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摘完桃子再割胶,“桃胶经济”助3万农民人均增收3000元
湖北日报 2020-08-20 16:51:20

8月18日,随县尚市镇龙脉村。清晨5点多,58岁的桃农黄永会就挎着竹篮出了门,到桃林里割桃胶。

黄永会是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老伴身体不好,家中主要经济来源是10亩桃园。“每年卖完桃子,接下来的几个月就是采桃胶。行情好的时候,桃胶收入赶得上桃子。”黄永会说。


桃胶号称“平民燕窝”


桃胶,是桃树皮中分泌出来的树脂,又名“桃花泪”,是一味中药,具有和血、通淋、止痢之功效。

尚市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主任严海峰介绍,桃树受到病虫害或外力伤害,伤口会分泌黏稠的液体,凝固后成为桃胶。流胶部位易被腐生菌侵染,致使病枝变褐、腐烂甚至枯死。以前,桃农常常为此头疼不已。

2014年,该镇群金村党支部书记袁再贵在网上卖油桃时得知,桃胶在南方一些城市很受追捧,被誉为“平民燕窝”,于是联系客商收购桃胶,从此开辟了尚市镇桃农增收的新路子,桃胶产业发展迅速。

尚市有桃林5万多亩。严海峰介绍,受气候和地理环境影响,当地桃树容易流胶,桃胶产量高。每年6月中下旬,绝大多数桃子下市,随着气温升高,桃树开始流胶,一直持续到10月,都是采摘桃胶的季节。

每天早晚,趁着气温较低,勤劳的桃农们便钻进桃林,在树干上寻找,将桃胶一颗颗摘下,回到家晾晒干后,再送往桃胶收购点。

桃农黄永会采摘的新鲜桃胶。(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赵良英 摄)

尚市镇最早涉足桃胶产业的年轻人之一黄虎。(湖北日报通讯员 张琴 摄)

精选分级的桃胶每斤180元


尚市店居委会的黄龙、黄虎两兄弟,2016年开始从事桃胶批发经销,很快把生意做得风生水起。“高峰期每天收购3000多斤桃胶,吸纳包括贫困户在内的30多人务工,产品远销广州、浙江、云南等地。”黄虎介绍。

为提升附加值,打造品牌,拓宽销路,2018年,黄氏兄弟成立随县倍健堂食品有限公司,引进加工设备,改进产品包装,开设淘宝店铺,开拓网销渠道。近两年还通过抖音、快手等自媒体扩大宣传,积累了10余万粉丝。

记者在该公司经销点看到,色选机、筛选机、打磨机、包装机等一应俱全。桃胶经选色分类、修剪除杂,变得大小均匀、晶莹透亮,如粒粒琥珀。黄虎介绍,精选分级、精致包装后的桃胶产品,网上每斤可卖到180元。

“桃胶产业兴起后,镇上水果经销商纷纷加入收购行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利用电商优势,将随县桃胶销往全国各地。”尚市镇党委书记彭利波说。

桃农晾晒桃胶。(湖北日报通讯员 张琴 摄)

精选分级后的桃胶。(湖北日报通讯员 张琴 摄)

全镇桃胶产值近亿元


在尚市镇太山村,1988年出生的龚越、王琦夫妇,2015年便开起网店卖桃胶,通过短视频和直播营销,同时推出桃胶水果捞、桃胶银耳羹等美食配方,如今每年网销额近200万元,桃胶收购辐射到周边多个乡镇。

随着市场不断扩大,桃胶已成为尚市镇的脱贫致富产业。严海峰算了笔账,“1亩桃树每年能收胶约120斤,按照2019年均价每斤15元计算,全镇桃胶年产值能达到9000万元左右。”

据了解,尚市镇现有桃胶收购点上百个,其中开辟电商渠道的占一半,从事桃胶采购销的农户8000余户近3万人,人均年增收3000元。小小桃胶,成为桃农脱贫增收的“金琥珀”。

“目前,尚市镇的桃胶产品仍以初级加工为主,产业发展还有很大空间。”彭利波表示,要继续围绕品类分级、质量检测等下功夫,探索制定桃胶生产行业标准,招引企业发展精深加工,开发即食桃胶等新产品,满足不同消费需求,提升附加值,延伸产业链,进一步做好“桃胶经济”文章。(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赵良英 通讯员 张琴 孙华龙)

责任编辑:别鸣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省委常委活动报道集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