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农村新报全媒记者 肖敏 通讯员 付延峰董政宏毛鸿全
12月9日,远处的青山变成了一幅水墨画,白雾笼罩下的村庄,传来一阵音乐声,竹溪县蒋家堰镇关垭子村“童伴之家”老师敖秀芝正领着孩子们跳兔子舞,小朋友们围成一圈,一片欢声笑语。
今年7月,竹溪县蒋家堰镇关垭子村开办“童伴之家”,图书、跳绳、飞行棋、桌上足球、乒乓球等设施,对全村100余名留守儿童开放。每天下午放学后,有专职“童伴妈妈”辅导学习,陪伴孩子们游戏。“我平时带着他们写作业、做游戏、学绘画和舞蹈,很多原本内向的孩子现在都变得开朗活泼起来。”“童伴妈妈”敖秀芝说。
李彤彤自小父母离婚,跟爷爷居住在该村3组,性格内向,从前家里来生人就躲在门后,出门见熟人还总红脸,来到“童伴之家”也很少与其他小朋友交流。敖秀芝了解到李彤彤的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母亲也很少探望,虽有爷爷陪伴,但父爱母爱的缺位导致她缺少自信。观察到她的肢体协调能力很好,每次学习新舞蹈都是又快又标准,于是每次舞蹈时敖秀芝都会特意表扬几句,还把她的位置安排到中间,引导其他孩子向她学习。慢慢地,她的眼神里多了几分神采,面对所有孩子展示舞蹈也毫不露怯。
“有越来越多的孩子重拾希望和自信。”这是“童伴妈妈”项目的口号,也是敖秀芝的追求。曾在该镇佛台小学代课7年她有着丰富的教育经验,帮助了一个又一个“童伴之家”的留守儿童建立自信变得活泼开朗。家长们反映自家孩子来到“童伴之家”之后,回家会主动帮忙干些力所能及的活,也变得懂礼貌了。
“谢谢你,现在有你在,我可以放心出门打工了。”家住“童伴之家”附近的杨玉琴向敖秀芝谢道。据了解,杨玉琴和丈夫在十堰市区做生意,但家里4个孩子撒不了手,自从有了“童伴之家”,周末几个孩子都有了去处,还培养出了很强的独立能力,现在杨玉琴可以放开手脚做生意,为家庭增加了不少收入。
“童伴妈妈”项目由中国扶贫基金会发起,从今年5月中旬开始,竹溪县在蒋家堰、水坪、中峰等7个镇的10个村将“童伴妈妈”项目实施与村安幼养老服务中心建设有机结合,通过建立“一个人、一个家、一条纽带”的模式,以“童伴妈妈”为核心,以“童伴之家”为平台,建立留守儿童监护网络,帮助4000余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