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26年前的彻夜难眠、12年前的刻骨铭心、5年前的坚韧不拔
三峡晚报全媒记者汪蕾 杨自林
每一个参加过高考的人,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故事。
1994年参加高考的张先波,高考的三天里,热得睡不着觉,在他的记忆里,充满了风油精和清凉油的味道。
2008年的考生邹少峰,经历了大雪、汶川地震,见证了北京奥运会和神七问天。
2015年参加高考的匡海念,曾靠着一部电影走出了阴霾。
今天,他们分享了自己为高考努力的故事,为即将上考场的学弟学妹们加油鼓劲。
1994年考生张先波:那几天满头都是风油精的味道
天气预报显示,今年宜昌的高考要在淅淅沥沥的梅雨天气里凉爽度过。回忆起26年前那个流火的7月,张先波的记忆里满是风油精和清凉油的味道。
“1994年的高考,是湖北高考实行总分750分的第一年,考试时间是7月7日至9日,那几天也是枝江最热的几天。”张先波说,当时是在考前的4月份填报
志愿,他就读枝江一中,班主任建议,为了稳上大学,避免复读给家里增加负担,同学们的志愿填报可以保守一些,选择十拿九稳能考取的学校。
正在抓紧复习备考的张先波。
虽然想冲击更好的大学,但考虑到自己贫困的家庭,张先波听从了老师的建议,填报了四川大学,但在专业的选择上,他没有填报老师推荐的工科,而是听从了自己的内心,选择了数学专业。
现在的高考考场都是标准化考场,空调是标配,但在26年前,张先波的教室和寝室里连电扇都没有,高温难耐。
张先波说,1994年高考的那几天,枝江的最高气温接近39℃,在寝室里热得睡不着觉,他就用一把蒲扇和一条毛巾解凉,“我在床边放一桶水,不停地把毛巾放在水里搓,拧成半干后搭在身上,可还是凌晨三四点才能睡着。”
排队走进考场前,张先波在额头涂抹了不少风油精和清凉油,当自己的“脑力助推剂”。他至今还记得,当年的高考语文作文题是《尝试》,他写的是自己儿时的故事。
为避免胳膊上的汗水打湿试卷,张先波还专门准备了一张手帕,考试时垫在右手小臂下。
高考后位列全市前五十名
在高温天气里连续考试三天,对当时瘦弱的张先波来说,也是一次体力的考验。他说,最后一科物理考试中感觉有点“犯晕”,把几道明明做对的题又改错了。高考结束后,他没有马上“撒欢”,而是拿起笔,把这几道题又重新做了一遍。
最终,感觉物理“考砸”了的张先波高考成绩为625分,总分名列全宜昌市前50名,虽然这个分数超过了更好的大学的录取分数线,但志愿已定,张先波还是信心满满的走进了川大校园。本科毕业后,张先波又先后考上了华中科技大学的硕士和华中师范大学的博士,坚守着对数学的那份热爱。
他的建议填报志愿“专业优先”
如今,张先波创办的“掀波教育”,培养了一大批“数学学霸”,而他自己也和数学“缠绵至今”,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在他看来,如今的人生就是因为选择了心中所爱的专业。
在张先波看来,不少父母帮孩子填报志愿时,是冲着“名校”和“钱景”去的,没有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而考生在选择专业时,也是人云亦云,其实只有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喜欢的专业方向,才能持久的热爱学习,最终成为专业人才。
张先波说,就算高考没能拿到理想的分数,其实也不用太失意,“人生后来的成就,和高考分数的高低关系不太大,高考没考好,但你只要有明确的梦想,并持之以恒的奋斗,最终都会证明自己的实力。”
2008年考生邹少峰:那些如歌的岁月仿佛并未远去
邹少峰是夷陵中学高三年级语文教师,也是班主任。2008年参加高考的他,在那一年经历了罕见的大雪及汶川大地震,也见证了奥运盛世和神七问天。他说,高考让自己刻骨铭心,希望孩子们不负十二载的努力,不负这个伟大的时代。
邹少峰说,如今每天看着班上的孩子奋战高考的情形,总会想起当年自己高三时的那段峥嵘岁月,并由此会产生一种错觉,那些如歌的岁月仿佛并未远去。
2008年年初,全国范围内的大雪阻隔了很多人回家团圆的脚步。为安全起见,当时正在进行的期末考试被紧急叫停,所有人被要求下午赶紧回家。就这样,邹少峰他们成了近些年来唯一一届寒假没有补课的高三学生。
风雪退场不久,汶川大地震又不期而至。那一年的5月12日下午,刚刚准备上课的邹少峰和同学们,突然感受到了剧烈的摇晃,在短暂的好奇后,大家赶紧逃到了学校的广场上。邹少峰依然清晰的记得那天下午学校广场上的场景,一边是学校广播不停播报着汶川地震的消息,一边是高三学子带着哭声的琅琅书声。那个场景,也成了全校学生的共同记忆,以至于后来聚会时,大家都还感慨万千。“那天下午的阳光不算刺眼,学校的大苦楝树花开得正盛。苦楝树下的那群高三学子仿佛突然间就长大了,明白了什么叫感同身受,什么叫责任担当。以后的一段时间,大家变得空前的努力,即使是平时最调皮的学生,表情也格外的凝重。老师在上课之余,会给我们播放救灾的相关报道。大家聊天的内容除了复习心得,更多的也是救灾的最新进展。”邹少峰回忆,后来的升旗仪式,高三学生率先发出号召:努力读书、立志报国。“川之北,国有殇。吾学子,当自强”的口号久久回响在学校的上空。
关于高考那两天的感受,邹少峰说,除了前面一名女生洗发水的清香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外,其他的内容仿佛被格式化了一般。如今,邹少峰经常会回忆起通往考场的那条老街,包子铺、油条摊、小餐馆、香油坊混合各种奇异的香味,小摊贩的吆喝、铁匠铺的叮咚声,构成了他对高考最重要的记忆。
再次谈及高考,除了唏嘘之情外,邹少峰更多的还是感激,正是通过高考,他才得以走出小城,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希望即将走进高考考场的学子们,能够心怀感恩之情,摆正心态,轻松应考。
2015年考生匡海念:《青春派》这部电影带我走出阴霾
匡海念毕业于中南民大会计学专业,来自大山的他,曾是三峡晚报义助贫困大学生活动资助的学生之一。
匡海念说,高三那一年,他经历过一个瓶颈,文科综合考试从分三科考、每科1个半小时,压缩到3科一共2.5个小时,让他十分不习惯,第一次考试只考了140多分,后来接连几次,都没过及格线,于是开始紧张,整天脑袋嗡嗡作响,跟班主任吵着要回家,还疯狂给妈妈打电话。
无奈之下,妈妈带他去医院检查,诊断为神经衰弱。最后,匡海念通过一部名为《青春派》的青春励志电影找回了自己。“里面主人公有一句话,‘从今天开始,我要为了我的爱情好好学习,你们都别再烦我了。’我把它变成了‘我要为了我的青春好好学习。’就这样度过了瓶颈期。”匡海念说,后来想起来,那段焦虑的时间可能是由于还没准备好迎接高考,高考前确立一个目标很重要,他把目标定为中南民族大学,最后达成了梦想。
在匡海念看来,高三那一年,最重要的就是完全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不能打任何折扣,始终记住一句话,坚持就是胜利,老师就是最好的引路人。
对即将进入考场的2020届学弟学妹们,匡海念想说的是:高考加油,你的能量,超乎你想象。在考场上一定要沉着冷静,胆大心细,相信自己最初的选择。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