本四功为主体,人物形象鲜活生动,故事情节相对完整,久演而不衰。

“90后”演员罗亚饰表演了经典剧目《挂画》。《挂画》是《梵王宫》中的一折,这段剧情表演话语不多,仅凭演员身手动作和踩椅技法,表现少女耶律含嫣听说心上人花云到来,喜形于色、踩椅挂画的情景。罗亚在方椅上展示单腿跳椅、盘腿下蹲、交叉跳椅时,立、踏、踮、跳、勾、旋、转,稳稳当当、精巧美妙,似舞蹈,似杂技。

“最近一个多月,我每天开车到武汉楚剧院,在李敏惠老师指导下练习4个小时。”和农村新报全媒记者交谈时,罗亚有些羞涩,她表示,作为一名青年楚剧演员,必须敬畏传统戏剧,明白剧中人物的意义及人物感情,学会思考式继承、衣钵式传承。

“在技之外贴合戏中情境,细腻精准地刻画人物,通过她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观众不看字幕即可知其表达的意境。”现场专家、新洲区楚剧团团长童文春对罗亚给出高度评价。

黄陂区楚剧团负责人李琼介绍,楚剧作为一种传承久远、博大精深的艺术表现形式,向来注重演唱艺术及基础性训练,只有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和养成,才能学到真正的舞台功夫,使舞台技艺日臻成熟。此次剧目授课学习,除了学习传统剧目的经典唱腔、唱法,也对演员基本功要求极高。譬如《六月雪》《赵玉贞装疯》剧目中的甩发功,一般表现在人物角色悲愤交加、惊慌失措、垂死挣扎、仓皇逃命等激烈异常的情绪和情景中,舞台上男演员多用此功,于女演员而言,具有挑战性;《挂画》中的手绢功,使用方法多彩多样,如里外挽花、里外翻花、转绢、托绢、抛绢、弹绢等;《失子惊疯》中的水袖功,基本动作有挑、勾、撑、冲、拨、扬、甩、打、抖等;《扫松》中的髯口功;《杀四门》《对花枪》中的把子功、花枪功;《周仁出府》中的帽翅功等。以这些具有难度的功底,充分达到磨炼演员演技,提高演员专业技能水平、以戏促功目的。

黄陂区楚剧团现有演职员工60多人,演员阵容在各级楚剧团中是相当年轻的,许多演员都是85后、90后。剧团在各类专业艺术比赛中,获省级一等奖8个、二等奖17个、三等奖27个;获市级二等奖5个、三等奖5个;并荣获牡丹花奖3个,江花奖3个,成果丰硕。近年,楚剧团长期坚持“送戏下乡”“红色文艺轻骑兵下基层”“戏曲进校园”“戏曲进景区”等公益文化活动,将戏曲送到农村观众的田间地头,送进校园、景区、厂矿、军营,直接服务于基层的人民群众,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黄陂因楚剧已三次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今年的黄陂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楚剧生产性保护基地”建设,要加强对地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李琼表示,为青年演员的成长创造必要的条件,使青年演员能够脱颖而出,扩大地方戏曲的社会影响,打造更多楚剧精品力作,实现新时代人才的社会价值,是黄陂区楚剧团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很欣慰,团里这些年轻人正在培根铸魂上展现新担当。”

责任编辑:三农频道编辑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省委常委活动报道集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