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三峡晚报全媒记者聂烽\文 景卫东\图 通讯员刘娇
6月30日,梅雨的间歇期,高温笼罩着漳河畔的当阳淯溪镇,小镇下街的居民都躲在家中,只有我们这群游客踩着青石板前行。
被称为当阳三大古镇之一的淯溪镇,有上街和下街等几条老街,穿行于其中总能找到一点点岁月流转的痕迹。下街靠近漳河支流小河的一侧,则是淯溪镇文化站和淯溪民俗博物馆等建筑。一天多的探访,让
我们有了靠近和了解这些老街和文化建筑的机会,才能清楚它为何能够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要知道宜昌就淯溪镇和枝城镇名列其中,整个湖北省也就15个乡镇入选。
民俗博物馆内,有一尊人俑引人注目:一个老人坐在凳子上打鼓,张开的嘴巴似乎在讲述什么。“这是我们淯溪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漳河大鼓的原型。”陪同采访的淯溪镇文化站站长李元刚说。
传承自打鼓说书等传统曲艺的漳河大鼓,如今已在全国范围小有名气。
上世纪五十年代定名,是最“年轻”非遗项目之一
在李元刚的口中,漳河大鼓是当地“最年轻”的非遗项目,定名为“漳河大鼓”也才62年时间,与其他动辄百年传承历史的非遗项目相比,确实很年轻。
事情还得从1958年说起。
当年冬天,淯溪人民公社成立业余剧团,准备参加一个文化汇演。关于选送什么项目,让剧团的成员很是纠结。时任淯溪砖厂职工、后来成为专业文化工作者的石鑑恭,提议打鼓说书和流行于沮漳两岸的花鼓调进行融合,创作一种地方曲艺新品种。
当年才16岁的严祥林清楚地记得,大家对石鑑恭的提议非常感兴趣,“但是我们剧团里就他最有文化水平,于是他一个人沿着漳河,往上游荆门以及下游河溶进行采风,收集花鼓调。”
最终在文化汇演开始前,这种新的地方曲艺品种已经创作好,并定名为“漳河大鼓”。“打鼓对于我们生活在淯溪镇的人而言都非常简单,因为从小都浸染在鼓声中长大,所以鼓点的掌握比较容易。”今年78岁的严祥林老人回忆,“难的是表演和说唱。”
当年汇演的曲目是讲述当地农村先进青年李道玉和杨才英的模范事迹《两朵红花》,新颖的表演形式和原创的内容,大获成功。不过,严祥林更习惯将《两朵红花》称呼为《千斤姑娘》,因为李道玉和杨才英在当时活动中,一天采集铁矿达到了1000斤,让许多男同胞都汗颜,“最终以她们为原型创作了这部作品,由罗友福等人进行表演。”
遗憾的是,作为主要创作者的石鑑恭老人,因为各种原因不能上台表演。
此后,这部作品又被选送参加当阳县和宜昌专署的农村文艺汇演,无一例外都引起了热烈反响,特别是在宜昌专署汇演结束,长阳农民诗人习久兰当即走访了作者,大加宣传和赞赏,最终所有参赛的队伍都来传抄大鼓段子,这样就在全当阳传唱开来,并在宜昌小有名气。
脱胎于非遗项目打鼓说书,漳河大鼓已经唱响全国
此后,淯溪镇以及当阳的文化工作者余怀勋、彭光元、吴家祥、刘相林、戴永常和鲍传华等人又创作了多部作品,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作就是《接师傅》。“1979年,这部作品代表宜昌地区去省里参加汇演,我是演唱者。”严祥林说,“一举夺得了创作、表演一等奖两个桂冠。”
真正了解了漳河大鼓的诞生和定名,我们又发现它又是一个古老的地方曲艺品种,因为它脱胎于打鼓说书等曲艺品种。
稍微上点年纪的人都有印象,在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属于全民参与的娱乐活动少之又少,而打鼓说书则是其中之一。“在解放前打鼓说书的从业者多是盲人,他们表演的时候就坐在凳子上,一边打鼓,一边讲着各种演义、传说故事,一部作品一般都分为三部分,都会讲上个3天。”李元刚说,“一般家境殷实的家庭遇到红白喜事,就喜欢请打鼓说书的艺人去表演,经常一办就是3天,四邻八里都会赶来听说书。”
打鼓说书多以说为主,配合打鼓。而当地花鼓调则有唱,而且曲调非常之优美。宜昌炎黄文化研究协会理事罗洪波先生,曾研究过“河溶号子”,淯溪和河溶相隔不过几十里,曲调颇相近,例如一般曲调中谱子中没有“4(发)”和“7(西)”的音符,都属于沮漳河古水古音,唯美而悠远。“确实花鼓调以及后来的漳河大鼓初期作品,都有类似的特点,应该来源于传统的五音古韵。”李元刚说。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漳河大鼓在经历10多年的沉寂之后,自上世纪90年代中叶开始又迎来了大发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各种优秀的作品层出不穷,其里程碑之作《一篮金水柑》,以当阳市“中国椪柑产业龙头县市”为题材,由付群刚、鲍传华编写、谱曲,鲍旭东、潘蝉、万天蓉等参与主创表演,一举夺得湖北省第十三届“楚天群星奖”金奖、中部六省曲艺大赛一等奖,并代表湖北省晋京参加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开幕式演出,获得了优秀节目奖,这个诞生于漳河流域的曲艺形式,由此唱响全国。
小镇民间文艺的昌盛,同漳河流域经济繁荣有关
在宜昌乃至湖北,打鼓说书以及地方民歌众多,为何独独在淯溪诞生漳河大鼓这样的区域曲艺新品种?当阳市政协退休干部、《一篮金水柑》主创人鲍传华在《漳河大鼓初探》中就有论述:经济的繁荣必然带来文化的昌盛。
我们采访了很多当阳以及淯溪镇的文化工作者,他们无一例外都赞同鲍传华先生的观点,漳河大鼓在淯溪的诞生与几百年来这个小镇繁荣的经济分不开。
严祥林老人就认为自己能够作为漳河大鼓的传承人,就是小时候在淯溪的熏陶。因为紧靠漳河,淯溪是当阳、远安、荆门市边界及南漳县等地农副特产品集散地,素有“小汉口”之称,当地有俗语称“远看淯溪河,近看银子窝”,其含义是淯溪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非常的富庶,各种商铺云集,尤其是茶馆更是来往客商的歇脚最佳去处。“茶馆有打鼓说书人,每次放学后都会去听他们说书,久而久之无师自通。”严祥林说。
鲍传华在论文中提到,因为淯溪的繁华,当地除了打鼓说书以外,这一带还盛行地方花鼓戏、梁山调、民间小调、吹奏乐、十班鼓等。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就有人把十班鼓模拟湖北大鼓的打法,吟之于漳河民歌,表现劳动人民翻身做主的欢悦心情,这表明漳河大鼓开始萌芽了。“其实纵观漳河大鼓定名50多年时间,不难发现这种地方曲艺新品种都在紧扣时代的主题,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故事,然后通过漳河大鼓这个载体,来讲好演好时代的故事。”李元刚说,“最近20多年来,我们淯溪镇和当阳市都在不遗余力发扬漳河大鼓,创新形式,创新内容,还让它走进校园,一直传承下去。”
师徒大鼓情缘
严祥林老人近些年都不怎么表演漳河大鼓了,6月30日这天是我们做了很长时间的工作,才答应露两手。
慢慢地走上淯溪镇多功能学术报告厅的台上,接过徒弟黎红燕递过来的鼓槌和快板,然后两人就开始表演起来。老人家似乎很珍惜这个表演机会,尽管台下只有我们一行寥寥数人,但是他和徒弟依旧一丝不苟地唱完一小段《接师傅》。
等他走下台,我们才知道,他主动要求来这个多功能学术报告厅,原来这里是原淯溪镇大礼堂,这个地方见证了他与漳河大鼓的半个多世纪情缘,也见证了他和徒弟黎红燕的漳河大鼓的传承。
空无一人的大舞台,师徒二人依旧乐在其中。
“业余选手”到洪山礼堂献艺
从16岁初中毕业,严祥林就成了淯溪业余剧团的一员,见证了漳河大鼓的诞生和定名,同时也在石鑑恭、余怀勋和鲍传华等文化工作者的传帮带下,成为一名演唱者。“在进剧团之前,没摸过鼓,也没唱过,就是个业余选手。”严祥林说。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业余剧团经常要下到村队演出,除了表演固定的篇目外,更多的时候还需要表演者自己创作篇目段子进行表演。为此严祥林也是做足了功夫,每到一个村队演出之前,都会骑车或步行到这个村队找到负责人,了解村里的模范人物以及其模范事迹,然后回到家中进行创作,“一般需要创作5到10分钟左右的篇目段子,作为固定节目中的串场或走进田间地头进行现场表演。”
在当时,已有中学毕业文化程度的严祥林算是一个文化水平很高的人物了,所以他所创作的“现挂”篇目段子非常受欢迎,“我第一次去村队表演,一听到我说唱起他们身边的模范人物,观众们非常的热情,现场气氛非常好。”
或许就是这样一场又一场的锻炼,让严祥林慢慢从“业余选手”成长为专业选手,以至于1979年代表宜昌地区去省里汇演时,他也入选了当时的漳河大鼓的演员之一。“第一次在洪山礼堂这么大个礼堂内表演,开始还有点紧张,但是一开腔之后,就没再想其他,专心表演。”他回忆说。
40年过去了,老人家很多事情都不记得,唯独这次表演记忆犹新,在他看来一辈子与漳河大鼓打交道,能有这样一次机会也是值得了。
半路出家到荣获宜昌第一
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漳河大鼓因各种因素影响,曾出现过断层。后来经过当阳市和淯溪镇的政府部门以及文化工作者的努力,于上世纪末重新传承下来,并在2010年斩获全国大奖。
也是这一年,黎红燕被招聘到淯溪镇文化站工作。“当时《一篮金水柑》这个获得楚天群星金奖,我来了之后就看到这个节目,当时就有一种非常熟悉的感觉,感觉其中的韵味那么熟悉,仿佛遇见了一位失散多年的老朋友一样亲切。”黎红燕说。
出生在漳河边、成长在漳河边的黎红燕,对这里的人文风俗有着独特的情感,她从小爱好唱歌,记事起常常见奶奶随便敲一物件:“打咚咚、打咚咚、打咚打咚打咚咚,(唱)敲起啊那个大鼓啊咚咚响啊…”
这也是她第一次听到《一篮金水柑》感到熟悉的原因,且从此就爱上了漳河大鼓。随后她在群众文化活动中认识了石鑑恭、严祥林、余怀勋等漳河大鼓的前辈们,并向他们讨教学习,并且拜严祥林为师,“我是正儿八经磕头拜师了的,老师他不遗余力的传授自己的经验给我,尤其是他也是从业余选手一路成为专家,所以他的经验对半路出家的我特别有帮助。”
经过前辈们的教导和帮助,黎红燕的进步非常明显。2014年,当地文化部门聘请湖北大鼓传承人付群刚老师创作、导演漳河大鼓《呼声》,此作品由黎红燕和万天蓉(《一篮金水柑》的主演之一)表演。“当时压力特别大,但我想只要肯努力,就一定能表演好,我利用休息时间到严老师家里请教不低于十次,学习他的一招一式、表演精髓,排练的几个月里,除了一些日常事情,脑海里只有《漳河大鼓》。”她说,功夫不负有心人,《呼声》在2014年宜昌市首届文化艺术节上获得曲艺类一等奖。
师徒二人有望实现同场献艺
前几年,严祥林随着孩子搬到当阳城区居住,他和黎红燕师徒二人的情谊以及对漳河大鼓的热爱没有因此中断。“我经常去当阳城区看望老师,然后跟他聊漳河大鼓。”黎红燕说,“淯溪镇为了传承好漳河大鼓,这些年一直在全力打造精品节目和创新表演形式。”
精品节目的打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前辈们的经验在其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他们的舞台经验对于黎红燕而言都是宝贵的财富,严祥林从来都不藏私,倾囊相授,让她很感动。更让她感动的是,每次进行节目表演形式创新的时候,老师也是不遗余力地支持,甚至还会提供一些灵感。例如漳河大鼓表演形式上,淯溪当地在原有的一人说唱改版为女女双人、一男两女三人群口,为了情节需要还大胆尝试了伴舞伴说唱等形式,这些创新受到了观众和专家们很好的反响,“老师一个劲给我们点赞。”
此外,当地还对漳河大鼓的音乐表现形式进行创新,比如采用黄梅戏唱腔、数板的手法等,“这样让观众感觉既轻松愉悦,又显得时尚,更能让年轻观众接受这门传统艺术。”
如今,黎红燕还有一个想法,想跟老师严祥林一起同场献艺。“上了岁数了,师傅总觉得表演一次少一次了,所以这次回淯溪,第一选择就是来礼堂这里表演。”已经担任淯溪镇图书馆馆长的黎红燕说,“我正在谋划着,找机会跟师傅排练一场曲目,在这里给镇上居民表演一次。”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