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记者周爱华
2003年10月,宜昌市作为唯一的地级市,与云南省、浙江省一起被列入全国首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三个综合性试点单位。国家文化部曾分别两次授予宜昌市文化局,宜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文化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06年6月9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专题报道了宜昌市非遗保护工作经验。2013年10月2日,《光明日报》专题报道宜昌非遗保护工作经验。屈原故里端午习俗,于2014年成为国家非遗中心数字化试点项目……这是宜昌市非遗工作自2004年以来,在全国率先启动“抢救保护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取得的成果。
2019年1月19日至1月27日,第十三届西陵庙会在解放路步行街隆重举行,图为开幕式上,西陵区佳音合唱团表演《不忘初心》。
2019年1月19日至1月27日,第十三届西陵庙会在解放路步行街隆重举行,图为开幕式上,西陵区平湖馨苑艺术团表演的民俗节目《采莲船》。
建立健全非遗保护体系
文化要传承,但必须有科学保护的管理体系。2009年宜昌市人民政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法规行文发布了《宜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从非遗保护规划和实施,评估及管理,到建立健全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保护名录体系;从市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传承示范基地设立,到全市非遗资源普查,立档,建立数据库等工作,形成了全市非遗保护传承的科学管理体系。
秭归县屈原故里元宵晚会及大型灯会。
深度融合非遗文旅项目
宜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目众多,资源丰富。广泛分布于全市各个县、市、区、各具风情和民族特征。经调查发现,宜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总量近500项,已进入国家、省、市、县4级名录体系的有359项,涵盖非遗类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体育,传统美术,传统医药,曲艺,杂技,民俗等十多类别。
长阳百姓春晚山歌组合《蛮歌俚曲》演出。
长阳百姓春晚非遗演出。
长阳都镇湾故事擂台赛。
如何把丰富的非遗文化传承弘扬,宜昌市文化和旅游局针对嫘祖,屈原,昭君,关公等极有历史影响的人物,及五峰,长阳两个土家族自治县的民族文化进行深度文旅融合,形成了长江,清江两条河流观光带,丰富了“金色三峡,银色大坝,绿色宜昌”的内涵,增强了宜昌文化元素的厚重感,提升了宜昌形象在国内外的美誉度。目前,枝江楠管,五峰南曲,夷陵版画,车溪皮影等一大批喜闻乐见的传统非遗文化,家喻户晓。逢年过节,或家有红白喜事,人们都能感受到这种文化。
2019年1月19日至1月27日,第十三届西陵庙会在解放路步行街隆重举行,图为舞龙表演。
夷陵区长江市场闹元宵暨第二十四届灯谜会现场。
夷陵区长江市场闹元宵暨第二十四届灯谜会现场。
秭归县屈原故里元宵晚会及大型灯会。
夯实非遗保护工作基础
只有非遗文化的保护,才有文化的传承,只有文化的传承,才有文化的光大。传承非遗文化,必须夯实保护的基础,近几年来,宜昌市积极探索并走出了一条非遗保护的新路径,一是非遗传承场所基地化,利用现有挂牌成立和大小不等的100多个非遗传承基地,传习所,定期组织传承人开展活动,突破家族家庭传承,师徒传承限界,各级文化部门挑选200多名非遗传承人进学校,进社区,进基地,在展示自身技艺的同时,培训,辅导一大批新的传人,推进了非遗项目延续发展。二是非遗传统技艺品牌化,采花毛尖,宜红茶,枝江酒,远安冲菜等多个非遗项目产品,进入中国驰名商标行列,彰显了非遗的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三是非遗资源数字化,在启动非遗保护工作之始,宜昌市文化和旅游局,利用互联网高科技手段,对非遗资源进行数字化管理,并自主研发了“年轮”非遗资源数据库软件,2014年,宜昌非遗保护中心被列为国家非遗数字化试点单位,并承担起屈原故里端午习俗数字化保护工作,2016年,宜昌市非遗资源数字触摸屏建成开放,截至目前,宜昌市非遗资源数据库已录入102个项目,62个艺种,2470名传承人的数字档案,数字资源总量达13.5T。
宜都市青林古镇民俗活动。
长阳清江画廊年货节非遗表演。
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品牌
近几年来,宜昌举全市之力,打造了屈原端午文化节,嫘祖文化节,昭君文化节,关陵庙会等节庆品牌。其中,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与湖北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是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明确的唯一参与举办的全国性端午节庆活动,自2010年起连续举办多届。
对非遗文化的保护,挖掘,提升,推广,就可形成“文化品牌”,以屈原,嫘祖,昭君等非遗文化元素为代表的“宜昌文化”多次参与国内外交流,一大批融入非遗元素创作的精品艺术剧目脱颖而出,《敲起琴鼓劲逮逮》,《爱在山水间》,《美酒喷喷香》等文艺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级大奖,
“文化生态”建设是成就文化品牌的前提,据宜昌市文化和旅游局非遗科王训兵科长介绍,宜昌市“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已走在全省前列,长阳资丘文化站长田玉成关于《建立中国土家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的重要意义及实施方案构想》得到了文化部和全国人大的高度重视,随即,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在2004年就出台了《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制定了《武夷山(鄂西南),土家族苗族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长阳五峰片区建设工作方案》,以屈原故里为特色的峡江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申报了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如今,非遗过大年,非遗进社区,非遗进景区已成宜昌的一种文化现象,在三峡人家景区,有枝江楠管,三峡高腔表演;在清江画廊和清江方山景区,随时可以听到长阳山歌,南曲,看到长阳花鼓子等表演;在车溪人家景区,皮影戏,土城堂调,土家撤叶儿嗬等表演是游客必看的节目;在屈原故里,芈绣馆,归州砚馆,峡江大雕馆,青滩民俗表演让国内外游客留连忘返……
人杰地灵的宜昌,先民们创造了无比灿烂的文化,这是宜昌的文化自信,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我们坚信加强非遗生态的保护,文旅触合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就会更加显著。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