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肖丽琼
阅读提要
直面疫情冲击,餐饮企业“付先生在成都”顽强求生,以创新力拓生存新空间。一年即逝,它不但活下来了,还比去年此时更强大了,成为“武汉归来”大潮中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样本。
“没想到,我们不但活下来了,还在‘长大变强’!”
日历翻到2020年12月30日,付康有些难以置信。
付康,连锁餐饮企业“付先生在成都”(以下简称“付先生”)的创始人。历经疫情的巨大冲击,付先生在2020年竟新开了3家分店,盈利也比去年增加了。
餐饮,受疫情冲击最大的行业之一。“活下来!”,这曾是身处疫情中心武汉餐饮企业的最大希冀。
回首2020,迎接2021,历经疫情洗礼的付先生,如同一枝顶开石块的劲草,顽强、韧性地复生、壮大,成为“武汉归来”中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样本——
英雄之城,顽强不息,在风雨中挺起!
那段日子,熬得人心慌
付先生主打川菜,但付康是地道的湖北人。
2015年5月,他自主创业,在汉口开了川菜馆“付先生在成都”,因“在蒂芙尼蓝的法式浪漫氛围中吃着重口味的地道川菜”成为“网红餐馆”。到2019年11月,付先生已在武汉开出9家连锁门店。
2020年,付康踌躇满志,盘算“再开几家分店”。
疫情暴发,始料不及。除夕前一天,武汉“封城”,餐饮业全面停业,已预定的团年饭无条件退款。
“手足无措,不知下一步该怎么走。”面对已在眼前的餐饮旺季,自称经历过行业风浪的付康,仍然懵了。
“落袋”的钱要退,囤的食材无处消化。因保持春节假期歇业的习惯,付先生备菜不多,但也够留守武汉的20多名员工吃一个月的。
“我们还不算艰难,一些中等规模的连锁餐馆仅备菜就损失数十万元。”付康说。
收入没了,支出仍有:门店租金、员工工资等一点点消耗着餐饮企业的现金池。3月开春了,何时开业仍前景未明,付康感觉那段日子熬得人心慌。
付康粗略算了笔账:每月门店房租50万元,工资50余万元,再加上其他费用,闭店期间每天就有近4万元“飞了”。
“网红”店,一直“脱网”
疫情还要持续多久?是坐以待毙还是绝境求生?严酷的问题,每天敲击着付康和武汉餐饮人的心。
付康的担心与日俱增:就这么等着,人心散了,团队也垮了。他动起心思,每天下午2时至4时给管理层“上网课”,将大家“捆”在一起学防疫流程、管理知识。
何时复工?“不服周”的武汉人行动了。2月初,有餐饮企业为援鄂医疗队提供免费爱心餐“复工”。随后,更多餐饮企业做起了外卖。到2月25日,武汉单日餐饮外卖数量达到13万单。
看到同行纷纷动起来,付康和团队意识到自己落后了——付先生被外界定义为“网红”,却一直是“脱网”状态:没上外卖平台,没做团购,甚至没有公众号。曾经,付康不愿“触网”,是担心外卖流量大影响堂食体验。后来,生意越来越好,想做外卖又没精力了。
彼时,城市尚“封”,外卖是唯一的复工方式。那些经常“爆单”的同行让付康很是羡慕。但此时对付先生而言,无论是平台,还是物料、原材料,乃至运营模式,一个也没准备好。不仅如此,绝大多数员工仍无法返汉,剩下20多名员工如何玩转一个完全陌生的模式?
“‘头脑风暴’后,我们觉得只能背水一战,就算再难也必须先迈出第一步!”付先生品牌运营总监邬璇说,以前主要精力都在菜品的“精耕细作”上。而今,严峻的疫情面前,付先生必须另辟新路突围。
开辟线上,意外连连
做外卖,才能走出复工第一步。
一切都得从零开始。“美团的工作人员手把手教我怎么开通账户、上线产品,一天内就开了9家门店。”邬璇说。
心里有些打鼓的邬璇,不断向外卖“爆单”的同行请教:怎么能让外卖覆盖面更广?对方传授秘诀——多店同时上线,自己物流配送。
员工被集合到一家门店,以该店为生产、配送中心,付先生的外卖基本可覆盖汉口城区。
此前,付康习惯添加顾客微信以方便订餐、收集意见,5年下来,40个微信号好友近20万人。而这,就是目前最时髦的私域流量。
3月24日晚,邬璇在40个微信发布上线外卖的消息,当她打开外卖点单机试机,“咚咚咚咚……”,十几个外卖订单接连跳了出来。
“那一刻好感动!这些订单似乎在说:‘付先生’,我们一直在等你。”回忆当时,邬璇仍语带哽咽。
人手不足,单量又大,管理层常开车送餐。但对付先生来说,比起未来无处安放的心理重压,这种劳累痛并快乐着。
4月底,武汉恢复堂食,尽管堂食客流恢复较快,却难及疫情前。然而,7月底的盘点让付康吃惊:整体营收和盈利竟超过了去年同期!
“线上线下相加,总营业额是去年的100%至120%,且利润更高。”邬璇说。今年5月份,付先生总营收首次正增长,7月份实现盈利正增长。
“线上业务功不可没。”大流量的外卖能摊薄成本,邬璇举例说,堂食菜品通常1份一炒,而外卖单经常可以多份一起炒,天然气等成本随之减少。
更大的收获,是付先生开始积累顾客细分、消费能力等大数据,这些都让付先生前面的路更清晰了。
逆境重生,创新为要
成功挺过疫情冲击,付康觉得至少做对了三点:重视员工、尊重合作伙伴、不断开拓创新。
“我们把员工看得很重。”付康说,春节歇业为的是让辛苦一年的员工回家团圆。日常“以奖代罚”,如果门店每月有30个好评且无差评,所有员工获奖300元。每家店的店长、主管都持有门店股份。
因为“不拖欠、不抹零”,付先生与供货商一直关系良好。
这些都帮了疫情中的付先生——
4月时,供应商提出可以压两个月货款,员工也愿意只拿底薪,这都给了管理团队全面复工的底气。“幸运的是,我们只用一个月就实现了盈利。”
付康觉得,始终创新菜品、服务,也助力付先生挺过疫情冲击。
每年,付康带队至少三去四川,每次吃100道川菜,然后研发新菜。
每个季度,付先生就有一场内部厨艺大赛,结合客户反馈至少调整10个菜品。即使是经典招牌菜,如果口碑变坏也会“下岗”。
12月初,付先生的全新子品牌“皆辣欢禧”在航空路k11开门迎客。“想给武汉顾客带来不同的川菜体验。”
疫情袭来,危机并存。曾有专家预言,后疫情时代餐饮行业的马太效应加剧,强者将会愈强。
从5月份开始,付康不断接到商场的入驻邀请,谈判中明显感觉自己的话语权更强了。
最终,付先生在经开永旺开设首家580平方米的旗舰店,目标是月营业额破百万元。这家店9月28日开业,10月份已做到该商场川菜品类销售额第一。
2021年已在眼前,付先生准备放慢步伐,计划只开一家新店。“每家新店都要升级,不能是简单的复制粘贴。”付康想沉下心来做出好菜品,不断尝试新项目。
冬天已来,春将不远。
付康说,2021年春天,必定暖意融融。
专家声音
“武汉归来”的典型案例
“付先生的战疫故事既普遍又典型。”武汉大学经管院副教授吴思认为,它展现了武汉人天生乐观、极具韧性的精神风貌。“疫情的冲击前所未有,但武汉复苏速度超过预期,与武汉人自强不息、勇于创新的精神密切相关。”
面对疫情冲击,付先生没有被击垮,反而变大——开设新店,扩展商业版图;变强——竞争力提升盈利能力增加;变新——开拓线上业务,用起大数据。付先生成为武汉众多企业浴火重生、化茧成蝶精彩故事的一页。正是这一页页普通故事,共绘出武汉疫后重振、活力回归的生动图景。
面对困难,不气馁,不等待,不放弃,而是勇于探寻各种恢复路径“向死而生”,最终得以涅槃。“这是英雄武汉的写照,更是英雄城市浴火重生的不竭能量。”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肖丽琼 整理)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