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优化布局 做大做强机制砂石产业 ——省经信厅解读《湖北省机制砂石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0-2025)》
湖北日报 2021-01-15 07:46:35

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骨料和机制砂生产线。

建设用砂石是构筑混凝土骨架的关键原料,是消耗自然资源众多的大宗建材产品。随着天然砂石资源约束趋紧和环境保护日益增强,机制砂石逐渐成为我国、我省建设用砂石的主要来源。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材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指导意见》、工信部等十部委《关于推进机制砂石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家发改委等十五部门《关于促进砂石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及自然资源部《砂石行业绿色矿山建设规范》等文件精神,科学规划全省砂石产业布局,保障重大项目建设,建立合理的砂石供应体系,缓解我省砂石供求不平衡的问题,推动全省机制砂石产业健康有序、高质量发展,报经国家推进机制砂石行业高质量发展工作协调机制同意,省经信厅、省发改委编制并印发了《湖北省机制砂石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0—2025)》(以下简称《规划》)。

出台背景

添绿加彩 推动机制砂石产业由大到强

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战略的需要。

编制《规划》是我省贯彻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战略,推进生态环境整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措施之一。近几年,我国砂石骨料消费呈逐年增长态势,过去以天然砂石为主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机制砂石已占建设用砂石的70%左右。我省是国内砂石生产的重要基地之一,但目前省内主要江河来砂量大幅下降,天然砂资源开采约束趋紧并不可持续;机制砂石资源开发与生态环保矛盾突出。

编制《规划》就是为解决机制砂石行业质量保障能力弱、产业结构不合理、绿色发展水平低、局部供求不平衡问题。做好统筹协调布局、谋划行业更高标准、增强规范管理能力、做好临江“第一立面”整治,提高我省长江经济带沿线发展含“绿”量和可持续性。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需要。

推动产业发展始终是进一步夯实脱贫攻坚成果的有效举措。稳产业才能强引领,产业扶贫才能筑牢发展根基。机制砂石储量丰富的地区,有不少是经济相对欠发达区域。我们坚持将产业布局与做强做优县域经济紧密结合,围绕我省“乡村产业振兴”要求,扶贫产业链发展和延伸水平、壮大县域经济。

机制砂石生产基地的用工需求旺、利税水准高、经济带动能力强,如规划在黄石阳新的亿吨机制砂石顺利达产后每年将为阳新县增加税收15亿元以上,将极大的带动当地其他辅助产业发展和当地老百姓的生活。确保了脱贫攻坚成果质量更高、成色更好。

我省疫后重振和“十四五”期间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加速我省疫后经济重振、做好“十四五”开局各项工作,就需要加快补齐高质量发展、重点基础设施、现代产业体系等短板。国家已出台了减税降费、扩大消费、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举措,我省也公布了国家存储器基地、国家航天产业基地等一系列重大投资项目计划,对砂石资源的需求将较为旺盛。

机制砂石产业的有序发展既能产生大量的经济社会效益,又能保障我省重大项目建设的砂石需求。同时,由于长江黄金水道的连接,长三角发展所需的砂石资源也需我省沿江地区供给,这些巨大的市场需求,均将迅速推动我省经济重振,为“十四五”开局打好基础、起好步。

建材工业自身转型升级的需要。

建材工业要实现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目标,就需要不断提高产业发展的自动化、智能化、现代化水平。近年来机制砂石生产快速转变为大规模集约化机械化自动化工厂,行业发展取得很大进步,但也面临供应能力弱、绿色发展水平低等问题。

因此,进一步加强对机制砂石行业的规划和引导,从规划布局、工艺装备、产品质量、污染防治、综合利用、安全生产等方面加强联动,加快推动机制砂石产业由“大”到“强”的转变,以点带面更好地满足建材工业整体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

行业特点

需求巨大 我省机制砂石产业迎来重要机遇

天然砂资源日益趋紧。

建设用砂石是构筑混凝土骨架的关键原料,是消耗自然资源众多的大宗建材产品。我国是世界最大的砂石生产国和消费国。随着天然砂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增强及非煤矿山整治持续推进,近年来我省砂石资源局部、阶段性供应紧张的现象日益突出,随着疫后经济重振、新基建等各类工程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天然砂石供应缺口将更加明显。

砂石资源的市场需求巨大。

2019年湖北水泥消费量约1.1亿吨,综合各类混凝土配合比,1吨水泥平均消耗6.7吨砂石,加上铁路碎石道砟、沥青混凝土配料等,推算全省砂石年消费量约8亿吨。受长江下游市场需求吸引,鄂东沿江部分地区砂石企业每年向省外输出砂石0.6亿吨左右,局部市场有阶段性供给紧张现象。疫后经济重振、新基建等将增加砂石需求,预测未来5年我省砂石需求总体呈增长态势。

机制砂石产业发展处于重要机遇期。

机制砂石已被公认为代替天然砂石弥补市场供应不足的主要来源。加之中央支持湖北经济社会发展一揽子政策的落实,湖北疫后经济重振将加大砂石需求,市场需求将推动产业的极大发展。同时,随着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贯彻及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创新科技的应用,砂石行业正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据统计,2019年全省机制砂石总产量约5.7亿吨,有较大市场短缺,供需矛盾突出,缺口目前通过超采、盗采等填补。随着天然砂资源日渐枯竭和供需结构性差异突显,机制砂已成为行业“短板”。

国家部委高度重视我省机制砂石产业发展。

为解决砂石供应不平衡问题,2020年4月3日,工信部领导专程赴黄石阳新机制砂石生产基地实地调研,鼓励企业乘势而上、做大做强,要求我省相关部门要加快研究出台建设大型机制砂石基地的专项规划。2020年5月7日,工信部组织召开“支持湖北疫后重建推进大型骨干机制砂石项目建设调度会”,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等“推进机制砂石行业高质量发展工作协调机制”成员单位通过视频方式参加会议,支持湖北大型机制砂石项目建设工作。2020年5月10日,工信部与湖北省委、省政府召开视频会议,将湖北机制砂石规划编制及行业重大项目建设列为工信部支持湖北疫后经济重振专项工作之一。

合理有序供应

科学布局 在13个市(州)明确规划产能

着眼我省全域优化产能布局。

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集聚发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结合未来5年投资建设需要,统筹考虑矿产资源、环境承载力、市场需求、交通物流等因素,按照安全、环保、功能区等方面要求,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除武汉和3个省管市之外,在13个市(州)均明确了规划产能,规划宜昌作为鄂西机制砂石重点生产区,荆门作为江汉平原机制砂石重点生产区,黄石、黄冈、鄂州、咸宁作为鄂东机制砂石重点生产区。规划在黄石阳新规划建设1个亿吨级机制砂石生产基地;在黄冈武穴、咸宁嘉鱼、黄石阳新、宜昌夷陵和长阳、荆门东宝等具备条件的地区规划建设一批千万吨级机制砂石生产基地。

多渠道拓展砂石原料。

规范砂石资源管理,规划各市(州)至少建设一个建筑垃圾再生砂石项目,鼓励具备条件的矿山企业利用废石生产机制砂石,支持具有代表性的黄石大冶铁矿尾矿、随州和麻城饰面石材尾料等综合利用,节约天然资源,提高产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水平。严格执行《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采砂规划》和《汉江中下游干流及东荆河河道采砂规划》,在保障防洪、生态、通航前提下,依法依规开采省内河道砂作为补充,严厉打击非法采砂。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信息化技术与机制砂石行业深度融合。打造“互联网+砂石”的创新电商模式,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数字化方式提高行业经营水平,形成生产端和使用端多种方式的良性互动。

提高运输保障能力和效率。

推进机制砂石中长距离运输“公转铁、公转水”,减少公路运输量,增加铁路运输量,完善内河水运网络和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推进铁路专用线建设。有序发展多式联运,加强不同运输方式间的有效衔接,大力发展公铁、公水联运,切实提高机制砂石运输能力。加快建设封闭式运输皮带廊道,逐步减少散货露天装卸量。加强运输车辆管理,防止超限超载车辆出场(站)上路。

提高产品质量

加强创新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提高行业技术创新能力。

构建产业创新发展平台,依托龙头企业、大专院校、设备制造及工程建设等单位和行业协会,构建我省“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砂石行业发展平台。引导和支持企业在新技术、新设备等方面加大研发投入力度,鼓励企业引进国际先进机制砂石生产设备,加强对破碎、整形等关键高端装备的推广使用,加快提高国产化制造水平,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提高机制砂石的颗粒级配、粒形与品质,以技术、装备的不断升级,助推落后产能出清。

严格质量管控。

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加强过程质量控制,严格执行相关标准,鼓励企业建立检测中心,配备合格的质量检验设备和专业质检人员。开展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建立机制砂石产品交货检验机制、质量追溯体系和质量档案制度,加强产品质量管控。加强生产、流通和使用等环节砂石产品的监督检查。贯彻实施国家和行业有关工程建设标准,结合我省实际,研究制定机制砂石绿色矿山建设标准、清洁生产评价标准;研究制定企业质量管理规程以及房屋市政工程、交通工程、水利工程用机制砂生产标准。鼓励行业协会指导机制砂石生产企业制定高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提升机制砂石的生产和应用水平。

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进一步推动产业集聚。加强砂石资源开发整合,鼓励有实力的大型机制砂石企业跨区域发展、兼并重组,推进机制砂石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推动国企混改试点,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带动就业和上下游发展。不断推进延伸产业链。强化需求牵引与创新驱动的协同效应,推进产业链上下游跨界融合。鼓励砂石企业根据自身条件,向下游延伸产业链,发展混凝土、装配式建筑、预拌砂浆、砌块墙材、资源综合利用等产业,实施产业链一体化经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综合效益。

严格采矿权规划总量和生产规模“双控”制度。

将《湖北省机制砂石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0-2025)》中关于矿业权设置的有关内容纳入《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21-2025年)》中,促进砂石矿业权数量、规模与市场需求相适应。考虑到资源分布广泛性,在保障供给的同时,也要防止“一哄而上”造成行业产能过剩,严格机制砂石企业准入,制定行业规范条件,达不到要求的有序退出。

提升发展水平

循环发展 打造数字化机制砂石绿色工厂

大力建设绿色矿山。

按照《砂石行业绿色矿山建设规范》(DZ/T 0316)等有关要求,从改善矿区环境,优化资源开发方式,提高资源综合利用,加强节能减排,以推进科技创新与数字化矿山建设等入手,大力推动机制砂石行业中砂石矿山企业开展绿色矿山建设。选择有条件的地区,因地制宜,建设布局合理、集约高效、生态优良、矿地和谐的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着力培育一批砂石行业国家级绿色矿山。

坚持清洁生产。

坚持“边开采、边治理”原则,切实履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水土保持与土地复垦责任义务,实现绿色发展与生态经济同步。支持企业提升清洁生产水平,优化矿山开采和机制砂石产品生产流程,加强机制砂石企业的环境管理,采用先进设备机械化开采和清洁生产工艺,对设备、产品采取棚化密封或其他有效覆盖措施,严控无组织排放,做到生产过程中粉尘、废水近零排放,鼓励企业提高清洁运输比例,对矿石等大宗货物逐步改由铁路或者水路运输,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强化安全生产。

压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格执行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三同时”制度,完善矿山开采、石料搬运和破碎、物料筛分和转运等工序的安全风险控制及职业病防护措施,从源头提升安全生产水平。鼓励企业严格建设项目安全管理,完善行业安全生产“负面清单”,采用自动化控制水平高的先进工艺和装备,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实现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

加快智能化改造。

强化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在机制砂石行业的应用,推进集“破碎、粉尘收集、废水处理、物料储运、智能监控、环境检测”等于一体的数字化机制砂石绿色工厂新模式的推广应用。利用矿山三维地质模型,提高在线检测、智能调度,打造数字化矿山。鼓励企业采用风选先进工艺控制机制砂中的石粉含量,推动工艺装备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稳步提升。

责任编辑:彭磊(融媒体)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省委常委活动报道集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