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楚韵悠长 九十九洲从此始
湖北日报 2020-11-20 08:54:08

三峡晚报全媒记者 冯汉斌

“楚国丹阳路未赊,峰峦断处又平沙,”这句诗出自明代“公安派”文学领袖袁中道的《枝江道中》,寥寥十四字,却一语道破了枝江的“前世今生”:考古表明,枝江是古楚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之一,是楚都丹阳的所在地;峡尽天开后出现的著名江心洲百里洲,也地处枝江。其实,拥有这两个文化符号的“枝江”之名,在秦代就有了,取“蜀江至此如乔木分枝”之意,但其作为县治,最早出现在西汉,是当时的南郡十八县之一,县治在沮中,但沮中究在今天的何处,却成了待解之谜。

当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的枝江民间吹打乐悠扬响起,我们一定会感受到这个“荆楚千年古县”丰厚的文化积淀,它有6000多年的关庙山新石器文化,有5000年的大溪文化,更有璀璨浩瀚的楚文化。大名鼎鼎的秦宣太后芈月,当年也许就在枝江度过她的青葱岁月,而写下《哀江南赋》的后梁著名诗人庾信,曾在百里洲设坛讲学。

“山分巫峡千峰色,江合沮漳二水遥”,11月6日,记者一行到枝江踏访,既感受到它作为“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的蓬勃活力,体味其坐拥“一江两河百湖”荡漾的诗意,更感到枝江作为楚文化考古富集区的历史之魅,虽然“养在深闺人未识”,但“一朝花发满城芳。”

楚季宝钟(宜昌博物馆供图)

枝江桃花艺术节开幕式 资料图

秦王卑命钟和楚季宝钟交相和鸣

楚文化成为枝江最大的文化遗产

47年前的1973年5月,枝江问安的一位农民在季家湖楚城废墟中犁地时,发现了一件铜钟,随后交给了荆州博物馆保存。1994年,宜昌博物馆开馆之际,由荆州博物馆赠送给宜昌。这件钟刻有12字铭文“秦王卑命竞墉王之定救秦戎”,所以称为“秦王卑命钟”,现为国家一级文物。经考证,其时代为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早期。其铭文记述公元前552年至前491年间楚人受秦哀公求师之命,楚平王率援军相救的史实,弥补了文献记载的空白,也反映了春秋至战国早期秦楚两国的友好关系。但到了战国,两国关系渐渐恶化,最终楚被秦灭。有专家认为,曾地属枝江的季家湖楚城,或许正是楚国被秦打败时被烧毁的故城,铜钟也因此被掩埋于地下,成为秦楚关系的见证。

无独有偶,2012年6月,枝江白洋工业园区万福垴遗址出土的“楚季宝钟”,是湖北地区首次发现的西周时期楚国公室青铜器,铭文中的“楚季”、“公”等人物是研究早期楚国历史的重要材料,在我国南方地区属于首次发现。通过与周代各类钟进行对比,楚季宝钟的时代当在周厉王时期,著名考古学家李学勤认为“楚季”就是楚熊徇(公元前822-前800年在位),他是楚国的第十二任君王。

这两件与枝江相关、“石破天惊”的发现,再次让考古界关注有着八百年历史的楚国,其“发家地”在何处?哪儿是楚文化源头?2018年,由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的联合考古队,分两次对万福垴遗址至沮漳河流域(下游)地区的楚文化遗址进行区域调查。本次调查共涉及面积约1400平方公里,采用了许多新的技术手段,如移动地图端、数据化平台、三维测绘与航拍等,其中可确认为楚文化遗址及采集点的有86个,年代多集中在春秋至战国。考古队初步认为,该区域楚文化遗址丰富,且大多形成了较为大型的遗址聚落群,遗址群附近均有大量楚墓群,如位于枝江的青山楚墓群,基本形成了功能较为完备的中心居邑。沮漳河流域及枝江成为名副其实的楚文化发祥地。

由此,不得不提到楚国都城丹阳。从楚先君熊绎建都丹阳,到文王迁都于郢,其间约有300多年的时间,但楚都丹阳的地望在哪,历来说法不一,考古学家高应勤认为,丹阳最有可能在古枝江,而季家湖古城可能就是楚都丹阳城。

那么,枝江的主体文化到底怎么定位?近年一直研究清华《楚居》简的学者杨世灿认为,枝江毫无疑问应该“叫响”楚文化。他在学术新著《屈原研究》里,甚至论证出“屈原在金碧辉煌的季家湖楚王城宫中,建立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对“楚文化应为枝江主体文化”这一观点,文史专家王作栋深表认同,他认为,就先秦时期的巴文化、楚文化而言,绵延约三千载的宜昌文化主脉是楚文化,巴文化次之,这与巴人部族从清江流域大规模西迁密切相关。遗憾的是,我们对楚文化在宜昌的研究,远不如对巴文化的遗存土家族文化研究得深。“枝江旅游起步较晚,历史文化定位至今不够明晰。目前,地处沮漳河流域的远安、当阳、枝江三县市,都还没有围绕楚文化核心来亮剑。在远安、当阳另有抓手的当下,枝江适合从楚文化入手,扬起楚文化在宜昌的旗帜。”

从董市之古到百里洲之幽

枝江历史文脉的半壁江山系乎两地

枝江地处平原,是名不虚传的川鄂咽喉。1036年,不到30岁的欧阳修被贬夷陵,他从开封出发,经运河、渡淮河、再经长江逆流而上,费时数月,其间经过枝江、点军,到达夷陵,他写有诗《自枝江山行至平陆驿》以记之。到了南宋,陆游从故乡到四川为官,他一路西行,作《入蜀记》,不但记下了枝江的地理形胜,还重提欧阳修当年写的这首诗,并考证其行走路线。有此经历并留下诗文的,还有清初大诗人王士祯等。

说到枝江,不能不提到百里洲。在农耕时代,百里洲以其特殊位置,不但成为枝江最大的地理坐标,也是几千年来长江洪水的眷顾之所。祖籍枝江白洋的宜昌文学主将雷思霈,在《春日过枝江》一诗中写道:“九十九洲从此始,欲同高士寄渔樵”,多半关乎百里洲,“江自山川下,平分百里洲”,它的地广人稀,使其意外成为历史上隐逸与避乱之地。南北朝时期的著名隐士刘凝之,是进入了《宋书 隐逸传》中的人物,他就是南郡枝江百里洲人,他的父亲官至衡阳太守,刘凝之仰慕隐士老莱子、严子陵的为人,把家里的财产全部赠送给弟弟和侄子,自己在野外盖房子住,躬耕自给。有人曾误以为他所穿的木屐是自己的,他笑说,“这双我已穿坏了,我让家人找一双新的给你”,后来那人在田里找到自己遗失的那双木屐,便把刘凝之送他的那双还给他,但刘不肯要。为此,大诗人苏轼对其品质推崇不已。枝江文史学者黄道华称,在战乱岁月,百里洲凭借天险,成为聚集士族与庶族知识分子的世外桃源,随后的刘之遴、刘之亨兄弟亦在百里洲留下风雅故事。还有被后人传得神乎其神的陆法和,言其有法术,长期隐居百里洲,尤具军事天才。

与百里洲的隐逸与不世出相比,董市古镇几乎是一个诗酒风流,人物辈出之地。三国名臣董和董允父子,其故里就在董市,而董市的繁华,在明清达到极盛,其极盛之因,当是其绝佳的地理位置:临水而居,四通八达,万物福辏,商品集散,成为当时远近闻名的繁忙码头。其中的两个大家族成为近现代人才辈出的渊薮。其一是张盛藻家族,他本人是学者型官员,非常重视对子孙的教育培养,后辈英才济济。其孙张子高是我国化学史研究的开创者,上世纪二十年代末即任清华教务长,后任副校长。张子高的长子张滂也是著名化学家,中科院院士。张子高次子张怀祖是中国石油大学的元老,曾有重大科技发明。张子高的女儿张秋华是北京大学俄语系创建者之一,其编写的俄语教材至今仍是教育部推荐的优秀大学教材。张盛藻的侄孙张承槱是辛亥革命北伐军沪军总司令,张盛藻的侄曾孙张鸿渐是1928年济南惨案中的英烈。另一个是时象晋家族,时象晋是晚清秀才,早年在董市开药店,后办学堂,并投入辛亥革命洪流中去,参加武昌首义,后任湖北临时省议会副议长等。时象晋有三子,也都是辛亥志士,长子时功璧,留学日本归国后,即参加武昌首义;次子时功璠,是中国最早一批同盟会会员;幼子时功玖,是中国同盟会湖北分会首任会长。

从一朵桃花开始的枝江旅游

传递出灼灼其华的气质

枝江坐拥“一江两河百湖”之利,有着灵动之美。一江,是“大水天上来”的长江;两河,是流经境内的沮漳河和玛瑙河;百湖,极言枝江市域的湖面之多之广,市域内东湖、刘家湖、陶家湖、太平湖各呈异彩,尤其是已成为国家湿地公园的金湖,更是成为枝江甚至大宜昌游客的网红打卡地。有着南方气息的金湖,氤氲着草长莺飞的公共空间,它宁静而不喧嚣,灵秀而不张扬,柔美而不村俗,如同撒落在大地上的一颗珍珠,得楚地之望,守荆门之势,修得一城烟雨一楼台,终见一湖春水几萦怀。

在枝江博物馆参观,馆里展墙上收录了《诗经》“召南”中的《江有汜》,这是西周至春秋时间的南方古代民歌,内容是一个外出的官吏或商人在做客的地方娶妻,回乡时抛弃了这名女子,女子唱出了《江有汜》《江有渚》《江有沱》三章安慰自己。江有汜,是指江水有支流分出又汇入;江有渚,是指江中有沙洲;江有沱,是指小水入于大水。诗中的女子,通过描述自然地貌,来隐喻感情的曲折及祈求和好如初之意。枝江地貌除了汜和渚外,最有特点的就是周人南下见到的江沱枝分,故有学者称此诗最可能诞生于枝江,是枝江最早的民歌之一。一首《江有汜》,是文化的积淀,是爱情的渲泻,其实也暗藏有地理的密码和旅游的势能。

“桃花夭夭,灼灼其华”,肇始于2002年的“三峡·枝江桃花艺术节”,近日入选宜昌市十佳群众文化品牌,也是湖北省最早开发的桃花文化旅游节,至今已成功举办18届。桃花艺术节通过精心打造休闲农业、旅游观光、农耕体验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吸引游客400多万人次,辐射带动本地及周边农户1000余户就业,带动增收10亿元。今年疫情期间,枝江东方年华田园综合体和同心花海景区升级为3A景区,这对枝江旅游业无疑是一个提振。整体观之,作为平原地区的枝江,既无高山奇石,又无原始森林,旅游资源相对匮乏。如何加强旅游与文化的融合,特别是如何将楚文化元素注入旅游,是枝江旅游发展的重要契机。

枝江小档案

●别名:丹阳

●人口:50万

●成员:马家店街道、安福寺镇、白洋镇、顾家店镇、董市镇、仙女镇、问安镇、七星台镇、百里洲镇。

●A级旅游景点:步步升布鞋文化村(AAA)、枝江市东方年华田园综合体(AAA)、枝江市同心花海景区(AAA)、枝江博物馆(AA)。

●国家级非遗项目:枝江民间吹打乐。

●舌尖上的枝江:百里洲砂梨、枝江白酒、玛瑙米、酱板鸭、烧鸡公、胖头鱼、香儿面、枝江蒸菜等。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关庙山遗址,青山古墓群。

文化名人谱

董和(?-219年)字幼宰,南郡枝江县人,东汉末年,为避战乱,带领族人西迁入蜀,屡任成都令、掌军中郎将等,为蜀之名臣。枝江董市是董和故里,枝江水府庙山墙上,曾有近人隶书题“后汉掌军中郎将董幼宰故里”。

董允(?-246年)字休昭,董和之子,品行正直有操守,蜀汉忠臣,屡任太子舍人、太子洗马,刘禅即位后,董允与费袆同任黄门侍郎,管理宫廷事务。诸葛亮《出师表》盛赞其人,后升任侍中、辅国将军和尚书令。

张盛藻(1819-1896)字君素,号春陔,枝江董市人,曾任四川道监察御史、温州知府等,著有诗集《笠杖集》,对红学有独到研究。孙子张子高是我国化学史研究的开创者,曾任清华大学副校长,张子高长子张滂是著名化学家,中科院院士。

曹廷杰(1850-1916)枝江顾家店人,晚清历史地理学家、爱国学者,他是中国近代史上对黑龙江流域民族、史地、古迹和社会经济做全面调查的第一人,其一生之壮举,就是冒着生命危险,深入沙俄境内发现永宁碑并将碑文拓下,悄悄带回国内,凭一己之力取得明朝政府对黑龙江流域及库页岛实行管辖的铁证。他一生勤于著述,撰有史地名著《东北边防辑要》《西伯利东偏纪要》和《东三省舆地图说》等。

熊会贞(1859-1936)枝江安福寺人,历史地理学家。其与杨守敬共同对《水经注》进行校勘、考证和疏解,成《水经注疏》巨著,被后人称为“开舆地学之新纪元。”

昌明法师(1917-2007),俗姓曹,名志秀,祖籍湖北枝江。曾任湖北省佛教协会会长,武汉归元寺住持。

诗咏枝江

枝江道中

(清)王士祯

愁绝丹阳道,萧条暮雨时。

天遥孤雁没,江阔一帆迟。

庾信台空在,怀王冢尚疑。

且随鸥鸟去,今夜泊松滋。

枝江文化简史

秦(公元前221-前206年)

始有枝江之名,属南郡。

汉(公元前206-220年)

始有枝江县,属南郡十八县之一。

三国(220-265年)

吴析枝江为两县,在枝江境内北部置旌阳县。旌阳、枝江两县皆属吴南郡九县之中。

1975年

关庙山遗址被发现,随后进行了五次发掘。

1994年5月15日

经国家文物委员会专家组鉴定,枝江县11件文物被确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1996年7月30日

国务院批准枝江撤县建市,同年11月8日,枝江撤县建市庆典在枝江体育场举行。

2000年

文化部授予枝江市“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民间吹打乐)”称号。

2001年6月

关庙山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2年3月18日

首届枝江桃花节在安福寺举行。

2005年

青山古墓群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

枝江民间吹打乐被列为首批国家非遗保护名录。

2012年

枝江万福垴发现11件编钟,是当年的重大考古成果。

2019年

枝江跻身全国县域经济百强。

责任编辑:陈晏良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省委常委活动报道集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