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农村新报全媒记者 吕博林 通讯员 余俊锋 方红云
“国家的政策是越来越好了,不仅免费提供种子、肥料、机耕、机播等,并且还派农业技术人员现场指导,在播种之前就签订销售协议,让我们不再为销售农产品发愁,我觉得现在搞农业是越来越有奔头了,明年我还要加大种植面积。”12月7日,红安县城关镇李态村种植大户李鹏程指着自己流转的200余亩耕地高兴的说。
促进农业丰收、农民增收,确保疫情防控和农业生产“两手抓、两不误”,红安县城关镇多措并举,通过“四变”“四增”,不断提升“三农”质效。
“四变”改进生产方式
走进李态村,村党支部书记李国民说:“原来我们村劳动力基本都以外出打工为主,导致部分土地抛荒撂荒,年初,县政府出台政策,对流转面积达50亩以上种植水稻、花生、红苕的市场主体进行奖补,镇村两级也加大了耕地抛荒整治力度,将整理出来的耕地进行集中流转,极大提高种植户的积极性”。
变指导性生产为指令性生产。针对疫情防控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改变往年发布农业生产指导性意见的作法,按照分村、分时、分项、分种类明确种植面积,必须种满种足,不得抛荒撂荒。
变市场主体流转为村集体流转。在市场主体流转土地的基础上,鼓励村集体组建股份制经济合作社,将荒田荒地进行集中流转,按照耕种标准翻耕整治到位并种上农作物,确保实现“零抛荒”。
变单一化经营为多元化经营。一是由村组织对农户进行摸底,对有意愿承包经营土地的群众优先进行分配;二是引进市场主体对土地进行分包,由市场主体统一经营管理;三是由村级股份制合作社兜底,按照入股的方式进行集体承包经营。
变农民外出务工为就地务农。在帮助留岗返岗和到企业就业的基础上,积极宣传,引导农村劳动力通过自主务农和在农业市场主体打工务农就业,并对贫困劳动力优先安排。
“四增”提升“三农”质效
实现种植面积增加。该镇2020年计划耕种总面积15.62万亩,比2019年增加10%。其中:蔬菜种植面积3.5万,比2019年增加6%;花生种植面积3万亩,比2019年增加11%;中稻种植面积2万亩,比2019年增加5%;红苕面积1.5万亩,比2019年增加200%。
实现农业主体增量。通过招商引资、“能人回乡”、发展市场主体,实现农业增质增量。2020年农业市场主体达到140家,比2019年(104家)增长34%。
实现农民群众增收。农村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得流转费、帮助就业得务工收益、农业生产得种植收益、政策兜底得补助收益等方式,预计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将达到14981元,比2019年增长10%。
实现村级经济增强。2019年,城关镇楼陈村、铁山村、七峰村3个集体经济空壳村通过成立合作社,将原低价承包出去的油茶、青茶产业收回,由村合作社自主经营,实现集体经济收入当年突破6万元。2020年,该镇推广村集体股份制合作社方式,依托政策补助、转包差价、自主经营等,每个村集体经济可增加3万元以上。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