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推进水美乡村建设 打造美丽幸福远安
湖北日报 2022-03-07 16:11:00

3月3日,在全省水利工作会议上,宜昌市远安县作为全省6个交流发言单位之一,介绍远安水美乡村建设的成效和经验。

远安县境内沮河、漳河、黄柏河呈“川”字形分布,是宜昌和荆门的饮用水水源地。全县83%的人口、85%的经济总量聚集在沮河沿岸,确保绿水长流责任重大。近年来,远安以沮河流域为重点扎实开展水美乡村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强化系统治理,全域提升水环境

近年来,远安县认真贯彻“十六字”治水方针,深化“五水共治”。在总体定位上,统筹项目区范围内“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兼顾河流两岸治污、防污、控污,同时解决农村河道功能衰退、水域岸线侵占、水环境恶化等问题,致力打造“山区市县水美乡村试点示范”的远安样本。在建设理念上,通过微设计、微施工、微管理,确保项目实现“功能完善提升、工程痕迹如旧、现场融入自然”的目标,推动水利工程从单一的防洪灌溉,向水美乡村的综合功能转变。在现场施工上,坚持“少扰动、重细节,少外来、重本土,少人工、重生态”,力求小尺度、低冲击、不破坏,追求修旧如旧、原始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野趣、追求原生态,拒绝农村城市化,着力打造水生态文明示范带。

突出因地制宜,精心打造水景观

根据山区河道“怕冲不怕淹、山区水利工程“小而全的特点,远安县突出水系连通、岸坡整治等八大生态措施,以精细工艺开展整治。一是修复生态河道。全域关闭河道砂场25家,保留深潭浅滩、泛洪漫滩、河心岛等自然形态。创新人工塑石与天然卵石结合造型率等新方法,探索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工程质量评定的地方标准,着力打造优质工程。坚持不搞破坏,遵循堰坝洄游生物习性,打通洄游通道,漫水时呈叠瀑景观,枯水时是亲水乐园。二是建设美丽岸线。在岸坡整治上,坚持不砍一棵树,补植一排树,改原来先护坡后植树为先植树后护坡,生态修复砂场、河滩5万亩,建设护岸32.6公里,生态岸线率达90%以上。在护砌工艺上,选用雷诺护垫、格宾挡墙等生态工艺,增强岸线、护坡和水土的自然交融。在建筑材料上,就地取材,实现工程与环境融为一体,体现原真性。新建集风景廊道、产业发展通道、巡河快道、马拉松跑道、自驾游行道“五道一体”的水系连通幸福路22公里,形成“水路相联、业态多元”的滨水生态体验区。三是构建文化长廊,深度挖掘水文化,对13处古堰进行生态化改造,打造人文和谐的自然生态水文化景观。

坚持生态优先,充分激活水效益

该县以生态优先引领绿色发展,打通水清、岸绿、路畅、景美的水陆微循环,激发水系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是促村庄洁美。以水系为脉络、以村庄为节点,将水元素融入村庄建设和农户生活之中,打造“坡顶林、坡上居、坡下田、坡谷溪”山水田园乡居。以污水无直排、水面无漂浮物、岸边无垃圾为标准,建设生态修复型、景观生态型、污水处理型、农业生产型四类“小微水体”600余处。近三年,整合14.5亿元持续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二是助产业兴旺。引原生态水入村庄、灌农田、进景区,将流域21万亩米茶果和6个景区串连成片,推动农区变景区、农房变客房、农产品变特色商品,衍生出双河堰旅游综合体、三峡水乡等一批亲水景区,水农一体、水旅融合成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的鲜明特色。三是润美好生活。沮河干流水质稳定在地表水Ⅱ类水质,2021年首次达到Ⅰ类水质,水系可视范围基本实现绿化美化通达,沮河国家湿地公园成为全国河流型湿地典范,直接受益人口占比53%,“优质水系+优良生态”全面提高了沿线群众的生活品质。

(湖北日报通讯员丁芸 黄安宜)

责任编辑:冯干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省委常委活动报道集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