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畅 通讯员 张宝训
“最好的空心李不在超市,而是早上你下单时,它还挂在树上,下午就送到你的面前……”
8月4日上午,一片忙碌景象。利川市柏杨坝镇扶贫馆的工作人员拿起手机,录制抖音小视频,邀请鄂渝周边游客来基地体验田园采摘乐趣。
“要跟时间赛跑,成熟的400多亩李子必须得在一周之内采摘完,否则熟透的果实裂口就影响外观了。”王明富双眼熬得通红。作为利川扶贫电商馆的创始人,他将电商馆直接开到田间地头。
“与农民心心相印,同频共振,才能化解他们农业产业中痛点难点和堵点。”王明富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一人富,不算富,得带着乡亲们一起富”
“以前,水果不好运,也愁销。”当地村民七嘴八舌地说。
柏杨坝镇地处偏远,著名民歌龙船调的发源地,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外界对柏杨小水果知之甚少,仅在本土售卖。崎岖的山路上,人背马驮的情形时常可见。
“家家有果树,流动人口少。摘一背篓水果,在街上蹲坐一天,常常无人问津,背回家又费力,只好当垃圾倒掉。”说起8年前卖水果的情景,今年52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熊庭洪是五味杂陈。他所住的千户村五组,出门就是坡,路不通,家里几乎没有收入来源。
2010年,生于柏杨,长于柏杨的王明富凭借山里人吃苦耐劳和精神和敢为人先的闯劲,到武汉“闯码头”,他拥有了自已的公司,成为江城快销行业的佼佼者。
人在武汉,他却非常关心的家乡。各种农产品虽然品质优良,却走不出大山融不进大市场,卖不上好价钱甚至烂在田间地头,贫困压得乡亲们喘不过气来。
“一人富,不算富,得带着乡亲们一起富。”2015年,利川市发起能人回乡行动,王明富积极响应,返回利川市成立明富科技公司,致力于电商扶贫。公司办公放在城区,距离柏杨坝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
与农民零距离 他将扶贫电商馆迁到田间地头
“利川万斤佛手山药滞销急盼买家。”2018年年底,一条贫困农民杨大春的求援信息闯进王明富的眼帘。
杨大春是柏杨坝镇横石村十组贫困村民,几年前丈夫因车祸去世,留下一儿一女和80多岁的老父亲。为了挑起家庭的重担,改善家里的生活条件,杨大春贷款10万元,种植6亩多佛手山药,由于管理到位,收成很好,6亩地可挖两万多斤山药。然而,丰收了,杨大春却一脸愁容。
由于只顾埋头种植,没有考虑销路,杨大春家的佛手山药烂掉近1万斤。通过电商平台和左邻右舍帮忙,杨家才卖出去4000多斤佛手山药,连成本都没有收回来。
1月27日,湖北日报新闻客户端和微信公众号对杨大春家山药滞销的情况进行报道和推送,新华网、央广网、腾讯网等全国近100家网站和大量自媒体转载。“已转发朋友圈,希望可以帮助他们。”“短短1天多,微信公众号的点击近4000次,留言近100条。
王明富看到消息后,立即行动,多方发动好友和商业合作伙伴。他与同事连夜赶往杨大春家产品取样,拍照上架,在4个微信群对600多个下线进行分销。次日上午,重庆市一位刘姓蔬菜批发商直接开着货柜车驶上利万高速,一个多小时后颠簸着来到杨大春家,买走2000余斤山药。电商馆先后承销5000多斤山药,几经推荐,终于销售一空。
疲惫的王明富回到家中,暗自思考。电商馆虽然发挥了扶贫作用,但离农民太远,信息反应也不迅速,如果早点行动,可以帮杨大春多卖点山药,不至于初期大量烂在地里。
“打开窗子,外面就是农田,听得见蛙叫鸟鸣,这下总算接上地气了。”经过实地考察,2019年春节,王明富将扶贫电商馆直接搬回老家柏杨镇。
输血变造血 打造农民直播网红
近年来,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布局,利川市柏杨坝镇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利川脆李”由本地小青李子改良而成,口感清脆,先酸后甜,回味悠长,开胃解滞,是时令佳品,成熟的果树已有6000多亩。
以往,果农们主要精力放在果树培育上,眼看挂满枝头的果子快要成熟,却没有买家收购,心急如焚。
闻讯而来的利川电商扶贫馆立即拍摄宣传素材,在平台上线推广销售,并借助当地媒介推广。分布在全国的3000多活跃分销代理通过微信、抖音等,快速将利川脆李丰收的消息扩散开来,与巫山脆李一同成为国内网红果品,价格从8元一斤一路上涨到23元一斤。电商扶贫馆最高一天走货900多单。
如何让搬迁农民稳得住,能致富?利川扶贫馆在柏杨坝镇委镇政府的支持下,加强电商与农业、农村、农民的链接,促进农产品线上销售。与沈记好吃婆等企业合作,培训易迁农民学习制作恩施十大名小吃柏杨豆干的技能,向他们介绍直播销售技巧、短视频剪辑等线上销售经验。不少村民参加培训,掌握小视频营销技巧,帮助带货,成为扶贫电商馆打造的第一批农民网红。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